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探析

2020-10-21 04:24李诗睿
青年生活 2020年20期
关键词:惰性劳模李老师

摘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我校秉持着以研究劳动科学、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劳动英才为鲜明特色的原则,特邀请劳模李炳奉老师进行一次访谈。本文章是根据对李老师有关劳动教育总结的心得体会。

一、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改变人的“惰性”

李炳奉老师认为,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惰性,偶尔工作或作业的时候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太累了,不想做。这就导致了本职工作的拖延,时间久就会无法完成工作。“累一点就累一点,再坚持一下,多做一些”,这种工作态度上的坚持是李老师对抗惰性的方法。现在所做的工作形成了日后的基础,没有白做的劳动。在人的思想中,有的人天生惰性较大,例如现在的某些學生,正常的起床时间是六点半;但是在疫情期间在家网课学习,长时间以来都是八点才起床,这是大学生身上的一种惰性。李老师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读书的几年也结识了一些同学,其中有的学生努力学习最后出国深造,也有的学生随波逐流,在学校这也是一种惰性的体现。

劳动就是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技能的培训、劳动的效率的提高都和和未来的收入挂钩。现在的时代知识更新替代很快,对青少年来说想要知识改变命运,去除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劳动教育要担得起“责任”

第一,李老师认为,人产生“惰性”的原因是没有足够强责任。因此劳动教育应该从始至终一直贯彻,以齐鲁公司为例,招聘、投简历、面试、进入到工厂的一些适应,在入职的时候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培训知识,每个车间都会有一个带班师傅,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把控的很严。作为公司工厂内的职员就有责任做好自己职员的工作,工厂各个方面把控的很严,自然就增强人的责任心。

在李老师作为中劳的学生时期时,他牢记着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作为齐鲁工厂的生产班长的责任就是学到真才实学,回到工厂将自己学到了东西学以致用。“刘东生讲课很卖力,他的讲课状态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是李老师谈到财务分析老师时的心得。都是在一个岗位,可以简单的做也可以做到最好,刘老师作为老师的责任使他想把每一节课都做好。为什么大学毕业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变得不一样了呢,有的甚至差距很明显,这与劳动教育的落实至关重要。

第二,“责任”的培养也与所处环境有关。李老师的女儿,三岁多便自己洗袜子,洗脚,可以自己叠被子等等,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责任感很强的家庭中,这无形也是一种劳动教育。“劳动是天生的,是自然而然的”,而环境就充当劳动教育的“第二学校”。

在齐鲁公司每年都有新的机会,李老师在《在路上》一文中也抱有有对未来很大的憧憬,就像现在青少年现在对未来有很大的憧憬,知道该去劳动但是很难付诸行动。李老师举例了“一个岗位两个人”,这种情况下自己的那份工作必须要做,即使自己产生了惰性,但是不能偷懒,这无形中就在环境中产生了责任感。“多和大家互相交流,就会有提升”。在一个养成优秀的习惯,在一个比较好的企业,制度教严的企业,对自己一定会有一些影响。同样劳动教育的风潮若盛行,国民劳动素质一定有质的提升。

三、劳动教育要提倡“机会”的重要性

李炳奉老师说,我自己也是经历过最初的基层的工人,被评选为劳模后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到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有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加入了一个劳模圈子,在这里面认识到了全国各地的劳模,经过这几年通过微信圈,才发现自己只会工作,在理论上得不到提升,没有教育和知识的升华是不行的,把自己的知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对个人的成长很重要,教育对眼界、认识是密不可分的。然而这样的学习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只要去付诸劳动,就一定会有收获。机会也是收获的一种,所以把握好机会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

李老师关于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进行了对财务分析方面的学习,“组织给了我这个机会,就要充分把握。”财务分析课程相对他而言,学习时间不是特别紧张,过程还是轻松一些,所以有的人选择在晚上看电视或者是休闲,但是李老师选择了主动学习,去图书馆借书,了解了网上的培训课,觉得对财务上的股票、理财有一些帮助,可以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公司的运作,该公司是否有潜在的价值等生活上的问题。“好容易上了大学,一定不要荒废,不要四年后回想起来会后悔”,李老师这样总结他刚走入中劳时的心态。

四、以劳模的自身经历,询问如何落实劳动教育,进行自我提升

落实劳动教育不一定就是线下的教课,劳动教育体现在很多方面,也包括线上的自学。李老师讲到他一直会关注一些和财务、化工方面有关的公众号,实时关注和自己专业有关的问题和热点。工作上一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去网络上搜索是否有别人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看别人的解答方法。在巩固技术、知识方面李老师专门在一些网课平台上选择一些课来听。“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不一定要从事这个方面的工作,但是多学一些知识总是好的”。李老师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但还是持着终身学习的观念,始终保持着提升自己能力的心态。“一切事物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生活都是靠劳动得来的,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没有劳动不做任何事情是不会有生活的”,李老师这样对青少年说。

作者简介:李诗睿 (2001.09—),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惰性劳模李老师
劳模没来
该得奖的李老师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惰性知识
宠物难伺候
为劳模“SPA”
惰性,人性中最可怕的敌人
惰性与执行力
排排坐,数劳模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