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生产制度

2020-10-21 22:15黄佳瑶
青年生活 2020年26期
关键词:景德镇制度

黄佳瑶

摘要: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生产已经闻名于世,但和当时的五大官窑相比还稍逊一筹。但到了元朝时期,景德镇瓷窑慢慢成就了独尊的地位,明清时期尤是如此。探究景德镇窑火千年不息且越烧越旺的核心因素,在于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也就是景德镇瓷业生产中奇特的制度。窑口是按照官窑和民窑两个体系相互影响而运作实现的。官窑是指官方设立的生产和管理陶瓷生产的机构,它的独特模式是为皇帝生产瓷器的御窑。

关键词:景德镇;御窑;制度

景德镇官窑,也就是御窑生产和供应制度从何开始,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但可以明确一点的是,景德镇御窑生产几乎持续明清两代600多年的时间,这段时期也是景德镇御窑制度运作的重要时期。但在这以前,景德镇就存在官方生产和管理机构。

宋朝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受到宋真宗的青睐,“宋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即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底,天下于是咸知“景德之器矣遣官制瓷”可以理解为派遣官员到景德镇从事陶瓷业生产,而这个可以被理解为广义上的官窑生产。“景德镇”最初就是一个极具官方意义的名字皇帝的年号,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景德镇陶瓷业生产名震天下。浮梁瓷局,是元朝在景德镇设立的官方专门管理陶瓷生产和税收的部门。至元十五年,置曰浮梁瓷局(秩正八品),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毛帽等,大使一员(从八品),剧使一员(正九品)”,“元改宋监镇官为提领。至泰定后,又以本路总管监陶,皆有命则供,否则止,税课而已”。这一时期官方的陶瓷生产仅仅存在官方需要,至于采用何种生产模式,目前还没有史料和相关的考古证明。

它既是一个生产机构,也是一个管理机构。就地理空间而言,御窑以景德镇的最高峰珠山为中心,位于现中华路利中山路的中间地带,是景德镇地理位置的核心。明朝时期,由于景德镇经常岀现水灾,御窑厂建在地势较高的珠山旁边,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水患,另一方面也距离昌江比较近,能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其建筑风格呈南宽北窄的长梯形,周长约1145米,总面积约54300平方米。御窑厂以行政官式建筑和生产工厂建筑为主。管理机构建筑是按中轴线规划的,自南向北依次建照壁、头门、仪门,左右是祭祀的神庙和官署,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后堂及其相应的厢房。而陶瓷作坊、窑炉分布在中轴线的两侧。根据考古发现,在御窑东北部出土了7座葫芦形窑炉,西侧出土了15座馒头形窑炉遗迹。同时,在御窑西部出土了6个辘轳坑证明了御窑厂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单位。这种模式也反映了御窑厂生产的严密性不用和其他部门进行分工合作,是自我完成生产的单位。御窑的中轴线两侧是生产建筑的集中地区,从而与中轴线上的官式建筑形成“一轴两翼”的御窑景观布局。御窑厂(御窑厂场景如图8-1所示)包括官署、陶务作、窑作、柴房和水井。厂内建有供信仰用的庙宇以及公馆和公署等。御窑厂的布局一方面反映了御窑厂独特的生产分工方式和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官方的管理体制。

督陶官是明清两代专门负责御窑厂瓷器的官员,是景德镇瓷业生产中的重要

象征符号。从政治意义上讲,上述在景德镇设立的所有官方机构,都是围绕陶瓷生产而进行的,因此,督陶官这个特殊的官职在景德镇就有了不同的地位。明朝对御窑厂的管理,从宣德初年,便派中官前往景德镇从事御窑厂的管理,且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在嘉靖期间,专门增设饶州通判,加强对御器厂的管理。万历年间,随着矿监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开,太监兼任景德镇窑务,间以江西饶州地方官员遥领或者驻厂督理窑务,但主要仍然是中官督理。但到了明朝后期,随着明朝朝廷控制力的下降,御用产品生产也陷入了混乱,引发地方提出。他们希望设立专门官员管理,但后来没有实行。清朝时期,御窑厂的生产在短暂停止以后仍然继续,御窑厂的管理体制体现出了不同的特色。清初期,清朝御窑厂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明朝后期的制度,由地方官督造。顺治年间,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誉、王锳,巡南道安世鼎,巡抚郎廷佐,康熙时期的江西巡抚郎廷极,都曾经以地方官的名义督理窑务。但在派地方官的基础上,仍然派中央官员负责。文献记载,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的官员,有顺治时期的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康熙时期的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等。可见,在顺治、康熙两朝,御窑厂生产管理处于中

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时期。雍正时期,这种制度发生变化,由内务府官员驻厂督造,协理御用瓷器生产管理事务。这种变化同前朝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著名的督陶官有年希尧、唐英等,这些内务府官员对御窑厂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到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裁去驻厂协理官,命榷九江关使总理,岁巡视,以驻镇饶州同知、景德巡检司共监造督运。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光绪末年,可以說是清代御窑管理制度运行最长的模式。中华民国后御窑不复存在。为管理景德镇瓷业之需并推行瓷业近代改革,1929年景德镇设立江西陶务局,1935年由江西陶业管理局取代,杜重远任局长。但杜重远领导的改革1936年即遭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加强对景德镇陶瓷生产的管理,成立了景德镇瓷局,这也是全国设立的为数不多的专门管理陶瓷生产和创新的部门。

以官民互动的视角来看,同我国其他著名的瓷业产地相比较,景德镇无论是地理优势还是政治优势都不突出,但通过景德镇瓷业从业人员的不断创新,使得景德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瓷都——不得不说,功劳更多的在于民窑。可以说,是民窑生产的精品催生了景德镇官窑,民窑完善的制度也保证了景德镇成为宫生产的首选之地。当然,官窑的精品意识也使得景德镇成为精品瓷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象征符号。

参考文献

[1]邱国政,景德镇瓷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2]江思清,中国瓷器传说.北京:中国作家出版社,1958

猜你喜欢
景德镇制度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夏朝
我的家乡景德镇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景德镇写意
携手同进共谋发展
某些单位的制度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