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溢凯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深化推进,高校的羽毛球教学深化改革也显得比较重要,要注重从教学的内容上以及方法模式的创新优化层面加强重视,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本文主要就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探究,希望能为實际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羽毛球;教学内容;方法模式
0.引言
高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样,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身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为学生高效化学习羽毛球技能起到促进作用,提高整体的羽毛球教学质量水平。
1.高校羽毛球教学的特征以及作用
羽毛球教学中的内容比较多样化,每项动作都有不同的技巧内容,如发球可分正手发网前、正手发高远球、正手平高球、反手发网前、反手发后场,步伐有前场后场移动步伐,挑球,高远球等动作,在羽毛球的教学过程中,面对比较多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采用创新的模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学生高效化学习起到促进作用[1]。羽毛球也是网球类的运动项目,对于运动者来说也有着一定的高要求,手感以及拍感是运动的重要要素,大学生在羽毛球的练习过程中就要注重把握要点,提高羽毛球练习的技能。
另外,羽毛球教学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通过羽毛球运动就能有助于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到羽毛球运动的快乐以及竞技性,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2]。
2.高校羽毛球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创新
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内容以及方法模式的创新是比较重要的,这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从以下几点措施的实施方面要加强重视:
2.1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
为促进学生羽毛球技能学习的质量,教师在羽毛球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就要加强重视,设置的内容要体现出实用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在讲述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对羽毛球运动有更多的了解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3]。教学中为学生设计相应趣味性的训练内容,和学生娱乐以及学习需求紧密联系,加强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娱乐的环境中学习羽毛球运动内容,让学生从练习当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强化,才能真正有助于将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保障各项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学生在趣味性的练习当中感受到羽毛球运动的乐趣,才能更深入的进入到学习氛围当中去。
2.2多球练习提高学生技能
高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对学生的羽毛球练习环节加强质量的控制,每项单独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训练方法以及方向,技术要求也会存在着不同,所以在实际的羽毛球训练当中教师就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如通过多球训练的方式应用,就能有效提升学生技术水平,加强羽毛球训练的强度以及密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学生在刚接触羽毛球的时候对其标准动作不是很了解,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练习的时候明确动作要求,通过多球练习的方式,改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
2.3表象训练模式科学化运用
为能促进羽毛球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在羽毛球教学模式的运用方面就要进行优化,充分发挥表象训练方法的积极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羽毛球训练的质量水平,如此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高效化学习。将表象训练的方法加以科学化运用,能够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羽毛球动作和思维的表象,促进学生在练习羽毛球技能的时候能够掌握技巧要领。学生在休息的时候脑海当中想象训练的动作,脑海当中回想训练出现的失误,如在羽毛球的勾球以及击球等动作的训练当中,学生通过表象训练的方式应用就能对自己的动作进行优化和改进,促进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4]。构建科学的表象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从整体上提升表象训练的质量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构建表象内容,这是帮助学生掌握羽毛球训练技能的重要基础条件。不仅如此,教师也要能够为学生构建合理化的表象形式,结合学生的特征进行构建。有的学生比较注重采用勾球技术,教师要和学生偏好相结合来进行完善羽毛球运动轨迹以及过程,让学生能够掌握更擅长的技术,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羽毛球的技能水平。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羽毛球教学中教师要从内容上以及方法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羽毛球训练的质量,提升学生羽毛球技能水平。教师通过在羽毛球的实际教学当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训练,为学生学习羽毛球技能积极促进,就能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玉麟.循环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20(06):173-174.
[2]袁国良.浅谈高校羽毛球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福建茶叶,2020,42(02):199-200.
[3]赵凤静.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基本技术教学方法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3):107+90.
[4]周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方法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