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连云港市海清寺塔,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区花果山脚下。因为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因此称“海清寺塔”。根据塔的第五层镶嵌的石碑,碑文记载,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1031年)竣工,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海清寺塔是仿楼阁式,挺拔秀丽,九级八面,高度为40.58米 ,承袭了宋《营造法式》,巧作精构,塔址和塔基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处理,整个建筑结构合理严密,作风雄厚凝重,是建筑史上比较杰出的作品之一。海清寺塔是苏北地区现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宝塔,于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清寺塔自古就是云台山的一个主要景点,明代叫“古塔穿云”,清代叫“塔影团圆”。它有五个吸引广大游客的特点:一是历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壮丽,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衫,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
早期,海清寺塔因为年久失修,塔体损坏严重,塔顶也不见了塔刹,裂缝被侵蚀成了碎砖一堆,这破损的伤痕还流传着民间的传说。
说是当地的村里有姑嫂两人关系不合,两人就比本事。共同发誓,在一夜之间,小姑要造起一座通天塔,大嫂要建跨海桥,半夜时,小姑见嫂子的过海桥眼看就要造好,而通天塔才修到九层,她怕输给自己的嫂子,就匆忙弄一筐碎砖头往塔顶一倒,算是完成,然后又跑到附近的小团山上学鸡叫,引得村里群鸡乱啼,嫂子以为是天将破晓,就灰心了,走了神,过海桥一下子就坍塌了。小姑子算是赢了,但是塔顶上那一堆碎砖头,却永远留下她的羞愧。这样的故事似乎是在提醒我们后人学习工作都不能投机取巧,不然,会留下很多遗憾。
海清寺塔的坚固程度也是令我们后人诧异的。自建成以来,饱受了风雨的侵蚀,大大小小的地震有18次之多,其中达到山崩地裂、墙屋倒塌的程度就有六次。清康熙六年六月十七,也就是公元1668年7月25日,连云港市毗邻的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根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城倾十分之二三”,而海清寺安然无恙,堪称奇迹。大家是不是十分感叹先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工巧匠的技艺呢,我们一直都说古塔虽老,但仍坚忍不拔、巍然挺立于大圣湖畔和云台山群峰的怀抱之中。
海清寺塔的修缮工程于1974年拉开了序幕,在修缮第一层踏步时,发现了一座石函。石函上半身是石棺,下半身是须弥座,构思巧妙,内涵丰富,采用了高、浅浮雕和阴刻 技法并用。石棺的棺盖上雕刻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间是帝释和梵天带领佛教十大弟子送棺,有的弟子掩面而泣,有的弟子微微带笑,有的弟子面无表情,都雕刻的栩栩如生,也反映了弟子的修行程度,下部还有四大罗汉抬棺。整棺图饰精美,雕工精细,是一件具有唐代风格并富含佛教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石棺里依次摆放着铁匣、银棺、鎏金银棺、银精舍和青瓷葫芦瓶。在青瓷葫芦瓶里供奉着舍利子。
我們普遍认为舍利子是德行较高的僧人圆寂之后火化之后的骨齿遗骸。随着中国佛教的不断发展,后来在佛教信徒中演绎了许多种说法:“如果找不到舍利时,人们还可以任意拾取和制造之。”海清寺塔中所秘藏的文物,让我们对“佛牙”、“舍利子”在感官上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增强佛教信徒们的信念。而雕刻精美的文物,富丽堂皇,体现着盛唐的遗韵,凝聚着古代工艺师门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他们为我国的传统工艺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做出特殊的贡献。
海清寺塔,雄浑凝重,风貌依旧,它本身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在碧水蓝天下历经千年沧桑,而今,它依然守候着山海相拥的新港城,继续见证着港城新的发展和飞跃。
连云港市博物馆非常欢迎大家来馆看一看石函以及石函里面还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