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孟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膨胀,土地的利用面积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合理、科学地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已成为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转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强调隐式形式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在未来应该转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的重点,通过控制土地利用变化的形式的隐性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创新,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升,而且逐渐向全球化与世界化方向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是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的时候,应该要不断转变思想,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转型,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阶段性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2土地利用转型概念内涵与理论模式
作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综合研究新途径之一的土地利用转型这一概念,最初引入中国时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的土地利用形态在时序上的变化,其中的土地利用形态指的是某一区域在特定时期内由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随后,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被进一步拓展为也可以指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在高一级类型中所占的份额,如将农村宅基地在城乡建设用地中所占的比例作为农村宅基地的形态来考察农村宅基地转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被拓展为包含有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两种形式:显性形态指一个区域在特定时期内由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结构,具有数量(面积、份额)和空间结构(类型格局、种植结构)两重属性;隐性形态指依附于显性形态且需通过分析、化验、检测和调查才能获得的土地利用形态,具有质量(养分含量、污染程度、退化程度)、产权(国有、集体所有)、经营方式(个体、股份制、流转与规模经营)、投入(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出(产量、产值、产投比)和功能(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属性。据此,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被拓展为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由一种形态(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
3加强土地管理与利用效果的措施办法
3.1对后备土地的储备进行改善
保持水土,改善生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虽然经济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付出的代价则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也限制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对此水土的保持力度应该进行加强,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与保护。政府也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来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与水土保持。除此之外还应该使用科学合理的耕种方法进行耕种,保持水土的肥沃与营养;开展多样的教育对群众,让其建立环保意识。
后备土地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开源节流,加大改善土地现有情况,并积极开发后备资源。一是对已有农田的草地、建设用地、林地等土地开展质量改造,提升该地的生产力;二是科学合理的开发后备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垦的荒草地、废弃地等,补充后备的土地资源。
3.2强化领导作用,完善管理机制
政府在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中起着关键性的领导作用,对土地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因此政府应该领导各个相关部门对用地管理以及监督审核制度进行完善与健全,让土地资源的供应符合市场需求,进行宏观的统一管理。
3.3加大土地管理相关法规宣传,进行思想统一
保护耕地及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我国基本国策中的主要内容。落實我国基本国策,应该对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土地利用情况以及规定,对思想进行统一,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如在电视媒体、报纸、宣传车、广播、单张等渠道进行宣传。还可以将土地利用的较好的案例作为典范宣传,而对违章违法建设的进行曝光,让人们起到积极监督的作用,让国土资源更加深入民心。
3.4做好规划,加大监管力度
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土地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因此资源的浪费与损失也不断的增多。对新一轮的土地使用整体规划与年度计划进行严格有序地落实是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土地的规划修编已经成为了土地管理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土地进行合理科学的整体规划。整体规划能够积极地引导工业往产业基地及建成区进行集中,而人口则往城镇进行集中,居住往社区进行集中。政府对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监管也对土地资源的节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如发现违章建筑,可要求不能以罚代建,应该采取强硬的措施令其停工拆除,并追求相关部门责任。
3.5科学用地,注重开源节流
对后备储存土地的开发力度加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使用量,深入调查检查重点项目的土地使用情况,让界线明确。对闲置土地进行严格控制,按照相关政策对闲置超过两年的土地进行依法无偿的回收,并进行重新规划;对闲置超过一年少于两年的土地,收取开发商土地闲置费(一般为土地价的20%)。早节约土地且科学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对农村的闲地、空地、低利用的土地进行整理融合,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3.6重视生态,全民参与
对城乡的土地利用差异进行区分与考虑,对国土的生态屏障使用土地进行优先规划,对自然地貌的连续性、持续性进行维护,按照地形、河道的自然形态,充分保持蓄水、水系等通道,对湿地系统进行保护,对原有水生生态总体布局进行恢复,大力支持生态建筑,对各项建设布局合理协调。
4结语
对土地资源管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直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正常落实有着重要影响。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难点仍将聚集在协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农地资源保护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因此,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并推进中国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龙花楼,李秀彬.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6,17(2):144-149.
[2]李秀彬.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地球科学进展,2018,23(11):1124-1129.
(作者单位:景洪市大渡岗农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环保土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