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慧春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体系内,我国农村地区因生产方式落后和产业结构单一,使得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脱贫与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任何短板或者盲区都将影响上述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鉴于此,文章从多个层面给出相对应的补偿机制,希望借此为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短板;补偿机制构建;新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往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关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否则,不仅会带来农业资源的浪费,甚至还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构建[1]。在这一过程中,和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农业经济存在诸多短板,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进步,也让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遭遇极大阻碍。因此,有必要将更多科技成果与创新理念以渐进形式引入到农村地区,通过跨界、渗透、辐射以及融合的方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与业态模式的转变。基于这样的思考,对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借此构建补偿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谱系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借助多种方式增加农业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现代化农业的步伐,让新农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2]。而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始终致力于以改革的形式达到国民经济发展与生产力进步的目标。期间,农业一直是我国进行改革的关键领域与试点路线。1.土地改革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建国以后,我国于1950年6月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梦想。而土地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释放了农村生产力,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让农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为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奠定了基础。到了1952年之后,我国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不断递增,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社会产品供应的紧张状况,并为我国后来的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2.家庭联产承包激活了农村经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诸多政策。在这之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改革的重心也从城市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验,之后不久,这一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极大激发了农民积极参与的热情,让我国农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农产品供给量也稳中有升,农村社会也更加和谐稳定。3.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了农业地位。到了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由此正式确立了中国要从集体经济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过渡。期间,不但农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得以取消,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结构也得以废除。至此,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了商品化、经营化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放开了对乡镇企业的束缚,越来越多的经营模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短板
在新时期,我国正试图寻找一条独属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将改革开放的成果继续推向深入,让农民群体从中获得更多改革的红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區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待调整,经济发展能力亟待培育。而究其原因,是由于其中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短板、科技短板、金融短板和要素配置短板。这些短板的存在,极大限制了农民生活的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3]。1.劳动力短板。当前,虽然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回到了农村,重新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中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这些城市的重要劳动力支撑。而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单纯依靠留在农村的体弱多病的农民是不现实的,这不但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批量作业,也难以提升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同时,因为收益的不均衡、不确定,很多农村劳动力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深度开发和推广积极性不高,加之农业核心人才一直缺位,科技人员的指导难以发挥实效,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正在遭遇劳动力短板。2.科技短板。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一号文件”和大量事关“三农”政策的推动下,科技兴农政策得到了普遍实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农民应用科技的整体水平获得了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还是不健全、不完善。比如,部分农村地区对科技投入缺位,机制灵活性较差,甚至出现了技术人员专业不对口,新技术推广应用受限等问题。所有这些不但会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还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金融短板。以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有待完善,其金融体系中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主,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发育并不完全。在这种情况,农民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或者种养殖结构,就需要获得更多资金。而此时,向信用社或者银行申请贷款就显得十分困难,即便能够申请到贷款,也会为此支付较高利息。而一旦还款逾期,就会进入到金融系统黑名单,后续的农业生产经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短板补偿机制的构建
当前乃至以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一直是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4]。尤其在新时期,一方面要继续保证农业经营和农村经济取得更多成就,另一方面,需要深刻理解其中存在的新矛盾与新症结,借助教育培训补偿劳动力短板、借助互联网弥补科技短板、借助信贷政策补偿金融短板、借助产业创新补偿要素配置短板,借此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飞跃。1.借助教育培训补偿劳动力短板。已有的经验表明,新时期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群体为依托,借此打造农村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具体做法就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此,当地政府需要为此出台相关政策,让更多优秀知识分子充实到农村教育队伍当中。同时,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对农村地区的综合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农村特色种植产业和支柱产业为依托,以便为农民的增收增产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2.借助互联网弥补科技短板。将“互联网”接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不但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还能弥补其科技短板。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明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链,对农业经济发展范式进行重新塑造,借此解决传统农业经济体系内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脱节的难题。同时,还应最大限度的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以保证农业生产过程效率和质量同步进行。3.借助信贷政策补偿金融短板。基于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事实,有必要在国家层面上优化现有的信贷政策,让更多村级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进入到农村地区,借此提升储蓄和信贷服务绩效。
四、结束语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新时期,我国各级政府需要以战略的眼光,以乡村振兴为指导,从农村经济的实际出发,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困难,继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确保农业与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健康发展。当然,还应深刻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要在注重人才资源培养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我国农业经济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