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广阳 舒晓渔 胡钰瑜
【摘 要】目的:观察结构-过程-结果视角下的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分析。方法:将我院实施常规医疗服务体系下(2018年01月-2018年06月时期)收治439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2018年07月我院开展结构-过程-结果视角下的远程医疗服务,于2018年07月-2018年12月收治另473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对照两组患者医疗服务质量评分、患者基础疾病控制率、护理满意度、纠纷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医疗服务质量评分、基础疾病控制率、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纠纷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医疗服务中,采取结构-过程-结果视角下的远程医疗,可明显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有效控制患者基础疾病,提高护理满意率,减少患者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纠纷率,效果理想。
【关键词】结构-过程-结果;远程医疗;服务治疗;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2-00-01
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础上,紧密结合现代医学与通讯、计算机技术,传递信息来开展的远距离医疗服务,成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即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方式,在全球医疗健康服务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1]。通过医学信息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通过结构-过程-结果视角下,从而对异地患者实施诊断、治疗、保健、随访、提供教育、咨詢等医学服务[2]。2018年07月我院开展结构-过程-结果视角下的远程医疗服务,于2018年07月-2018年12月收治另473例患者,取得较好的服务质量评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旨在为临床此类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3]:非急诊、急性病;基础疾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4]:文化程度较低、智力及听力障碍;配合度较差者。将我院实施常规医疗服务体系下(2018年01月-2018年06月时期)收治439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男221例(50.34%),女218例(49.66%),年龄23-77岁,平均(56.3±5.8)岁。2018年07月我院开展结构-过程-结果视角下的远程医疗服务,于2018年07月-2018年12月收治另473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男247例(52.22%),女226例(47.78%),年龄26-78岁,平均(55.7±5.4)岁。对照资料(P>0.05)可比,患者入组前均进行知情同意书签署,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1.2方法
对照组保持现状不变:依医院能力给予患者力所能及的医疗保健服务,超出医院能力范围,按照规定实行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实验组:①合作上级医院:与检验科、超声科、放射科等多科室合作,建立各科室专家档案。②硬件配备:服务器、笔记本、网络摄像头和室内高清云台机等。③检查:完成远程服务系统与相关检查设备,和医院科室实现对接,对具体操作试点医生系统培训。④运用:接诊后患者,遇到自身未处理好病例,通过系统请求上级医院专家通过网络指导并诊断。可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与利用。典型病例进行网络分享及探讨。
1.3评价标准
医疗服务质量评分标准:采取百分制自评,主要通过对患者医疗时效、医疗治疗、医疗结果进行判断,分值分布0-100分,其中分数越高,患者医疗服务质量越高。统计患者基础疾病控制率、护理满意度、纠纷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 17.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组间t检验;%表现计数,数据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医疗服务质量评分、患者基础疾病控制率、护理满意度、纠纷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医疗服务质量评分、基础疾病控制率、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纠纷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3 讨论
常规医疗服务下,患者接受医院的诊治,但是因医生的学识限制,并不能完全解决患者疾病问题,金额日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5]。而结构-过程-结果视角下的远程医疗,是医疗的发展趋势,我国的远程医疗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远程医疗从真正意义上取得了进展。1997年,中国金卫医疗网络即卫生部卫生卫星专网正式开通,当年正式成立“远程医疗中心”,主要电子邮件、可视电话、ISDN等实施远程医疗。
综上所述在医疗服务中,采取结构-过程-结果视角下的远程医疗,可明显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有效控制患者基础疾病,提高护理满意率,减少患者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纠纷率,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 赵杰,蔡艳岭,孙东旭,等. 远程医疗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0):739-740,799.
[2] 翟运开,周银龙,孙东旭,等. 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政策约束及其纾解[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0):728-731.
[3] 吴林海, 许国艳, 王晓莉. 基于 DANP 法识别影响养殖户病死猪处理行为的关键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11):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