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古籍数字化课程开发

2020-10-21 23:26秦德斌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

秦德斌

摘 要:传统的修复过程发展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要做新的思考,我认为当下我们还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古籍数字化,“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

关键词:古籍修复;文献价值;古籍数字化;课程开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数量约有10万种以上[1],5000万册以上,古籍保护要求我们在保护古籍中,对待古籍的态度要谨慎小心,据统计,按照现有的人力物力,修复现存古籍需要至少300年时间[2],这就意味着现存大量古籍的现状还不太适合体现他的文献价值。如何兼顾的保护和利用古籍呢?这成为时下一个重要的课题。

针对古籍修复,我校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相当修复能力技能人才,这部分人才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为我国的古籍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也为我校的文物鉴定专业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是在专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瓶颈,首先,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背景下,部分学生很难像过去那样静下心来修复我们的文物古籍,由此带来了教学方面不小的压力,教学方式方法必须要适应好学生的发展变化。其次是市场的变化,从全国来看,修复人才的缺乏依然是主要的,而受地域的限制,我们的修复人才很难去到更远的地方参与修复工作。因此我们的专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

不难发现我们在传统修复教学过程中,并不能解决古籍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的兼顾,同时,传统的修复过程发展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要做新的思考,我认为当下我们还可以做的工作就是古籍数字化,“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简单的说,利用已有的设备、软件,将古籍上的文字等信息录入计算机,从而实现古籍文字内容与古籍本身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古籍的文物价值可以继续存在,而文献价值可以广泛传播而不影响古籍本身的保护。就全国而言,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也相对较多,同时计算机和软件的应用在某些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对大一些,也是可以开展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开发“古籍数字化”课程。

理论层次上,古籍数字化这个概念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运而生的,前人已经有了关于古籍数字化[3]的相关理论基础,学生必须要了解的有,1)计算机基础知识,以解决在数字化过程中基本的计算机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在计算机课程中已经形成相对的基础。2)搜索引擎及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学生应当是作为基础理论性的了解。3)相关数字化的行业规范要求,我们在数字化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行业标准了,是学生理论学习的重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工作。同时,行业规范相对只是一个起草阶段,还具有相当的不规范性和需要更新的地方,正因为我们做课程开发比较早,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行业标准并在实行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从而完善相关的行业标准,成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4)就目前而言市场上没有十分贴合专业要求的教材可以使用。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材的编写,贴合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的特点,编写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教材也是重中之重。

实践层次上,学生重点应当是放在实际的数字化操作过程中,在实践层次上可以分为输入和图文转换两个部分。首先输入部分可以依靠的手段主要是扫面仪和数码照相技术,这两个方面的输入设备发展相对来说已经趋于成熟。就保护古籍方面及教学实践角度考虑,扫描技术将更方便学生的操作。然而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扫描仪选择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古籍特殊的文物价值,扫描光线的因素将影响古籍保护的寿命。另外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是不能够拆书的,但是普通的扫描仪很难实现这样的要求,所以古籍专用的零边距扫描仪将是我们课程的主要载体。通过扫描仪的扫描之后实现了将古籍实现了图片化的操作。实现了实物向图片的转化之后,古籍就可以作为文物繼续保存下去了,扫描完成的图片也可以经过编辑,实现书影数据库的建立,这部分书影数据库将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古籍原有的状况,能够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然而因为是图片的原因,我们无法将书籍上的文字内容建立索引,读者无法快速使用检索工具检索到书籍上的相关内容。在利用方面,图片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文本的复制,想要引用文字的话,仍然需要键盘输入的方式,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就是实现图文转换,将古籍书影数据库变成古籍全文数据库,这也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图文转换在过去实现的方式仍然是以键盘输入的方式为主,这种键盘输入的方式造成大量的工作量,以及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错讹。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图文转换软件应运而生。这样的图文转化,针对电脑文字来说相对的识别精度高一些,但是针对古籍这样的雕版文字,实现的难度相对较大,且古籍中部分避讳减笔改字情况也有出现,汉字字形及书写的不规范给图文转换过程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必须加入人工校对的过程,当然随着我国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软件已经实现了准确率达90%左右的效果。

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我认为着眼点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应当将本课程立足于古籍修复专业上,而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对于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涉及使用古籍的部分没有比修复人员更适合的了。我们在数字化的教学过程,也应当与古籍修复的相关规范要求相结合起来立足于修复的基础之上,作为古籍修复课程的拓展而存在。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可以适当借鉴计算机软件方面课程的教学方法,但这样的方法又要在内涵建设方面更贴近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在内涵建设方面,我们可以使用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氛围,将计算机置身于文献保护的环境中去。还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牵引好本专业其他理论课的内容,在古籍文字人工校对的过程中,繁体字识别牵涉到古汉语课程的教学,在排版过程中涉及到版本学的相关内容,在文字处理过程涉及到文字学相关内容,在处理避讳问题上文字过程中又涉及到校勘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整个数字化过程的学习,是多门学科综合之下的产物,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在数字化过程中得到实践的结果。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应当是以回忆之前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最后关于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在和国内从事数字化多年的从业者沟通了解之后,发现人才市场上的数字化人才总量非常可观,但是这部分人才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专业素质和熟练程度上,低层次的计算机人才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在信息的把握上出现了较多问题,少量的专业人才缺乏必要的练习过程,以及对软件的陌生,造成效率低下的结果。据业内权威人士判断[4],随着我国古籍数字化市场的日趋完善,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要进一步的得到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中必符合市场的需求,立足于专业的发展的同时,熟练学生的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红彦.古籍修复与人才培养.[J].国家馆业务探研.2008 .3

[2]钟小宇; 钟东 .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需求与古籍修复人才就业需求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

[3]梁爱民; 陈荔京.古籍数字化与共建共享.[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2.10

[4]易安静.古籍出版数字化道路:用户 市场 未来.[N].中国图书商报 .2011.6.14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
深度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
《跳绳速度训练——30秒单摇》教学案例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开发初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