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秀玉
摘 要:马山县李春明工作坊研讨主题为“朗读式阅读教学”,主张通过朗读代替课堂上繁琐的串讲串问,促进读写效果。但在推广该教学模式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后才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这才能通过朗读真正做到读读悟悟写写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朗读;有效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经常看到老师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都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设为教学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中都有明确指出新课标还分年段给出了相应的朗读要求。因此,朗读一时间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各种名目的朗读教学风靡全国小学教育课堂,我们县也早在六年前以“朗读式阅读教学”为研讨主题,针对目前我县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夹壮”、“唱读”“繁琐讲解灌输”的课堂现象,主张“朗读式阅读教学”通过强化“正确、流利、有感情”读的三个层次,通过“读为本、读代讲、读促悟、读促写”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实现我们马山县各学校“书声琅琅、读读写写、简洁朴素、生动高效”的课堂格局。
朗读式阅读教学效果真的就那么显著?可不可以这么下定论:朗读——让课堂无所不能?
回顾几年来轰轰烈烈的高效朗读式阅读教学课堂,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也不无弊端存在:
一、阅读变纯朗读
很多老師对朗读式主题的阅读教学以读代讲、促悟、促写的教学手段理解认识不全面,片面地认为上课只要抓朗读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这就拔高了朗读的的教学成效,认为朗读能把教学的所有目标都囊括其中,无所不能。
二、朗读急于有感情
初读课文过后,马上进入课文品读环节。教师们都怕时间不够品读课文,在学生还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时就冒然进入情感朗读。殊不知,学生没有读出正确流利的目标,有感情的朗读是没有办法达到。
三、朗读的时间不足
教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只有5、6分钟,就想激发出学生参透出文本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领会作者的情感,还没有足够时间接触文本进行练习朗读,学生怎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通过朗读来落实学习目标呢?
四、朗读指导走过场
经常看到在指导有感情朗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朗读效果不是很满意,致使教师继续让多位学生起立朗读,不难看出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朗读指导,因此只能不断重复前面已经出错的“示范”朗读。就算是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训练中只是让一两个优生读过一遍了事,指导就草草收场,形式主义严重,朗读效果从何提高?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呢?让语文课堂因为有效的朗读变得生动有趣呢?通过一线实践教师的归纳总结,我觉得我们教师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朗读目的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明确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不要纯粹的为朗读而朗读。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可以给出学生明确的目的问题,去进行朗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一般要经过“预习--学习--复习”三个步骤来学习一篇文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三步骤来明确朗读的目的。
1.课前预习性朗读,要读正确流利。
课前的预习性朗读是学生进行预习课文时,我们教给学生用朗读的方法预习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把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查找工具书解决不会的词语。可以要求学生读三遍课文,为的是让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读第一遍时及时标注不会读的词语;读第二、三遍时边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如,在教《大青树下的小学》前,我利用晚读课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性朗读,在学生们自主朗读时,有的学生在朗读时不停地勾画词语,及时查阅了词典解决了不会读的词语。这一阶段的朗读必不可少,它为接下来的情感朗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堂理解性朗读,读出情感效果。
课堂学习时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时的朗读,就是理解性朗读。这样当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表达方法、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时,学生的朗读才能读出课文内涵,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的理解到位以后,教师的朗读方法指导也是必不可少。朗读的方法也并不是每一课都要指导的,首先要注意的是朗读时的语调应该要用接近平时生活中的说话方式,装模作样、一板一眼快读拖音读都不可取。其次,教师的朗读指导不能只注重声音形式、表层技巧,不注重内心体验和语言内涵。你是否听过上课时老师们告诉学生们只要把某个字或词语读大声一些、重一些,抑或是把某个句子的速度读的时候放慢些或加快些。这些指导不但不得要领,还让学生误以为把句子就读重些、声音响亮些就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其实有时我们把重音做了轻读的处理,情感所表达出的效果也是会强烈的。
这是理解内容及情感表达后,加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得法的朗读点拨,学生通过朗读,才具有了朗读、理解、感悟的进步或者发展。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否轻松,学得好不好,是否有所收获,都能体现出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
二、朗读形式多样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朗读总是与课文的语言、蕴含的情感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尽所能地制造机会朗读,让我们不要统一在某种程度上,自由朗读的多样性。恰当的教师朗读模式可以与审美的音乐和图画相匹配,教师朗读模式充满了声音和情感,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情感的氛围当中,也给学生学会一个模仿学习的朗读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们多采用学生之间的生生互读形式,可以是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模仿性朗读、分角色朗读、个性化朗读、配乐朗读等。
三、指导评价要有实效
教育艺术的本质是激励学生、唤醒学生,而不在于传授。所以,对学生的朗读,教师评价性语言的激励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朗读。“你读得还可以”、“你读得真不错”“你读得太好了”这些表性的评价,在阅读课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甚至我们自身也经常用到。学生没办法得知“为什么不错?”“哪里不错?”“哪里太好了?”因为教师给出的这种评价太简单太笼统,对于每一次站起来朗读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模糊的说辞,学生不知道如何再创造,只能重复以前学生相似的阅读语调、节奏。这样的朗读评价应该是无效的,白白耗费大好的课堂时间。
教师应积极寻找这一课上学生朗读评价内容与当天授课的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整合起来,并将创设的教学情境有机地渗透到学习内容上,从而实现学生朗读评价内容与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整合。评价的机械性单一性,少了程序与呆板。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朗读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
于永正先生说:“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就是在朗读上”。老师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指导学生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就是阅读教学的亮点所在了。我们语文教师只有重视每一次朗读的目的,多用多种朗读形式,加上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激励性的朗读评价,学生们的朗读才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突显成效,让学生通过情感朗读真正实现读读悟悟写写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朗读[J]文学教育,2014.
[2]李东洁,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J]祖国教育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