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职业形象与礼仪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20-10-21 23:24张海花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理工科课程体系

张海花

摘 要:礼仪素养是个人的基本职业素质,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礼仪常识,但是在礼仪素养的养成和运用,仍存在不足,尤其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需要根据现有的资源,对应设计相匹配的系统课程和培养方式,充分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關键词:理工科 职业形象与礼仪 课程体系

笔者用一年半的时间,以理工科专业教师的身份,跨界尝试担任新生通识才艺选修课的职业形象与礼仪培训课程,三个学期,每学期一次 ,20个课时,班制60人以内,由多个专业的大一新生复合组成;同时任教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学生的《旅游礼仪》,学生数40人,共计36个课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时观测不同专业学生个体和班级样本的课程参与度和知识吸收率的情况;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角度审视课程改革和实践,就任课的环节中积极反思,构思师生知识能力素养综合提升助力体系。

一、课程实施的现状

根据通识课程参训学生专业来源分析,理工科的学生比例很少,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通识课选课人数有限额;二是理工科男生比例高,男生对职场形象和礼仪的重视度不足;三是课程环节设置中,男生兴趣板块吸引力不足,男女生混班设置,课程无法兼容性别需求差异;四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理工科并没有设置专门匹配的礼仪课程。但是从近期和长远职业发展需求看,男生职场形象与礼仪课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学校的工作中,理工科学生要担负起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班级工作的大部分任务,很多学生更是输出到其他行政部门从事各种专项助理的职责;又如工科生走上工作岗位,将快速成长为各种组织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养成需要在大学期间做好基本功训练和养成[1]。

二、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建设中,需要运用好学院现有的资源,借助团体素质拓展的资源,开发出适合专业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从学生所处的年级看,大一新入校时,面临大量的工作面试机会,大二期间,需要在各个岗位竞聘负责人,大三和大四阶段,需要针对毕业实习和实训以及工作做好预演训练和提升。比如在大一的新生导师会议中,教师针对性地对学生参加竞聘需求的面试礼仪要素略加梳理和现场教学,学生经过面试的实际运用,效果反馈良好,正向激励作用显著。所以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每个阶段的需求不同,领悟系数也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既要结合年级的特点,又要考虑专业需求的特性,需要针对学生的关注的应用热点和痛点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课程体系实施的全覆盖的模式设想:对于大一新生,则可以采取定向选课的方式,将职业形象与礼仪通识选修课的选课优先权放在理工科的学生中去,扩大覆盖面,进而观测学生的重视度情况,通过20个课时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深化培养。

结合“班委论坛”专项环节,对学生会、班委新成员策划专项培训,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的学礼知礼懂礼的氛围,课时尽量控制在4节课左右,以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办事、办文、办会等工作情景进行内容的调整,侧重点是解决工作和语言、交际的礼仪运用。

对于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两个校企合作专业,其中的计算机专业的负责企业针对毕业班已经有专门的培训环节,需要介入旁站并适时纳入标准化课程环节,试点成熟后,针对性地辐射到暂未设置培训专项的软件工程专业及其他专业。

大四阶段任课土木工程,大三阶段任课园林专业的工程管理类课程,适当植入毕业期间需要的关键实操项的要点训练,融入课程演练中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主导,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讲练式教学:把理论知识、交际实践结合开展,如常见的站坐行蹲的要领讲解,然后分组练习,指出问题,正确示范调整。

(2)模拟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各类场合情境,运用练习。

(3)讨论式教学:涉及常见的有关运用改编成研讨题,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荐发言,最后由学生主导概括点评。

(4)项目教学:师生定向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比如会展的承办、项目参观等。

3.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形式。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在实践工作岗位上快速适应,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4.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相结合

礼仪体现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个性特征和综合素质,必须注重养成教育,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从教师的言传身教做起,诸如师生课堂问好,师生尊重,礼貌用语等基本的氛围环节做起,与专业教师和导师协同,教师重视个人的非语言行为,使礼仪的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相结合。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师生共育,形成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的氛围[2]。

三、课程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包括:一是基于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受众针对性的内容整合和梳理尚未完善;二是任课教师尚不能独自担当形体课程,加之任课教师少,课程的覆盖面有限;三是需要进一步试点和研究,扩大课程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就学生的知识认同感和课程效果反馈进行调研,适时调整授课方式;四是加大实践训练力度,运用师生共建方式,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专项实践周、专项竞赛等专门项目;五是运用好社会化教育资源,如文旅参观、旁站观摩;六是适度借鉴结构化面试的方法,借助企业培训的范式导入等,与需求达标无缝对接;七是尝试根据性别分设实践环节,男生侧重于演讲和授课,女生偏重形体梳理和气质养成;八是做好培训实效统计和样本对比分析,及时收集反馈意见,改进课程方式,提升培养质量。

根据长期的观察,理工科毕业生的职业形象与礼仪应用能力普遍较薄弱,而作为社会人的存在,职业形象与礼仪行为直接影响到个人与社会的交流和资源的交换,所以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当在其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模式建立的重要时期,尽早树立习礼、致礼、用礼的习惯,将其固化成品德的内在,外化于个人积极的职业形象,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陈光谊.高职实用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创新之我见——做好课程实践教学的四个结合[J].新一代(下半月),2010(9)

[2]袁媛淑,谭泽晶.《现代礼仪》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17)

猜你喜欢
理工科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不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理工科双语教学的上课技巧探讨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
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