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郝俊峰 王敏
【摘 要】目的:微滤膜的分离机理比较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本文主要对疾控机构微生物检测工作中微滤膜分离技术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微滤膜分离技术;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01
微滤膜分离技术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叶,它主要是以静压差作为推动力,从而能够从液相或气相物质中将固体物质、细菌以及胶体等去除,从而达到浓缩、分离以及净化的目的,这种技术的分离机理比较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本文主要对这种技术在疾控机构微生物检测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 微滤膜分离技术应用于霉菌酵母数和细菌数计数
对于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的计数,传统的方法主要就是在琼脂营养基中加入样品,之后在37℃的状态下进行培养,培养时间约为24~48小时,之后再对霉菌酵母数和细菌数进行技术计数。此后,相关研究学者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例如,某研究学者提出,可将微孔滤膜作为载体,通过微孔膜过滤衬垫培养法,对水中细菌总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仅可靠性强、精准度高,同时更加便于操作,具有高效、精准、科学等优势特征,实践价值较高[1]。
另外还有研究学者指出,可将微孔滤膜作为载体,结合多媒体显微放大技术系统,对食品细菌快速检测方法进行建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精准、高效等优势特征,能够对食品中的细菌总数进行精准检测。
对于饮用水中酵母菌霉菌等的检测,目前还没有国标方法,基本上都是参照饮料的国标方法进行检测,但这种方法的检出率比较低,因此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
2 微滤膜分离技术在大肠菌群检测工作中的应用
通過大肠菌群,能够对食品卫生标准进行评价,因此这一检测工作至关重要,目前,对于大肠菌群的检测,常见方法主要包括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等等。在对日常生活饮用水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将上述两种方法共同列为检测依据,某研究学者将滤膜法作为基础,对大肠菌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实验、特异性实验以及定性试验,可大幅度提高大肠菌群检测精准率,且整个操作过程比较便捷,能节约大量检测时间,能够用于生活饮用水、污水、地下水以及地面水大肠菌群的检验工作当中。在实验条件恒定不变的前提下,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在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细菌等的检测结果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在检测时间方面,这两种检测方法的时间都比国标法短[3]。但也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多管发酵法,滤膜法在大体积水样的检测方面更加简便,且检测的可靠性和敏感性更强,但滤膜法也具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很难对浑浊水体或有色水体进行检测,与此同时,还很容易受到水样中其他细菌的影响,从而对最终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产生影响。对于日常生活饮用水,在饮用之前,经常会进行消毒杀菌处理,从而使水中的大肠菌群受到破坏,这种处于损伤和应激状态下的大肠菌菌,很难在选择性培养基上长出菌落,从而也限制了滤膜法在日常生活饮用水中的广泛应用。还有研究学者对比了滤膜法和多管发酵法的具体应用情况,得出滤膜法具有设备要求低、省时、省料、可采集多种检测水样等优势特征,能够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作出反应,同时也能比较迅速的获得检测结果,优势显著。针对于上述情况,在今后的检测工作中,可将滤膜法作为主要检测方法,之后将多管发酵法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方法[4]。
3 微滤膜分离技术在致病菌检测工作中的应用
微滤膜能够作为一种细菌收集器,从而对样本中存在的少量致病菌进行分离浓缩,从而大幅度提高检测阳性率,某研究学者对标准白金耳法和微孔滤膜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在感染菌尿的检出率方面,并不具备显著差异,但在无菌生长尿和污染菌尿的检测方面,差异显著,通过这两种方法,对奈瑟氏淋球菌进行检测发现,相比于白金耳法,微孔滤膜法的检出率更高,且对比差异显著。在食物中毒以及散发性腹泻等疾病中,弯曲菌属于主要的病原菌之一,通过在常规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应用膜过滤技术,结果表明:过滤法的优势更加显著,能够大幅度提升弯曲菌的检出率,且这种技术复杂程度较低,使用价值较高,很容易推广。对日常生活饮用水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于亚硫酸活性菌,这种细菌的大量繁殖,将会直接降低生活饮用水质量,甚至危害人体健康。通过滤膜法的实践应用,能够对日常生活饮用水中的亚硫酸还原菌进行精准高效检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精准度较高,符合规定要求,且能够对各种类型的水体进行检测。对于非典型肺炎,军团菌是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特别是空调冷却水,通过滤膜法对水体进行检测,具有十分显著的检测效果,精准度较高,因此在当前的军团菌检测工作中,滤膜法应用十分广泛[5]。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疾控机构微生物检测工作中,微滤膜分离技术的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霉菌酵母菌和细菌总数计数方面、大肠菌群检测方面以及致病菌检测方面等等。除此之外,通过这种技术,还能够对寄生虫、水体病毒等进行检测,与此同时,还可用于消毒效果监测工作中。总之,微滤膜技术目前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产业化发展、应用规模以及绿膜品种等方面,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今后发展中,还需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微滤膜过滤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东明,张驰,张希泉,等.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机构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5, 45(12):41-42.
[2] 孙艳娟,朱跃进,李大伟,等.膜分离技术在香菇速溶茶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6,87(4):42-45.
[3] 刘娜,彭黔荣,杨敏,等.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废水处理和生产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62(3):114-118.
[4] 姚红娟,王晓琳.膜分离技术在低分子量生物产品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16,22(2):146-152.
[5] 谢希贤,曹华杰,杜军,等.采用膜分离技术高效分离提取L-亮氨酸[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34(12):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