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0日是大部分中小学生返回学校开始新学期学习的日子,但是大部分学生留在了家中,这是因为2020年寒假,我国遭遇了新冠病毒性肺炎疫情。为了更有效地防控疫情,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开始了居家学习。戴上耳麦,面对屏幕,端坐桌前,教师成了“最美主播”,学生成了“忠实听众”。学习和交流的时空无限延展,别样的课堂,有着别样的味道。
延长的假期:价值重建与学生立场
特殊时期,教师的教育形式已变成在线教学与远程指导。特殊形势下,教学效果的达成其实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价值定位,是形成教育目标和方向的基础,也是形成较为明晰的教育主题、主线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思考这个特殊假期的价值定位。
特殊假期的教育价值定位不仅要关注教师需要和教学需要,更要关注学生需要和学习需要。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位,需要教育者从知识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学习者发展个性、展现自我。体认并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一定程度上就会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其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假期是学生独立成长的宝贵时光,在这个特殊时期,为了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居家学习和生活也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当然,我们在专注学生成长需要时,可以适当参照学生的个体视角。为此,延长假期的教育教学设计,不妨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的“私人订制”。
特殊时期,我们不仅要关注需要,发现突破的可能,还要走出束缚,寻找突破的空间。而走出束缚,需要我们坚守学生立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虽然特殊的教育教学空间减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审视师生交往的内在构成,挖掘可以扩展的交往形式。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社交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读·经典润心”,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在书海畅游,丰富学生的假期精神生活。“绘·知识入心”,让学生制作防疫战疫知识小报,树立科学意识,提升科学防疫的能力。“拍·传递爱心”,让学生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拍摄宣传正能量的小视频,传递温暖和爱心……以上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线交流和展评,提升师生、生生线上交往的意义和能力。
特殊时期,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更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时间安排上,教师既要准备好线上辅导,也要和家长密切沟通,明确学生的短板或弱项,留给学生假期查缺补漏的时间;在学习项目上,教师既要设计学校或班级共同的学习项目,也要提供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项目;在学习形式上,教师既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线上(网络)的团体或小组合作学习;在作业类型上,教师既可以布置书面作业,也可以布置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艺术作业以及家务劳动和线上(网络)志愿服务等作业;在资源供给方面,除了提供与教材配套的学习资源,教师还可以借助“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科技馆”“网上展览馆”等收集和开发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学习资源。
延伸的课堂:关系孕育与交往共生
假期延长,课堂延伸。我们深知,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不是真课堂,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会有他们的自主成长。关系孕育、交往共生理应成为延伸的假期的教育特征。
延伸课堂,建设“生活圈”是关键。
建设适宜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生活圈”,让学生在特殊的时空和场景中,自觉或自发地参与与自己相关的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学生“离校不离学”。
延长的假期里,课堂从教室移到家庭,学生的生活圈变得狭小,学生的课堂交往活动只能依靠网络完成。教学是师生双方双向交流的活动。在一些线上课堂,由于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即时学习状态,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往往只是单向联系,虽然只隔着屏幕,但心理距离依然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空间受限、交往受限、管理受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习惯)等。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可以围绕教材设计,也可以进行跨章节、跨学科整合,还可以围绕当下的热点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环境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媒体、师生角色的转变。为此,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还必须考虑上述要素的改变,制定出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活动方案。
学生的“生活圈”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域。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介入,教师要使学生有参与感、存在感、价值(效能)感。课堂的重建,一定意义上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抗疫期间,生命教育、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都要逐渐进入课堂。教育需要这样的因时而动,也需要这样的“借题发挥”。当然,如果教师把握不好,会让人有“硬性植入”的感觉,让学生“水土不服”以至知识难以消化。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教育的切入视角,以及可能拥有的弹性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有所获。
延伸课堂,还要打造“共同体”。
延长的假期里,我们要注重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学生与社会关系的整体构建,将学校、家长、社区、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机统一,融通各种关系,打造学生假期学习生活共同体。延长的假期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离不开教师和家長的指导。教师要进行整体规划,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采取动态化管理的模式,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家长在学生假期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居家学习,家长既是孩子学习的督促者,也是孩子学习的参与者、建设者。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的亲子关系、顺畅的家校互动,是影响孩子在假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家长要以孩子的立场和视角,给他们创造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比如,除了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外,家长可以利用假期和孩子进行深入谈话,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制定一个共读计划,使孩子在书香浸润中成长;还可以与孩子一同针对新闻报道的抗疫事件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思想等。
特殊时期,为了发挥家校联动的作用,教师可以帮助家长建立“学生假期学习实践·家长助学账单”,让家长对学生的假期进行日常化、精细化管理,做好学生假期安全保障工作,及时向教师或学校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适时开展“家长课堂”,宣传防疫知识,让家庭真正成为防疫战疫的重要力量。延长的假期,延伸的课堂,这给每一个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穆晓立,教育硕士,曾任报社编辑,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模范教师,全国“四项全能”语文教师,太原市“时代新人优秀宣讲者”,太原市优秀班主任。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首届全国班集体建设暨班会课评审观摩活动高中组一等奖”,其设计并撰写的课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被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实习编辑:祝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