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2020-10-21 05:08王若桦
博鳌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途径

王若桦

内容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教学尤其是思政课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社会发展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要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节学模式,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现高校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指引学生在新时代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实践教学 途径

1 引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价值观多元化发展,在此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观念、行为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作为未来社会栋梁、祖国希望的当代大学生其能否树立正确的三观、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学尤其是思政课教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是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可以有效弥补纯理论教学对于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不足,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1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侧重于理论灌输,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大学生受当前社会环境、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导致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且理性的认识,更缺少用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实践。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实际感受的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再经过思考转化为自觉的理性认识,并逐渐将自觉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大学生的“知、情、信、意、行”产生综合影响,使学生在行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必然要求[1]。

2.2 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课既承担着传道授业的责任,也是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新的社会形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对课程进行调整,导致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得不到有效提升,严重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此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思政课的理论思想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2.3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基本内涵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指导思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观形成重要阶段,处于正确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重要且紧急的任务,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仅靠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理论灌输,难以培养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认识的主体性,学生无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可以指引其实践的指导思想,使高校思政课的成效大打折扣,学生主体性都无法培养,全面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将空洞的理论知识转换为扎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实现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3.1 以课堂实践为基础,深化学生认识

课堂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同时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一般都由两节课组成,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上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讲述,并告知学生在第二节课将会对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片、时政评论、小组讨论、主题演讲、课堂辩论、情景模拟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要与上节课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并联系时事政治、热点,特别是当今大学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这样的形式更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共鸣,更好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3.2 以校園实践为补充,激发学生热情

校园实践教学大多数由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和学生社团主办,是对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十分有效的隐形资源。校园实践活动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参与热情普遍十分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实践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无形中陶冶大学生情操、锻炼大学生意志、锤炼大学生品质。通过开展校园实践教学,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信仰认同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其次,学校可以定期聘请当地党政官员、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等人物走进大学校园,开展主题演讲、事迹宣讲等相关活动,并积极创新活动形式。

3.3 以社会实践为重点,增长学生才干

社会实践教学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或高校根据教育部指示,组织学生在课余或假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其主要形式有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将课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时事政治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实践,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与亲和力,提高大学生能力,增长大学生才干。高校可以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特别是加强与当地宣传部、党史办公室的联系,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个人层面的价值行为,加强校地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在实地参观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指引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高校各部门、高校马院和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当今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和计划组织,积极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高校还应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加强校地合作,积极扩展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空间,引导学生领会、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使学生能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 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