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红梅
摘 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相融合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家长的“监督”,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应紧扣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生活真正走近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养成热爱语文的良好学习习惯。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生活方式,它經过不断实践而逐渐适应,最终形成习惯成自然。学习习惯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自动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方法、姿势、态度、意志、行为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迫切需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下面,先看一个我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重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方面的成功典型案例:
本学期开学时,我上课时发现班上有一个学生,每节课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时间超不过10分钟,因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个人原因打断课堂气氛。于是,在课余时间,我走访了这个学生家,经和家长交谈了解,这个学生平时在家做作业时,也有这种习惯,就是做作业时,也许刚读了题目,只知识题目意思就不继续做了,跑出家门去玩一会,又回来接着做;或者是拿出语文作业来作,但还差一点就做完,又不做了,又拿数学来做了等等现象存在。家访回来的第二天,我就把这个学生位置调到第一排,便于我上课时好时间“盯着”他。上课时,每当我发现他开始不认真听课时,我就用手势或眼神提醒他,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发现这个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并且学习也开始积极起来,上课不集中精力的习惯也改了。我就把这个学生为什么出现之前不良习惯的原因告诉其家长,希望家长在家也以我说的方法监督他。后来家长给我反映,孩子以前的那些行为都没有了,每天除认真完成作业外,还学会了预习和复习功课。
通过上述例子,我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注重培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并能贯彻于日常教育教学中。
1.在上课之前,教师不仅要“背”课,还要“背”学生。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过程是教师与作者心灵交流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研究、自我完善、提高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备课时同一个知识点,要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备课,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识。所以教师不仅要“背”课,还要“背”学生。
2.创设活跃、有兴趣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还有“管”,就是协调和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一个班集体由于受爱好、智力和对学习意义的认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大差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好中差,因材施教,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探究乐趣。
3.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室,做到板书规范。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已在各农村小学普及,为教师们上课提供了方面,让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但是,教师在使用PPT时,我觉得要有个“度”,不能全覆盖或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该板书的地方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一定要板书。因为小学生书写方面是重点,作为教师一定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把好学生书写关。
4.认真做好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反映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懂了多少,会了多少,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对待,有错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给学生纠正,争取让学生以后不发生类似的错误。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后丰富多彩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二、学生要在“学”的过程中有意培养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的,它需要学生的长期努力和坚持,重复循环,周而复始的过程才能达到,最终形成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听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应该对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进行课前预习,对自己不会的及时做好标记,争取第二天上课时全部弄懂。
2.养成课中认真听讲的习惯。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说:“会听课的同学,总是听老师怎样提问题,分析问题,他的思维总是像一个探照灯的光束,紧紧地追踪着老师的思路。” 学生在课堂中应有意地追踪课堂内容和老师的思维活动,上课专心听并听懂,一边听讲,一边很快地思考,做好笔记,弄懂所讲的意思,这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可以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象回忆一遍,想想自己学到了什么,哪些还没弄懂,教师是如何分析和讲解知识的等等。回忆不出的部分或不懂的知识,就是自己没有掌握的,一定要多下工夫。确实思考了也不会的,就主动问教师或同学,争取把每个知识点都弄懂。
三、家长要在“监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外,在家还需要家长的有效监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教师,孩子有习性家长最了解,因此,家长在孩子学习习惯养成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督促孩子坚持科学、合理的作习习惯,并且要求孩子长期坚持,周而复始,最终形成自然的东西——自觉学习的惯性。
参考文献
[1] 宫少华.陶行知谈怎么教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