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危险的地方捕捉人民子弟兵最动人的瞬间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赴九江采访小分队报道感悟

2020-10-22 00:45李清华刘芳高蕊
中国记者 2020年9期
关键词:子弟兵抗洪九江

□ 李清华 刘芳 高蕊

这是一次紧急的报道任务。

2020年7月,长江流域水位高涨,南方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危急时刻,人民子弟兵纷纷驰援江西、安徽等地。解放军在的地方,就一定有军事记者的身影。

到九江去!记者接到抗洪报道任务后,第一时间敲定了此次采访目的地——九江。九江位于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水系发达,历来是长江流域的水患之地,1998年长江就曾在此溃堤。没有什么比历史的联结更能凸显九江的重要性,更能彰显人民子弟兵战位的重要性。

7月中旬,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三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小分队赶赴汛情严峻的江西省九江市,抵达当晚便急赴抗洪一线,向抗洪部队详细了解灾情,第一时间收集新闻线索,制定发稿计划。在报道形式上,明确每篇稿件都尽可能以图文、视频结合的融媒体形式多维度、多渠道播发。在此,我们愿意分享小分队三人在此次报道中的独特感悟。

一、关注社会焦点、坚守人文情怀

7月23日8点,采访途中,我收到一条前方通讯员发来的消息:7月22日上午,安徽某地突发决口,第72集团军某旅排长冒小驰在转移群众过程中被洪水卷走,陷入昏迷,目前仍在ICU观察。同时发来的还有一条时长9秒的手机拍摄现场视频,记录了排长冒小驰被洪水卷走的过程,真实的画面、“抓住”“救我”等同期声让人揪心。我当时只想尽快了解到更多信息,把这条新闻信息播发出去。

刚收到这条新闻线索时,有人担心这是不是一条负面消息,怕报道出来会产生舆情。我第一时间判断抗洪官兵在一线受伤,绝不是一次事故。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技术手段与产品形态怎样革新,新闻人对社会焦点的关注、对人文情怀的坚守,对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永远不会变。排长冒小驰被洪水卷走这一新闻信息,既有强烈的现场感,又具有十足的正能量。

抗洪没有万无一失,生命没有万无一失,千钧一发时的一声“抓住”体现了战友情深,危急时刻的一声“救我”表现出人性本能,这些都更加立体地展示了子弟兵形象:在最危险的地方,官兵们最“柔软”的一面,让受众感同身受。况且,更令我深受触动的是,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在此次抗洪抢险中肩负如此重任,让人心疼,也更加让人崇敬。新闻报道必须注重对人性的挖掘与呈现,英雄不是什么都不怕,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平民英雄才能给人更强的情感冲击。在报道中,不仅要叙述事情的背景、经过,还要介绍冒小驰的个人情况,让受众看到年轻的人民子弟兵群体的责任与担当。我这样确定了这篇报道的脉络与结构。

在联系采访、写作文字稿的同时,我第一时间通联,将收到的9秒视频剪辑加工,制作成抖音短视频,在新华社抖音平台发布。视频尽管时长短、画面模糊,但真实、完整地记录了排长冒小驰在转移群众过程中被洪水卷走的全过程,“先期曝光”的短视频收到众多网友留言,这些留言后来成了文字内容中最暖心的一部分。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网友留言,也能使新闻更接地气,更贴人心,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7月23日晚,新华社通稿《一声“救我”让人泪奔——陆军第72集团军某部排长冒小驰抗洪抢险遇险记》如期发布。文图、视频相结合的融媒体形式报道也第一时间转发至新华社客户端。这篇报道在客户端发布后不久,浏览量即逾百万。

(讲述人:李清华)

二、视频要有血有肉,才能以情动人

此次报道,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在一线践行“四力”的过程。7月14日,当得知分社要派记者前往江西、安徽两地进行抗洪报道,我第一时间申请,提议编辑平台前置。这个想法,得到领导大力支持。我有机会与文字记者共同参与采访,并在前方完成了图片与视频拍摄及视频制作的任务。

准确地说,这是作为编辑的我第一次“到现场”参与抗洪报道。之前都是后方指挥,在不了解灾情,不了解现地的状态下,很有可能乱指挥、瞎安排,有时还会因现场信号时好时坏,导致前后方沟通成本较高。所以这次能以编辑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到抗洪一线去,我很兴奋,也希望自己能察实情、动真情,拍出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更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在九江采访的十天里,我们小分队三人几乎不眠不休,睡三四个小时是常态。白天采访,晚上发稿。任务分配明晰,大家各司其责。虽是急活,也需慢工。“精雕细刻”,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要求。

■ 上图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李清华(左一)在九江抗洪一线采访。(作者供图)■ 中图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高蕊(左一)在九江抗洪一线。(作者供图)■ 下图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刘芳(左)在九江抗洪一线采访。(作者供图)

7月16日,我到达九江的当晚,得知文字通稿《金戈铁甲战洪魔——东部战区陆军英雄部队抗洪一线全力抢险救灾》第二天要播发,图片基本到位,视频素材已经粗搭。处理完图片,看视频时,我很快发现了问题:视频混剪没有“章法”,画面凌乱且缺乏内在逻辑,大场面航拍居多,再配以铿锵音乐。当时,夜已深,来不及做补充采访和更多细化修改,只能对现有素材“精”加工,但于我而言,有点遗憾。

紧接着是《五十勇士战江洲——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工兵连党员突击队九江抢险记事》这个视频的拍摄制作。因内容相对单纯,新旧素材加人物采访,时长两分半的片子用了一天一夜制作,但仍有缺憾,就是第一时间点五十勇士到位的拍摄,我没赶上,而部队干事拍的镜头中缺少鲜活人物和细节展现。

7月22日,完成《三战险情保九江——陆军第71集团军先头部队长江大堤、鄱阳湖、庐山城区抗洪抢险记事》这个视频时,终于有了三天制作周期,我必须在这个片子里,弥补之前所有遗憾。通稿文字对长江流域、鄱阳湖、庐山市三个区域进行的三场抗洪战役做了整体描述,以此来突出九江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制作的这个短视频就要实现对文字更丰富的解读:人民子弟兵守住了九江,就是守住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文字通稿确定了写作思路和框架后,我的视频脚本也在脑中“出炉”了。我要用几个人物讲好三个故事,尽可能立体呈现一支先头部队的三场战役。他们中,既要有沉着镇定的抗洪指挥者,也要有不怕苦、不叫疼的小战士;既要有个人,也要有群像。策划会上,我为这个视频创作定下了基调。脚本中,我力求三个片段有紧密的内在逻辑,用一句人物采访时提到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全片主线。每段故事有高潮,有情感。画面涵盖大场面,也包含小细节。人物采访,不说客套话,只讲个人心声。

接下来的拍摄制作中,我一面赶往各个点位,一面与部队干事细化前期可用素材。后两个故事内容丰满,很快我们就完成了。而第一场战役中,缺乏强有力的现场指挥的故事。开篇不出彩,很难让受众坚持看完整个视频。

我只好翻遍所有素材,惊喜地在已经被“毙掉”的一段长视频中,发现了这样一段:第一时间抵达九江江新洲的一线抗洪指挥——第71集团军某旅参谋长计法良站在已被洪水泡软的堤坝下,高声呐喊:“先干活然后再吃饭,现在就干这个事!”短短5秒钟,生动地展现出抗洪一线的危急形势,以及人民子弟兵守卫人民的使命担当。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让我的心终于踏实了。

同样地,第三场战役中,战士诸葛家伟受伤后说的“解放军不应该喊疼,不能怕疼”“怕家人看到会心疼”,也是部队抖音号上的意外发现。画面中,小战士的脸上淌着泥水,混着泪水,说出了这句让人听了会万分心疼的话。这里,我设置了画面慢动作,辅以大提琴背景音乐,细节感染力和冲击力骤增。这是我此次在抗洪一线制作的三部短片中最烧脑、最费力也最耗时的一部,是让一起采访的老记者在电话那端哽咽得说不出话的一部,还是让新记者看完也泪洒衣襟的一部。看到大家的泪水,我想这部片子成了。

(讲述人:刘芳)

三、把一线情况完整、真实地展示给受众

7月14日,在北京的办公室接到“明天出发去抗洪一线”的任务时,作为一名入社不到一年的新记者,我的内心只有两个字——忐忑。一线的具体情况怎么样,我要怎么展开报道,要去多久,穿戴用具怎么准备……所有问题一时间全涌上心头。

7月15日,在从南昌去往九江的途中,突降大雨,豆大的雨点猛烈砸向车窗,我看见高涨的洪水已经把道路两旁的大树吞噬得只剩树冠,这时我才更深切地明白洪灾对百姓意味着什么,人民子弟兵对抗洪一线的紧急驰援意味着什么,军事记者在一线担负的职责又是什么。那么,我该怎么把一线情况完整、真实地展示给受众?

7月17日,在九江江新洲采访时,我第一次见到在一线指挥抗洪抢险的第71集团军某旅参谋长计法良。计参谋长曾在险情最严重时于夜间乘冲锋舟独自上岛,并现场组织成立党员突击队,带领官兵们持续作战,最终排除险情。这些内容情节紧张、戏剧性强,适合用文字来展现。而我们见到的计参谋长胳膊被晒得黝黑,脸部被晒红脱皮,胡子来不及刮,声音十分沙哑,我当即被他这一形象所感动,决定将他作为视频中的出镜采访对象,来展现一线抗洪官兵的辛苦与可敬。那天,抗洪一线官兵为我讲述了他们在抗洪抢险最紧急的时刻怎样成立了50人的党员突击队,突击队又是怎么带领官兵们持续作战的。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条非常适合用融媒体形式进行报道的新闻线索。

7月19日,“抗洪救灾模范”周丽平生前所在部队退伍老兵自发赶赴一线,与该部队官兵一起参与抗洪抢险,整个事件通过文字来叙述,图片则记录了官兵与退伍老兵共同围建堤坝的现场场景。当天,我在江新洲参与了对计参谋长和党员突击队队长王廷宁的视频采访,采访在风雨交加中进行,采访对象脚下是大堤,身后是水位高涨的长江,这些角度的选择使得一线场景都通过视频画面得到清晰呈现。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互相融合,组成了《五十勇士战江洲——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工兵连党员突击队九江抢险记事》这篇通讯。对现场的真实记录与再现,使这篇报道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讲述人:高蕊)

猜你喜欢
子弟兵抗洪九江
悠悠的九江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长干曲四首(其二)
人民子弟兵
抗洪中的共青团
我是你的子弟兵
永远跟党走
爱心献给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