崔海燕 张蕾 张燕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尔勒市,841000)
综合临床实践以及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传统的PICC 穿刺置管适用于静脉状况较佳的患者,其所产生的置管效果占据一定优势。但是,就频繁抽血以及需要长期静脉化疗的患者而言,置管成功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甚至可能引发静脉血栓,严重情况下可初选血栓性综合征以及感染症状[1]。ZIM 法在区域的划分中采用不同的颜色设置,进而对理想性区域的选择完成超声引导下置管,基于此,因插管位置的差异性可有效降低风险因素[2]。现在PICC 置管全部选用ZIM 区域选择法,为进一步探究该方法在提高超声引导下PICC 置管穿刺率和降低并发症方面的运行效果,特选择288 例患者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置管患者共计288 例作为此次研究中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采用随机抽样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男性70 例,女性74 例,年龄35-77 岁,平均年龄(57.1±4.6)岁;观察组:男性72 例,女性72 例,年龄35-78 岁,平均年龄(57.8±4.9)岁。可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指标差异较小(P>0.05),可纳入观察范围。
1.2 方法(1)对照组患者所选择的穿刺点位置为肘上1-7cm处,观察组患者则选择肘上7-14cm 位置作为穿刺区域,所有患者置管术的开展均为超声引导下PICC 置管,注意做好静脉瓣的保护工作,具体穿刺时务必将状况优良的血管作为优先选择。在上肢静脉超声检查的过程中,叮嘱患者保持仰卧姿态,且上肢应外展外旋,掌心朝上,便于获取相应的检查数据。(2)PICC ZIM 简介:ZIM 主要依据不同的颜色设置为依据对理想性区域进行选择,将上臂内侧设置为红色、绿色以及黄色三大颜色区域,务必以上臂为依据做好等量划分(上臂长度的测量需以内侧上髁为起始点,腋窝线为终结点)[3]。举例说明,若患者的上臂长度共计21 厘米,每段颜色区域长度为7 厘米(若不能够被三整除可采用四舍五入法),具体颜色区域设置:1-7 厘米为红色区域,7-14 厘米为绿色区域,14-21 厘米为黄色区域。综合研究数据,若患者的穿刺部位位于绿色区域内,其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更加占据优势。基于此,该患者的最佳穿刺位置即为肘上7-14 厘米。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此研究中所有数据的处理均采用SPSS 21.00。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以率( % ) 表示,采用χ 2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对比不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达98.61%,对照组患者仅为68.44%,可见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占据显著优势,组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8%(观察组)vs13.89%(对照组),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ZIM 这一标准与方法具有可复制性与可量化性,经临床实践显示其可在超声引导下PICC 置管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的提升过程中发挥显著优势,究其原因为超声成像下血管的详细状况得以清晰展示,且动、静脉血管被区分。除此之外,患者上肢活动的限制状况被有效缓解,其在直观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PICC ZIM 置管有利于穿刺成功后管道固定以及保养工作的开展,对出血量进行控制,相关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等发生率明显降低[4]。此次研究显示,ZIM 对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具有良好的运行价值,操作人员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做好评估,通过针对性方案的开展推动患者生活质量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