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中游戏精神的缺失及对策

2020-10-21 09:16潘佳
锦绣·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缺失对策

潘佳

摘 要: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同时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寓教于乐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游戏更加符合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求,但当前幼儿园游戏都严重缺失游戏精神,幼儿在游戏中感觉不到快乐,不能自由的游戏。因此怎么让孩子学会玩、怎么达到教育的效果、教师怎么去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游戏精神;缺失;对策

一、游戏精神的内涵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阐述了游戏精神是一种自成目的、积极开放、大胆创造、平等,并且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是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李晓洁认为游戏精神重在解释“怎么样的精神”而不是“怎么样的游戏”,是一种态度和方式,她从自由精神、体验精神、合作精神三个层面揭示了游戏精神的内涵。薛法根认为游戏精神就是“玩”的儿童精神,是“以情趣为本”即快乐为原则的,除了自由之外还应该是非功利性的。普遍认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体验的、创生的、整体的精神。[1]

二、幼儿游戏中游戏精神缺失的问题分析

1.幼儿自由的缺失

特例分析设计的游戏:一位幼儿园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老师饰演“兔子妈妈”,小朋友们戴上“小兔子”的头饰扮演,然后“兔子妈妈”领着“小兔子们”去狗熊家串门,狗熊不在家但留下了一些线索卡片,请小兔子们找出来并找出答案。如今这样的游戏情境在幼儿园非常的典型常见,老师是想通过这样的游戏来检测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但我们不禁想问,孩子在老师设计好的游戏里,逐步的跟随老师的脚步没有一点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游戏本身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是不是只是一种课堂的点缀?不少老师把游戏当做“糖衣”,靠着这些“糖衣”来诱使孩子们吞下知识“药片”。但却忽视了游戏最重要的一点,即孩子们在游戏中自主的、欢愉的体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说,所谓的游戏缺失,更多是从游戏被人控制这个角度而言的,老师成了游戏的设计者,游戏成了老师导演下的“一场戏”,成了外部强加的活动。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活动,但现在许多幼儿园里的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孩子们根本不把它当成是游戏、是玩,更像是完成任务。

2.游戏创造性的缺失

特例分析自发性的游戏:让孩子玩自己的游戏。我有一次经历是这样的:当时孩子们在玩娃娃家,他们的兴趣很浓七嘴八舌的讨论,游戏的时长可以进行很久但是观察后发现孩子们都在重复一个到两个动作,要不就是学别人怎么做。这种情况在幼儿园也是经常可以看见的孩子想玩有兴趣玩但在玩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玩。其实游戏中的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反问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怎么让自己的游戏不单调多样化。自己讨论游戏情节怎么发展进行,谁在游戏组织中扮演什么角色,由孩子们自己讨论决定,游戏结束后再让孩子自己来评价。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幼儿教育不是通过复制、粘贴进行的,他们具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然而现在的幼儿犹如提线布偶被束缚了这是游戏精神缺失的一个表现。

三、幼儿游戏中游戏精神的缺失應对途径

1.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引导者,重建幼儿游戏精神首先就应该从教师入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的理念,在组织开展孩子游戏时,不能一味或者过度追求孩子掌握了什么知识,首先是必须要让孩子有从游戏中收获快乐与自由的体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素养,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游戏活动。例如“找不同”的游戏中,提供的游戏材料应该丰富多样,要充分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不用刻意的强调与要求,幼儿观察能力会潜移默化的得到锻炼以及提升,幼儿在这样的游戏中是自由的、快乐的,游戏精神充分的得到了体现。

2.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是进行好游戏的前提。轻松自由的气氛、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能激发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但不要因为孩子弄乱了房间或者教室而一味的责备或者限制孩子的游戏,干预孩子的玩法,改变孩子的游戏规则。如果是这样就会改变游戏本身的自由、快乐、自然以及探索的特性。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孩子每次游戏时去认真的观察以及记录,从中去分析孩子在游戏中的情绪、情感的表现,游戏的兴趣以及他的需求。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懂得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能判辩是非,充分表现自我,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游戏的乐趣。[2]

3.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

游戏是游戏者自己决定的,是自由而轻松的活动,幼儿应是游戏的主人不要轻易的去打断更不要包办代替或导演孩子的游戏。教师应该全方位的角度去给孩子游戏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对于内向和胆怯的孩子而言教师应该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情况去用心了解孩子是如何想的从实际出发引导生活以及自理能力强的孩子讨论确定主题进行游戏或启发有某种生活经验的幼儿去帮助和指导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去玩他们的游戏,从而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

孩子的自信心是学习、生活中不断受到肯定或获得成功而培养起来的,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指导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如果孩子经常听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说“你行”,他们自然会形成“我行”的感觉。在游戏过程中不依赖大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小班孩子特别容易受到干扰,喜欢模仿老师就要时刻关注孩子当他们对新出的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这时老师就应在附近用相同或不同材料进行游戏,孩子就会进行模仿对孩子有一个暗示性作用。对于中、大班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去帮助孩子游戏。即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喜欢和同伴玩是孩子的天性,3到6岁的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需求更为强烈。此时家长不要拒绝别的孩子与自己孩子一起玩或者老师要求某个孩子不要和某个孩子一起玩。孩子是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与人如何相处的,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

结语

游戏精神相当于游戏的灵魂,幼儿热爱游戏才有游戏精神的存在。幼儿教师应该反思当前游戏精神缺失的现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引导幼儿自由的参与游戏,鼓励幼儿充分想象和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韩瑞敏.幼儿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缺失与重建[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6.

[2]赵丽娥.幼儿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好家长,2018(02):50-51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缺失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