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村一体城乡融合的成都实践

2020-10-21 10:57刘志晖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8期

刘志晖

摘  要: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大片农村变成了城市、大量农民变成了市民,如何解决这些城市新增区域的发展、新市民的生计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回避的普遍问题。成都市是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岀了一条产村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韩婆岭村通过调研解析这一微观样本可以更加具体生动地展现产村一体城乡融合的产村一体城乡融合的成都实践。

关键词:产村一体;乡融合;成都实践

近年来,成都市逐步走岀“两山夹一城” 的狭促,走进“一山连两翼” 的开阔,特别是“东进” 和“南拓” 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内陆开放新高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大片农村变成了城市、大量农民变成了市民,如何解决这些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回避的像生计算和土地普遍问题?成都市是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岀了一条产村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韩婆岭村是天府新区万安街道面积最大的村,处于成都市“南拓” 的核心区域,通过调研解析这一微观样本可以更加具体生动地展现产村一体城乡融合的成都实践。

一、产村一体城乡融合面临的难点

成都市万安街道韩婆岭村处在天府新区的核心区域,交通条件优越,成自泸高速、麓山大道、成昆货运铁路等主干道路穿境而过,街区网格式连通路四通八达,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同时,韩婆岭村区域又是成都市规划的生态农业区,生态环境优良,环保承载力较强。相比其他镇街类似村,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可期。但在起步发展阶段,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发动组织难。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本来对这些“新市民”来说是件大好事,但由于我们对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宣传不够深入,一些群众对未来可能的变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又对土地整理搬迁安置抱有过高的期望,这样就有了等待项目征地的观望倾向,对街道村组的工作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初始阶段的发动组织工作很难。

2、土地利用率低。韩婆岭村原来是个分散的自然村落,道路和房屋没有统一的规划,显得较为散乱,不仅土地利用率低,而且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也难以有效的配置。

3、发展层次低。前些年在与城市的融合发展中,韩婆岭村一些群众也发展了花卉、水产养殖、休闲观光等副业项目,但基本属于村民的“各自为政”,整体上仍然是依靠传统农业种植业,没有突出的产业,更没有形成产业的有效互动互补,整体发展层次是比较低的,群众增收致富也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

二、产村一体城乡融合的主要做法

万事开头难。尽管面临不少棘手的问题和困难,但在成都市解决大城市病的背景下,依据新发展理念做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整体规划之后,类似韩婆岭村这样的城市新区域改造升级就已势所必然。在这一进程中,成都市始终以总体规划为统揽,以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为突破口,坚持统筹推进,分类共建共治,为实现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1、规划先行,让区域发展“统”起来。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颁布实施后,根据功能布局和产业分工,城市新增区域的规划建设便为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成都市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全域设计。万安街道党工委一方面深入开展群众思想工作,一方面编制完成了韩婆岭村区域的整体规划,将产业发展和土地使用统筹起来,确保“双规合一”,同步完成片区道路、农业景观及慢行系统等专业规划设计,并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编制完成了“泉岭旅游小镇”产业规划。这样,就将土地使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配套等方方面面“统”了起来,保障了韩婆岭村区域产村一體城乡融合发展的高起点、高势能和高品质。

2、自治为本,让民事民定“顺”起来。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牵涉到引进企业、自主产业、商业和公服配套等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各方积极参与,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并争取他们的积极参与。韩婆岭村通过强化党组织带动引导,由居民自主决定开展土地综合整理的各种问题,民事民议民定;由村社自行组织成立自改委员会和土地整理项目公司,全权负责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还成立了监督小组,定期报账、定期晒账,让财务公开,接受监督。这样,就把发展中的各种利益问题,交给了居民自治解决,阳光运行,让民事民定“顺”了起来。

3、因地制宜,让居民住房“靓”起来。住房问题是居民群众心中最关切的重要问题。韩婆岭村引入社会资本,按照适度集中、节约用地、尊重环境的原则,按照规划和乡村自然肌理,修建了居民参与、满意的新村落,同步配套了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社区商业综合体、垃圾集中处理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完成了水、电、气、污管网建设,让居民住房“靓”了起来。

4、建设生态,让人们环境“优”起来。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还可增加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吸引力。近年来,万安街道按照全域规划设计,在韩婆岭村区域实施了“个十百千”环境提升工程,“个”就是建设1个特色小镇,“十”就是打造10公里乡村绿道,“百”就是整治100个环境节点,“千”就是培育1000亩森林景观。同时,积极打造提升农业观光、慢行体验、水系景观的特色品质,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内路网建设,让韩婆岭村区域环境“优”起来。

5、产业立村,让集体村民富起来。产业是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支撑,根据全域产业规划,采取村民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的方式,韩婆岭村成立了永红集体投资公司,组建了艺龙农庄、城市菜地、草莓基地、花卉基地等6家合作社,通过联建共营出租等多种方式进行统一营销运作,改变了过去村民个体“单打独斗”的局面,产业分工协作逐渐形成,产业各环节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不断壮大,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了。同时,在有效盘活利用农用地600余亩和220余亩节余集体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使乡村不断发展繁荣。现在韩婆岭村级集体、村民资产和经营性收入成倍数激增,即将迈入亿元村行列,切实让集体和村民都富了起来。

三、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1、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按照全域规划“照单”实施,韩婆岭村新村落已全面建成入住,相较于从前散落的农房,现在新居质量有了本质提升,不仅水、电、气、网络全部入户,还配套了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和卫生医疗、商业服务、体育休闲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居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都得了有效改善。

2、产业壮大致富有道。发展适宜当地的特色产业是韩婆岭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依托距离市中心只有20公里的近郊优势,韩婆岭村提出了“让城里人有块自己的菜地”的创意,搞起了城市菜地和艺龙农庄,将土地适度集中整体营销合作经营,然后再按照“城里人”的需求分块租赁,并提供技术、种子、肥料甚至代种等服务。城市居民对鲜花和水果的需求几乎近于“刚需”,韩婆岭村根据这个市场需求搞起了规模化的花卉基地和草莓果园,花卉基地按季节批量生产不同的鲜花销往城市,草莓果园每到成熟季节不仅卖水果,还每年都要发起“草莓采摘节”活动,让“城里人”到果园来参加釆摘品尝活动。由于这些特色产业既立足于自身优势,又迎合了市场需求,所以发展壮大很快,也联动了乡村游、农家乐等其它产业的发展,为韩婆岭村找到了集体增收、个体致富的有效途径。

3、农民转变为市民后就业充分。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去土地转变为城市的新市民,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就业往往会成为老大难问题。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稳定就业是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能否真正转变为市民的关键所在。韩婆岭村的具体做法是:一个保障、三个一点。“一个保障”是在土地整理、集中居住的基础上,将整理出的土地资源、村集体资产和各种专业合作社组织统筹起,成立集体资产公司统一管理,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集体资产公司每年给农民分红。这样就使得所有人都有了一份最基本的保障。“三个一点”是:第一,专业合作组织解决一点,韩婆岭村突出自己特色,专业合作社大都是农业方面,像城市菜地、艺龙农庄等本身就需要会种田的人,而失地农民又恰好都是“专业”种田人,一部分人就在合作社里成为了“农业工人”,解决了就业问题。第二,服务业解决一点,全域规划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环境面貌,也促进了产业的兴旺发展,吸引来了大流量的“城里人”,这就带动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的发展,许多人也因此解决了就业问题。第三,是引进的企业解决一点,韩婆岭村将部分土地以租赁的方式积极引进了部分企业,作为业主给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用工也优先考虑当地人,这样就有部分人进入企业成为产业工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在实践中,韩婆岭村通过“一个保障,三个一点”的方式基本上保证了失地农民的充分就业,解决了这个城市化中的老大难问题。

四、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的几点启示

1、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要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突破转型发展的瓶颈,解决融入城市一体发展的问题,又要面对参与方面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妥善整合各方形成发展的合力。这就要求必須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神经未稍”--基层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承上启下,协调各方,凝聚力量。同时,要充分发挥直接参与者、直接利益相关者——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的内在积极性,让民事民议民定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各种关系,整合兼顾各方意见利益,切实推进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

2、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要将科学规划和突出特色结合起来。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综合考量城市的整体规划、功能布局和产业分布,要将小区域的发展方向契入城市整体的发展需要,而不能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要把村规、土规、产业规划统筹协调起来进行科学全域规划,多规合一、按规实施。同时,要突出区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特色突出了,持续发展的优势才会显现出来。

结语

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要将壮大集体经济与个体勤劳致富结合起来。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对于习惯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乡村来说,这个转变是根本性的,既是转型发展的机遇,更有艰难融入的挑战。对于刚刚失去土地、又缺乏相应技能的农民个体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利用土地整理的天然契机,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给予“新市民”基本保障,这样就吃了“定心丸”,有了“定盘星”;要突出特色壮大产业,因地制宜充分解决就业问题,让失地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同时,要充分鼓励有技能、有想法的群众通过自主创业勤劳致富,并给予各种可能帮助和扶持。只要开了好头,走对了路子,产村一体城乡融合发展就有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陈碧红.一山连两翼共谋发展新格局.四川日报.2020-5-22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

[2] 李炜,张艳玲,余瑶.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四川成都市以特色镇与川西林盘为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观察.农民日报.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