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利申请和转化的促进机制构建

2020-10-21 04:56张峣
河南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利申请成果专利

张峣

摘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精神的引领下,大学生逐步成为创新的主体之一,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尽早加入创新队伍,而且将直接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大学生专利申请和转化中,虽然大学生充满创新激情、活力四射,但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对创新的认知水平不高,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创新平台不理想,在校大学生社会市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等。如何构建大学生专利申请和转化的促进机制,首先要将知识产权法作为大学生公共课程,其次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其三是建立大学生创新的激励机制,其四是推动大学生专利转化。

关建词:大学生;专利申请;专利转化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03-0064-04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科技成果及其实施越来越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点。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而且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在校大学生如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前参与科技创新,边学习边创新,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最新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为创业型就业准备技术条件。大学生主动参与专利研发、申请和成果转化受到了国家重视、高校支持。国家及职能部门陆续制定了多种多样的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鼓励大学生专利申请的积极性,促进专利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创新水平,推动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1 大学生成为专利创新的生力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开始通过资金扶持、政策支持等手段,鼓励高校重视在校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各高校在校园内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条件,支持大学生申请专利和转化专利。在政府和高校的重视和培育下,在校大学生逐步走上创新舞台,正在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新生力量。

1.1 国家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高校要进行全面改革,尤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将高校建设成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校大学生虽然需要经历从青涩懵懂到睿智创新的过程,但是,他们在学习中容易提出科技创新必须解决的问题,容易产生新的创意。這些新创意,如果得到及时引导,完全有可能形成新的专利方案,否则,如果忽视了大学生的创新火花,就可能失去了一项专利成果。因此,将在校大学生列入国家科技创新主体,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而且有助于推动万众创新目标的实现。

1.2 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方面,为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坚持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专利为载体自主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又要注重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发明创造实践两方面的均衡发展,更要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在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上的前瞻发现能力。同时,为了打破大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的多视角、广方向和多元途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使大学生思维具有更强的变通性、灵活性。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要学习创新本领,又要学会保护创新成果,懂得专利申请的条件、要求;引导学生融入创新团队,个人钻研和团队合作相结合,分工合作,集团队智慧共同解决专业技术难题;激励学生投入技术研发的热情,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相结合,尤其要提供技术成果形成和专利申请完成的成功案例;高校应该探讨如何建立专利转化的孵化器场所,课程学习和自主创业训练相结合,在创新成果形成后,研究专利转化的可行性。

1.3 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新生态和新环境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我国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科协等机关每年都要组织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既有科技建模竞赛,又有机械、电子等专业的设计大赛,还有科技作品大奖赛,逐步营造大学生重视创新成果、关注竞赛结果的竞争氛围。同时,全国各地也积极组织大学生创新大赛活动,如河南省教育厅每年都会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竞赛内容涵盖了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创业企划书、创新项目的投资可行性设计书等。再如芜湖市,由政府出面,每年都组织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专利大赛”)。从七届大赛的成功举办来看,一是参与高校和参赛人数越来越多,由本市高校扩大到省内高校;二是成果质量不断提高,从单纯高校参与,扩大到部分企业参与,并且越来越多的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三是参赛成果数量不断上升,从第一届的573项到第七届的1 658项,其中发明专利由114件增加到524件,实用新型由225件增加到947件,外观专利维持在200件左右[1]。通过专利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历练,综合专业水平亦有显著提升。整体来看,以专利大赛为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赛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从赛程机制到组织管理机制,再到成果转化机制,大赛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特色运行机制,充分保障了专利大赛的成功举办,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形成了创新创业的氛围。

2 大学生专利申请和转化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高校学生不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强化,而且创新参与激情提升,在专利申请和转化中有所体现。

2.1 大学生专利申请和转化现状

2.1.1 专利申请热情较高。据河南工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调查,河南工业大学在校研究生中75%的学生正在准备申请专利,25%的学生准备了专利申请文件,10%的学生单独或参与成功申请了专利。这一结果得益于该校从2009年开始就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知识产权法公共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仅熟悉了专利申请的相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对自身技术成果的法律保护意识。另据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5年高校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的排名前两名分别是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据调查,这两所985高校,对工科学生都开设了专利法相关课程,因此,学生申请的专利超过总数的52%[2]。

2.1.2 专利转化率偏低。大学生的专利如何转化,现有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竞赛中展示的项目吸引相关的风投公司的投资意向,比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获奖成果的大部分都与投资公司签订了专利转化协议。但是,总体上看,转化率偏低,如中国计量学院大学生专利转化率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率仅为0.05%。湖南省大学生专利转化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调查的137项专利中实现转化的仅4项,转化率仅为2.92%[3]。据企业反映,大学生获得的专利技术外表光鲜,但是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提高专利技术与企业要求的融合度,是创新型在校大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

2.2 大学生专利申请和转化中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生这支创新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但绝对不能忽视。制约大学生创新和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因素较多,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2.1 对专利创新的认知水平偏低。大学生对专利创新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在于个别高校忽视了知识产权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或者说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严重认识误区,片面认为知识产权仅仅是法律概念,把课程设置在法学学科之下,法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意识较高,而其他专业尤其工科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知识产权进行了解,所掌握的都是片面知识,不理解知识产权的真正内涵,对知识产权保护和侵权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极大地制约大学生专利创新意识的培养。

2.2.2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平台需要改善。虽然一流高校的创新环境与普通高校在创新环境上存在较大差别,但是,总体上考察,创新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创新实践。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毕业不需要专利加持;二是课业负担重,专注创新的时间有限。第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目标,而且需要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作风。现实中,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一是阅读文献多,动手能力差;二是部分学生参与热情高,创新的态度不端正,学术作风不严谨,总想抄近路、投机取巧,难以锲而不舍潜心研究;三是部分学生面对导师安排的试验任务,热衷于临时突击,不做长期研究,纵然出现成果也是质量比较低。往往导致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长期研究的少;粗枝大叶的多,高水平的少。第三,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教学任务加重,科研时间严重不足,对于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也是有心无力。这一点,不仅在普通高校存在,即使在雙一流高校,教师也只是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所需进行的试验,对于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兴趣指导较少。

2.2.3 大学生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扶持和相关硬件条件的支持。现有高校运行机制很难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资金扶持,即使是实验室也是定期开放,很难满足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另,大学生专利转化也需要相应的展示和交易平台,高校如何构建大学生专利申请和转化平台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专利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2.2.4 在校大学生社会市场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客观上存在对市场反应的滞后性,如何建立对技术市场环境的预测制度,形成一个需求、研发、转化相关联和融合的一套体系,就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校自身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引导机制。这一机制的具体要求:一是全面反映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就企业自身而言,下游客户的意见和销售员队伍的反馈,都给企业研发部门提供了市场需求的情报,但是,高校的研发工作往往出现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其研发成果仅仅是为了满足评定职称的需要,“没有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严重反映出市场信息渠道不通畅。二是高校科研部门不够主动,既不去捕捉市场需要的技术信息,也没有积极参与高校技术研发的正确引领,导致了研发的盲目性。三是政府如何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让校企面对面进行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的协商,这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遗憾的是政府不仅没有高频度的组织校企技术合作会议,而且对校企融合重视不够。可见,在校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创新能力,而且需要了解市场和社会对技术及其改进的需求,并且要掌握申请专利的最新要求,为创新成果及其应用准备条件。

3 构建大学生专利申请和转化促进机制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创新意识从中小学抓起,大学生更应该早日成为创新主力。如何形成大学生专利申请和转化促进机制,笔者认为应该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3.1 将知识产权法作为大学生公共课程

3.1.1 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在综合性、实践性、通识性等方面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共性,一是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有利于优化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知识产权法有一定的了解;二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他们能够重视自主创新和风险规避,帮助大学生将自身智力成果实现商业价值转化;三是通过专利申请书的撰写、模拟法庭等知识产权实训,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提出新方法和新观点的能力,并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贡献力量。

3.1.2 知识产权通识教育要求培养具有理工科基础,掌握管理和法律知识的知识产权复合实务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背景、社会需要、学科资源等及其相互之间关系,要以学科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同时侧重内容的整体性和合理性,重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重视对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和实践,这样才可能达到既适应社会需要,又发挥学生所长的目标。

3.2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3.2.1 组建机构和组织团队。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工作的领导,高校应当组建专门机构,负责进行机构人员选择、管理办法制定等。具体活动要求:一是聘请科研型教授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集中对学生创新方法进行指导,并对学生创新成果进行评价;二是在学生会下设立科技创新部,依托小创意、小创造、小创新、小研制、小发明“五小协会”,跨班级、专业,进行全面合作;三是安排专职辅导员进行具体指导和组织,如定期召开老师和学生参加的创新座谈会,组织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成立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堡垒。

3.2.2 组织创新竞赛活动。搭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平台,应该以创新竞赛为典型引领。第一,积极参加全国性或地方的创新竞赛活动,展示和检验创新活动的成果。近年来,团中央和教育部、科技部先后组织了大学生参加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第二,高校应当不定期组织创新竞赛活动,围绕专利申请方案进行先期评价,对于满足社会需要和符合专利申请实质条件的方案,不仅支持申请专利,而且及时向社会尤其相关企业推介,力争转化顺利。

3.2.3 实施科技创新导师制。为了指导学生创新,建议高校推行导师制:一是设立创新课程导师组,每个专业设立一个导师组,主要由博士毕业的中青年教师担任;二是每个导师分工负责指导若干名学生,并形成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机制;三是师生一起确立创新选题、搜集文献资料、开展实证调研、制定试验方案等;四是建立导师制考核机制,对于成功创新的老师和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除此之外,高校应该向创新同学开放实验室,提供相关技术资料,激发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

3.3 建立大学生创新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创新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项目资助、专利申报补助制度、专利奖励制度和学分计算制度。

3.2.1 全面推行技术创新项目资助制度,即由高校加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的配套资金资助力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如长沙学院,近年来每年立项资助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校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全面推行技术创新项目资助制度,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适当扩大资助面,只要大学生创新申报并经评审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项目,均应给予资助,不受指标限制,并且要尽量简化项目申报的程序,降低项目申报的成本;另一方面,逐步增加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金额,尽量降低大学生专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与风险。

3.2.2 推行专利申报补助制度。大学生技术创新成果符合专利申报条件的,不仅要鼓励申报,而且要通过建立申报专利补助制度,对专利申请费用、申请过程中的旅差费、代理费等实际發生的费用予以补贴,河南省的高校可以依据河南省政府专利奖励办法,申请省财政奖励基金。

3.2.3 推行专利奖励制度。高校可以通过学校拨款、校友会捐助和企业支持的办法设立大学生专利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对大学生申请专利和获得专利的奖励。

3.2.4 高校应将专利开发、授权与学分挂钩,完成专利申请的可以计算选修课学分,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创新。

3.4 推动大学生专利转化

虽然大学生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权体现了创新和为创业做准备,但是是否完成专利转化是最迫切的。一方面,大学生还处在学习阶段,所需费用大多是依靠家里支持的,需要通过专利转化获得收入,以利更好的投入创新,另一方面,大学生专利转化状况体现了专利的实用性,不具有应用价值的专利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专利应用是帮助大学生创新的重要任务。推动大学生专利转化的途径很多,既有内在的因素,如提高专利质量,提高专利的实用性、针对性,又有外在因素,即拓宽专利转化渠道。在此,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专利体验店”的平台建设进行讨论。“大学生专利体验店”是一种大学生创业模式,其商业模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

3.4.1 线上展示。通过建设大学生专利展示网站,宣传推广创意体验,创造专利转化的机遇。线上展示主要体现在“三个平台”共同作用:首先是展示平台,即在线上对大学生专利进行充分展示,主要展示专利说明书的内容,较充分的展示专利的技术特征,使客户可以了解本专利与现有技术存在的重大区别;其次是服务平台,只要展示专利的技术效果和使用方法,通过此平台,客户可以清晰认识到专利的经济价值;其三是交易平台,即明确专利许可使用和转让的条件,保证后期服务的内容[4]。

3.4.2 线下体验。对于大学生专利转化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委托商家生产一些专利产品,在大学生专利产品体验店进行销售,通过专利产品的展示和销售,不仅体现专利产品的先进性,而且继续寻找专利转化的机会。但是,委托商家生产毕竟需要成本,可以与商家进行协商,实现专利转化后,适当分配部分利益给商家,鼓励商家参与专利转化的积极性。

大学生专利体验店采用线上和线下方式 ,即使线下体验店因为达不到预期销售额而关闭,由于是分散生产,因此运行成本不高。而线上的大学生专利展示网站,可以通过收取交易的中间费用维持网站的正常运行,同时更多的展示大学生专利,促进创意交流,提高大学生专利转化率,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因此该种创业模式具有较高可行性和社会效益性。

参考文献:

[1] 杨鲁宁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3):117-120.

[2] 张梦琪,张雨诗.浅析我国高校学生专利转化的现状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6(19):239-240.

[3] 张武军,韩愉东.创新驱动下专利运营法律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4):104-108.

[4] 罗阳君等.在校大学生对专利申请及成果转化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化工,2017(11):147-150.

猜你喜欢
专利申请成果专利
验收成果
中国去年国际专利申请量5.899万件,居世界第一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日经AI专利申请排行榜:中国AI专利申请超美国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