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会是幼儿园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提高家园沟通的实效性,我园通过教研观摩与研讨创新开展“互动式家长会”,打破传统的家长会模式,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工作,使家园沟通更为顺畅,使家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受益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長和幼儿园,乃至整个社区。
“美味”——创设宽松的环境
许多家长,只要谈到开家长会,就会倍感压力:老师又会给我们分配什么任务?需要我们配合什么工作?而“互动式家长会”则注重宽松的环境创设,既有良好的硬件环境,又有宽松的精神环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能彼此拉近距离,不受场地和环境的限制,真正地畅所欲言,互动交流。如本学期小班的家长会,教师把孩子们的常态活动编辑成小视频,在家长会开始前反复播放,家长们带着期待地寻找着自己孩子的身影,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时而哄堂大笑……一个个小视频把家长带入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此外,针对家长会的环境创设,我们还通过教研活动共同研讨,梳理出通过播放轻音乐、沏茶、鲜花、茶点等方式创设宽松的环境,给家长们创设想说、敢说、愿意说的心理氛围,让家长们完全放松,产生“互动”的愿望,真正达到家园的互动。
“游戏”——家长会上的调和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家长会的第一环节就采用了游戏的形式,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也启迪家长要多以游戏方式与孩子相处。如在小班第一次家长会上,教师组织家长玩丢手绢的游戏,并引导家长相互介绍,自我展示。家长会的气氛瞬间被调动起来,不仅打破了尴尬的家长会氛围,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家长领悟游戏背后的寓意,同时也自然进入了家长会的主题。
“参与”——增强“互动”的深度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互动式家长会”体现平等、合理的理念,在这里,家长是受尊重的,受肯定的,家长们也愿意在这样一种受尊重、被接纳的氛围中自由畅谈,和教师之间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师在组织家长会时,既要考虑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要顾及个别特殊现象,争取家长积极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小班初期我们开展了一次有关“如何缓解分离焦虑”的“互动式家长座谈会”。针对家长普遍存在的困惑,将家长会的主题提前告知家长,让家长有思考的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有话可说,达到探讨的目的,从而真正解决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我们围绕“面对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家长应该怎样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时引导家长自愿结伴分组讨论,并将每组讨论的结果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再请组长代表团队进行分享交流。家长们在热烈的讨论、展示、分享、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凝聚力,也解决育儿困惑,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合力”——增强“互动”的灵活性
家长会的互动形式是多样的,不拘一格的,我们可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于幼儿的日常生活表现可通过“老师讲、家长听”的方式;对于某方面的教育问题,可邀请有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交流经验、资源共享,还可以通过“组织讨论”的形式,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把主动权和发言权交给家长,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达成观念的一致,行为的一致,达到教育的一致效果。
“整合”——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整合资源的目的是共享,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如在大班的家长会上,家长会主动介绍自己的特长及相关的资源,教师抓住机会并及时记录,为我园“家长进课堂助教展风采”提供了资源,又让家长彼此影响,以点带面,增进了班级的凝聚力,营造了和谐、温暖的团队氛围,促进了家园双方的教育优势互补,质量互促,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互斥,有利于形成家园协调一致、携手共育的局面。
“提炼”——反思并总结经验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引导教师在家长会后,及时了解家长对活动的想法、建议,认真记录、反思,将不足作为下次会议的注意事项。同时,各年龄班之间进行分享与交流,拓展家长会工作的思路,以增强家园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互动式家长会”是我们探索新型家园关系、增强家园有效互动的新尝试,它增强了家园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家长会的实效性。相信新型家长会能够激发教师去探索,去实践,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让家园沟通更为顺畅,让教研活动更为深入,让孩子们能在家园共育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威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