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兵 张晓静
摘要: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建设,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也不例外,尤其是各种信息技术的层出不穷更是在水利工程防汛方面充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缓解重大洪水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有明显的改善,下面文章重点从水利工程防汛信息技术角度阐述。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利防汛信息技术;智能云技术
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对各行业发展建设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水利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尤其是防汛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防汛工程建设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防汛工程对信息的准确性掌握,大大降低汛期时所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这也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相关技术人员的一种挑战,可以从被动抗洪转为主动防汛,真正意义上推动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
1信息化技术对水利防汛的重要性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管理与维护,更加可以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速度之快,从某种问题上来讲所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逐渐明显,需要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来增强防汛作业的顺利开展,为防汛工作提供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各行业发展建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影响。换言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建设发展,更能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质量的提升,所以对我国江河建设的发展和城市防洪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水文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很好地指导水利工程建设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仅仅对城市防汛整体的抗洪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更加能够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障。
2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特点
2.1精确性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防汛作业的顺利开展,这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而言是亟待解决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计算机技术与卫星的同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防汛的准确性和精准性。同时这也为水利工程建設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抗干扰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技术的抗干扰性比一般的设备技术要好很多,因为自身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针对职工的能力素质、身体健康等指标进行合理的数据采集,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预测,从而为其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3水利防汛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3.1智能云信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21 世纪,智能云技术是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与人工智能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智能技术,该技术已成为现代水利防汛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降水预警测报系统、末端传感器降水观测系统等,使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得以广泛实施。其中,含沙量、水位、雨量、温度、墒情等检测设备共同组成了末端传感器。借助它分布面大、分布范围广、分布位置偏远的优点,可以将大量的信息通过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采集并传输至防汛监控中心和决策机构。短波、GPRS、卫星等组网技术共同组成了传感器中所包含的智能通讯技术。相对于卫星联网费用成本较高且必须占用特定的通讯频道的短波传感来说,GPRS 具有组网非常灵活而且成本低、能方便快捷地采集原始数据、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没有中控和站点的距离限制等优点,因此其可以广泛使用。无论采取哪种传感方式,都必须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可靠和安全。由于大多数的设备采集数据主要依靠机器操作,因此如果机器异常,则会使数据出现错误,以至于整个决策发生重大错误。综上,智能信息技术尤其是GPRS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中具有不替代的作用。
3.2网格化管理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为提高防汛应对精准能力,根据防汛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或事件大小将防汛区块划分为网格,这就是现代水利防汛网格化管理的主要思路。在网格内明确管理部件,实现网格内部信息的智能化流动。对于防汛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流程,完成信息流动是网格化管理的必要节点。网格化管理应用于水利防汛工作,具有网格化部件关联、事件驱动运行控制、标准化处置流程与结果的优点。综上所述,将智能网格化管理应用于水利防汛工作是极有必要的。
3.3视频会商系统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当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因为其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优点,所以研究人员加快了其应用于水利防汛工作的速度,并通过互联网建立了相关的远程防汛会商系统。所谓会商系统,即将信息以图片、视频或音乐等方式利用超文本信息系统集合成为会商信息并展示出来。它具有交互、便携、动态等特性。视频会商系统就是以远程视频为传播手段,通过宽带网络连接为纽带,将每一个节点内的水量、水位、降水等水情用文本、音频或图像等方式传输出去,于是在每一个节点的工作人员、决策人员或专家便可以通过视频进行远程讨论、交流、决策或指导,充分解决了必须亲临现场等弊端,大幅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因此,将视频会商系统应用于水利防汛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指挥决策的效率,使防汛工作布局更合理、更科学,减少了洪汛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
3.4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在水利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在不断地完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广域网技术的发展。卫星定位系统(BDS)或(GPS)被广泛应用于防洪抗旱等救灾工作中。当洪水灾害发生时,最关键、最核心的一项步骤便是确定灾害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以卫星定位技术为基础,遥感技术为影像传输、地理信息系统为载体的综合平台便发挥了巨大作用。三者之间相互融合、依靠、补充,共同应用于水利防汛工作。目前我国已在一些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大力发展并且广泛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大幅度降低了洪涝等灾害的危害。
4结束语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异,洪涝灾害日趋增多,但我国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而且政府在水利防汛方面的投入比重也越来越大。将信息、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防汛工作,能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应对洪涝灾害,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朱冰.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8(29):101-102.
[2]朱洪戬.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8(10):71.
[3]邵盼攀,刘铁锤.普陀区“智慧防汛”建设初探[J].浙江水利科技,2017,45(06):86-89.
[4]袁莎莎. 防汛抗旱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5]代晓平.浅论水文信息化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04):285-286.
(作者单位:济南市锦绣川水库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