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 张明
【摘 要】斑秃是头发呈片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属中医“油风”范畴。本文从中医对头发生理的认识出发,讨论了斑秃形成的病因病机。认为头发的生长、色泽、荣枯于五脏特别是心肝肾三脏以及精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其源在于脏,其本在于血,其标在于发。病因病机主要是七情所伤,损及五脏;饮食失宜,气血失调;房劳产后伤肾,毛发失养;病后体虚,营卫失调;气滞血瘀,经络痹阻等。在病机演变上,病变早期以邪实为主,存在风、寒、躁、热,气滞、瘀血、湿热,痰浊等因素,脏腑以心肺肝脾功能失调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可以由实转虚,出现虚实夹杂,迁延日久,则以肝肾亏虚为主或虚中挟实改变。
【关键词】斑秃;油风;病因病机;损及五脏;气血失调;营卫失调;经络痹阻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298-01
斑秃是一种头发呈片状脱落,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慢性皮肤病,表现为突然发生,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又以青壮年多见。其病情可轻可重,轻者可自限自愈,重者不断扩大,反复发作,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全秃或普秃,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1]
中医无斑秃之病名,依据其临床主证,多归属“油风”范畴[2]。追溯本病的历史沿革,《内经》中称为“毛拔”、“发脱”、“发坠”。《难经》称之为“毛落”。隋·巢元方称之为“鬼舐头”,曰:“人有风邪在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首创“油风”之名,认为此“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其后,《寿世保元》设须发门,对毛发进行了五脏归属。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继承了张子和火多水少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清代医家王清任阐发瘀血病机,至今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毛发,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官,中医将毛发分类为发、眉、须、髯、毫等,这些部位皆可发生斑秃,其中以头发为主。中医对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是建立在毛发生理基础之上的。头发是一种自然生长而又脱落新旧不断更替的丝状物,和五脏、精气血、经络关系极为密切。[3]。 《素问·六节脏象》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故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肺合皮毛,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五脏精气充沛则毛发自然生长。其中又和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由于心主血而藏神,发为血之余;肝藏血,主疏泄,关系到气血的舒畅调达;肾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本源,也是头发生长发育的源泉,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阴阳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髻颁白;八八,天葵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成为后世认识毛发生理的原始依据。故《证治合参》云:大抵发属心属火故上生,须属肾属水故下生,眉属肝属木故侧生。综上所述,头发的生长乃至色泽荣枯于脏腑特别是心肝肾三脏以及精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其源在于脏,其本在于血,其标在于发。另外 头发的生长和经络亦息息相关,经络乃是气血通行之道路,内属脏腑,外络皮毛,灌渗腠里,营养毛发,且头为三阳之会,督脉及三阳经上行头面,经络通畅协调也是头发生长的重要因素。由此推之,凡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精气血病变及影响经络正常运行的一切因素或病变都可以成为斑秃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及方面:
1 七情所伤,损及五脏
七情所伤主要是引起相关脏腑功能的紊乱,常见有:思虑过度,耗伤心血。 《内经》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发为血之余”,即头发得心血之养,心阳之助而为之生。若思虑过度,暗耗心营,或紧张恐惧,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皆可累及心血而引起斑秃。另外心血耗伤,阴亏火旺,毛发失养亦可致病。故临床上斑秃患者多见于脑力劳动者或近期有紧张惊吓史者即缘于此。抑郁恼怒伤肝。《诸病源候论.毛发病》曰:“足少阳胆之经也,其荣在须发”,肝藏血主疏泄,肝血充盈,皮肤荣泽,发得以养,肝血不足,肌肤甲错,发随之脱落不长;肝阳上亢,肝火偏旺,可致肝经血热,进一步生风化躁,引起斑秃;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血随之瘀滞,经脉不通,则导致脱发。故临床上,精神不随,抑郁恼怒均是斑秃的常见原因。此外还有忧思伤脾,引起气血化源不足及惊恐伤肾引起精亏气陷导致斑秃发生的,皆是七情所为。
2 饮食失宜,气血失调
饮食失宜引起斑秃主要有二方面,一是饮食不节,伤及脾脏,损及化源,气血亏虚,毛发失养而致病。盖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毛发得以生长的气血精微皆源由此,脾又主统血,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清,气血源源上达头部,则发黑顺达而茂密,《医参》云“百脉会与百会,血气上行而为之生发也”。二是饮食失宜,偏颇积滞,脾失运化,产生湿浊抑或变生湿热,客于经络,气血不利,毛发代谢阻滞脱落而发生斑秃。临床上过食辛辣厚味,鱼腥荤躁,烧烤熏烹是引起斑秃的常见原因,若加之情志不遂,郁而化火还可形成血热风躁、营卫郁滞,是斑秃活动期的常见证型
3 房劳产后伤肾,毛发失养
肾乃后天之本 ,肾中所藏之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均于毛发生长荣枯息息相关,《金匮要略》曰“夫失精者,发落……”,《普济方》云:“足少阴气血盛则发美”,若房劳过度,男子遗精,女子产后致精亏气虚,水火失衡,是斑秃发生的常见原因,而且临床上常以头发的色泽质地、生長快慢作为权衡肾虚与否的重要指征。另外,肾主先天,先天不足亦是一些斑秃的家族因素,现代遗传流行病学显示家族史的阳性率为10-20%。[4]。妇女生产、人流后常常是斑秃发生或反复的高发时段,皆说明肾在斑秃发病及病机上的重要性。
4 病后体虚,营卫失调
临床上还有部分斑秃患者发生在一些慢性病或热病之后,常见于小儿,如腮腺炎、流感发烧后及结核等慢性病后,中医对此的认识为病后耗气伤肺,营卫失调。《内经·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灵枢.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指出了营卫之气的来源、运行和作用 。营气属阴富有营养,行于脉中主内守,卫气属阳剽悍滑疾,行于脉外主卫表,对肌肉、皮毛、发挥着充实温润作用。营卫相互配合,协调互济,主司皮肤腠理毛窍及汗孔,发挥正常的卫外及开阖生理功能。
在病理情况下,若感受外邪,病后体虚,营卫失调,腠理失司,毛发失养而发生斑秃病变。
5 气滞血瘀,经络痹阻
《内经》曰:“发为血之余”,头发懒血以生其血必充盛且运行正常。而经络乃是气血通行之道路,内属脏腑,外络皮毛,灌渗腠里,营养毛发,且头为三阳之会,督脉及三阳经上行头面,其络脉更广为分布头皮,故经络不通,气血不达即是头发不长的重要因素。王清任说:“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络,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感受外邪,邪阻经络;或久病不愈,反复发作,瘀血阻络都可形成斑秃或病变迁延发展的病理。
综上所述,斑秃的发生,基本病因病机为七情所伤,损及五脏;饮食失宜,气血失调;房劳产后伤肾,毛发失养;病后体虚,营卫失调;气滞血瘀,经络痹阻等。一般而言,在病变早期,以邪实为主,存在风、寒、躁、热,气滞、瘀血、湿热,痰浊等因素,脏腑以心肺肝脾功能失调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可以由实转虚,出现正气亏损,气血不足的转归,或出现正虚与病邪并存呈虚实夹杂状态[5]。病程迁延日久,则累及肾精,出现肝肾亏虚,或虚中挟实改变,也可久病入络出现痰淤互结痹阻络脉的复杂情况。临证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不致迷茫。
参考文献
谭凤明,程喜平,余金龙.斑秃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的探讨[J].皮肤性病诊疗学,2011,18(3):168-170.
谭新华,何清湖. 中医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921-925
季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5
黄伟平,顾军.脱发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 2:120-121
趙连皓,郭新民.中西医对毛发病病因病机的不同认识探析[J].陕西中医.200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