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干部学校
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显得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旅游业是一个没有明显边界的特殊产业,产业融合的现象早在旅游业发展之初就并不鲜见,但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只是近几年关注的问题。
旅游产业融合推动了旅游产业创新,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提升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对推动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旅游本身是一个产业融合的概念,被认为是我国较早的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典范。乡村旅游以乡村为载体,农业资源要素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范畴较之农业旅游更宽泛。通过对现有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分析,普遍探讨的是现代化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或者通过与旅游产业融合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而传统农业本身能否与旅游业融合,效益如何,如何实现,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和农业技术发展的农业。与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及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形成的高污染、高能耗,采用生长剂、转基因种子形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相比,传统农业的分散化种植阻隔了更多病虫害的传播,少工业化提供了健康的土壤与水体,少农业化肥的无污染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的本土品种,能够较之大农业产区获得更为健康的农产品。其具有地域先进性、系统平衡性、生态循环性、环境适应性、文化共生性等特征,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但缺陷是产量低、产地分散,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在发挥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传统农业经济效益是摆在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难题。在现阶段,乡村旅游业与传统农业两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市场,具备融合的基础和条件。为了探讨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笔者通过对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互动的基础、动力、效益的分析,提出了5种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以期为推动两者的良性互动和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在传统农业中,对于原生态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有很大程度的保留,除此之外,还保存了涉及农业场景的民族工艺和农业工具编制艺术等,不少制作精美的手工艺术品没有充分体现出其自身的市场价值,从而对技艺的传承产生了影响,也给传统技艺的价值认同度带来了不良影响。但是,如果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下,就有利于手工技术传承和利用的实现,将其市场价值充分体现出现,让更多的传统技艺可以重新被人们认识。
在农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模式下,将本土资源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把本地的民族艺术家和能工巧匠聚集起来,充分挖掘出农业文化可以被利用的部分,结合现代产业方式的运用,确保文化传承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使用传统技艺来对本土原生态艺术品进行制作。当中主要就涉及到微型农具模型、日常生活用品和不同类的农业生产工艺品等等。
传统农业具有遗存性,因此其具有的科学价值相当珍贵,属于一种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当前有比较广泛的专家队伍对农业遗产及其文化遗产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于传统农业遗产保留区,由于其珍贵性所在,所以大部分都在文化和生态方面上获得关键的保护,不同类专家的工作地点常常都带有同一性,所以在选择上,可以偏向那些具有较大研究价值、文化遗存比较丰富和良好自然环境的位置,当然,这个地点应当具备可进入性,生态环境也需要比较理想。
传统科普园主要是围绕现代化农业为主,但是学生对于传统农业所涉及的地方性知识和生存智慧的认识就相对匮乏。对本土知识多加学习,对于传统农业传承和利用的认识也是相当有帮助的。
对于青少年农业科技科普园的选址来说,可以考虑那些具有良好自然环境,离城区距离不算远的地区,凭借当地中小学校的优势,在内部进行改造,对食宿条件和卫生状况加以改善。加大对农业知识与技能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对传统农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了解传统农业文化的基础上,从事传统农业活动。
在食品安全危机下,传统农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如何提升传统农业的综合效益是面临的难题。通过对乡村旅游分析认为,乡村旅游具有与传统农业融合的基础,据此提出了农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模式、农业文化遗产园分时度假模式、青少年农业科技科普园模式、生态养生园模式、山水农场模式等5种不同的适宜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两者融合的发展模式。这5种互动发展模式既可以提升传统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推动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又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是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