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预警建设浅析

2020-10-21 22:01王沛莹
博鳌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

内容摘要 高校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突发事件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和谐建设,与国家安全稳定休戚与共,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有突发事件的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主体的不同性导致了造成的后果也不一样。文章从机构设置、运用大数据管理、预警体系建设等方面,提醒全师生加强自我管理,以期能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参考,以便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最终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 突发事件 预警体系

1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1.1 高校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的主体不同于一般其他社会组织主体,在校大学生大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学子,活力四射、思维活跃,对未接触过的事物容易充满着好奇,由于他们阅历比较单一,没有接触过社会,活动场所大多是家庭和学校,没有社会实践经验,遇到问题容易冲动,由于思想上不成熟,易受周围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1.2 高校主体与社会的联系

高校突发事件的表象主体大多数是学生,其实质不仅仅是高校学生,也包括高校学生背后千万个家庭,只有高效完善的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才能维持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不仅仅是对该发生事件的学校的考验,也关系到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与国家安全稳定息息相关[1]。

1.3 高校突发事件传播迅速

高校人口密集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迅速,与一般突发事件相比,高校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扩散。高校由于其社会地位比较特殊,所以社会关注度也较高,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极易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安,自然导致突发事件事态扩大。

2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

2.1 没有独立的突发事件管理部门

国内很多高校对于突发事件,常规化的应急预案都存在,学校没有独立的部门,很多时候是事件发生了,临时成立的应急指挥中心,更没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此事的监控、管理、善后。此外缺少大数据背景下的特殊处理预案,实际上大数据在处理突发中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隐患,相对于传统的突发事件,有可能使其演变得更加复杂和涉及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应对处理起来也更加困难,在程序上如有处理瑕疵,极易导致再次产生突发事件,或许产生更严重的社会危机。

2.2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不健全

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当高校学生对高校制度、设施、环境、教学、师生关系等方面产生不满情绪,需要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时,常常会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露出端倪。突发事件管理中涉及学生信息问题时,在个人隐私的保护方面,还是在公开程序过程中以及突发事件中信息知情权的救济等方面法律规定匮乏。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中在宪法中有关紧急状态的规定,也有一些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都也出台有关高校突发事件的规定,各高校章程及内部出台的应急预案这些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基础,但校内的应急预案很多是过于粗糙,临时编制的一些文件,不利于事后总结总结,针对高校、结合高校实际的突发事件的法律没有。

2.3 高校师生危机管理知识欠缺

目前,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可能仅限于地震、火灾和公共卫生事件,其他的突发公共事件认识不足。对于某些突发事件的原理有些认识,但是对于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却实践不足,一旦突发意外事件甚至不能自救。目前,高校有关部门对消防方面的知识宣传较多,其他的方面的知识欠缺。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不多,师生的配合程度不高,师生的忧患意识、危机预防意识以及应急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很多情况下突发事件只有发生了,我们才引起重视、总结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随时会发生,在高等教育中增加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也是势在必行。我国目前高校没有设置关有关突发事件的法制教育的课程,在日常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没设置突发事件教育的内容,更没有将危机教育的内容、方法及组织模式以规章制度形式规范成文。

3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预警体系及方法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的是否高效,取决于预警体系是否完善、训练技术是否有素、运行机制是否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难预料性高于社会其他的突发事件,组建高校应对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3.1 设立职责明确应急管理部门

应急管理部门是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部门保障,是健全、建立集中统一、政令畅通、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其主要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协调演练工作,突发公共事件结束之后的完善工作。2007年1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第四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据此该部门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决策、指挥、协调的协调机构,是突发事件发生时必备机构。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机构,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机构要花很高的成本和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校内外协调工作,往往错失补救的最佳機会,另外,临时机构没有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或预案,也没有经过应急培训和演练,对处置之后的效果评估不够准确。所以高校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集中学校各类资源,做到事件来临信息沟通有保障、有防范、有预警[2]。

3.2 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加快,高校信息化日臻得到加强和完善,从技术层面为大数据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保障。高校应当建立大学生数据资源库,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对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性格特征、特长爱好、家庭情况及学生公开的QQ日志、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信息进行采集和汇总,建立学生中心资源数据库。借助大数据技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动态,一旦出现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及时查询、了解、分析学生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提高辅导员预警能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预警能力提高对高校的稳定至关重要,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对平时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归纳、编辑、整理,对事情的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大致的评估预测,并作出比较明确的预警信号。某些预警信号就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聊天中不经意间得到,要及时获取、沟通和干预。如果能够事前就提供先见的指点或者调解,从而有效地去规避,无疑能极大降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其前提是,辅导员老师查询、分析和使用学生的上述个人信息应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同时要尊重学生隐私,保障大学生的个人权利。

3.3 建立完整的法律监控体系

高校的突发事件是有别于其他社会突发事件的,从体系的完整性角度说,应在制定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单行法律体系。我国《高等教育法》《教育法》《紧急状态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是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重要法律基础。从以上可知,我国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法律呈现多头立法,统一度差,立法内容简单,涉及面不广,所以急需出台一些针对高校的应急管理法规,尽量包含有关善后处理的规定相对较少[3]。

另外,从预防视阈推进法制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要注重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有秩序、有组织地让全体教职工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有助于提高全体师生的应急能力,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自救,甚至可以救他(她),以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突发事件演练还能发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纠正,使其预案和预警系统更科学性。

(作者系河南工程学院 副教授)

(本文由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数据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2019-ZZJH-033)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沛莹.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1):80-82.

[2]饶为.新媒体传播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3]王沛莹.靠什么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J].人民论坛,2018(19):48-49.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