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由游戏中“游戏破坏者”研究

2020-10-21 13:59杨艳平
成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破坏幼儿研究

杨艳平

摘 要:幼儿在自由活动,出现“游戏破坏者”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经常因为在游戏中捣乱破坏而和其他幼儿发生争执,有时甚至会发生言语或身体上的攻击行为。从表面上看幼儿,有这样破坏行为的幼儿是开展活动的阻碍,最初被教师和家长视为消极行为而遭到禁止。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的游戏破坏行为也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调皮捣乱”的行为,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教育者能够辨析背后的深层原理,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本文从幼儿的游戏破坏行为的现象出发,其目的旨在揭示“游戏破坏者”问题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提出对产生的破坏行为的幼儿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自由游戏;破坏;研究

幼儿的自由游戏是指让幼儿凭借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游戏活动。自主游戏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孩子玩耍,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园在自主选择中感受到参与、体验和独立操作的机会。自由游戏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教师和家长时常会发现,在自由游戏时,有些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游戏破坏的行为,他们干扰其他幼儿的游戏活动,甚至出现一些攻击性,这些“游戏破坏者”给其他孩子造成困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游戏活动,成为了不少幼儿教育者头痛的问题。处于幼儿期的孩子,他们有独特的神经发育特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极强的探索性、追求初步的独立性。在大人眼中的“破坏”行为,并不单纯是因为个性坏,有可能是情绪上的发泄或者情感的不安全和焦虑。教育工作者不能仅看到幼儿园的表象,更要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层性格或者情绪、诉求。

1 “游戏破坏者”的行为表现分析

从幼儿行为的“尝试性行为”的教育学观点来分析,幼儿会有一种不满足现有水平的探索欲望,想用高于日常水准的行为在自由游戏中进行尝试,在他们的已有经验中,他们很难判断其尝试的新行为是不是破坏行为。因此,有一些幼儿园会在自由游戏中发生冲突,外在的表现就是“搞破坏”。笔者的通过分析归纳,把破坏行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游戏资源争抢型

这是最典型的幼儿破坏行为,在自由游戏中,他们直接去抢夺别人手中的游戏资源,无论是不是别的幼儿在玩,他们都要成为游戏资源的占有和支配者。例如看到别的幼儿正玩耍的玩具,就贸然过去抢夺,企图占为己有。这里的资源不仅仅是玩具、游戏区域(滑滑梯、秋千等),升值包括游戏的伙伴,例如:看到小A在和小B玩耍,此时要去争夺小伙伴小A。

1.2 游戏规则破坏型

幼儿的破坏行为还表现在对游戏规则的任意打乱,从而引起其他幼儿的不满,从而干扰其他幼儿的游戏进展。例如在自由游戏中,幼儿们自己设定了一个模拟老师上课教学的情景,一个幼儿园充当“教师”,另外一些小朋友充当“学生”,“学生”举手分别回答问题,但是此时“游戏破坏”的幼儿就会故意打乱规则,不举手就随意离开座位、起来抢答别人的问题。这些行为就遭到了其他幼儿的拒绝。

1.3 游戏意见分歧型

游戏意见分歧指的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游戏破坏者”不能和其他幼儿园达成一致的意见和观点。幼儿此时容易发生分歧是在自由游戏的意见上,例如在户外自由游戏中,有的幼儿提出来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此时游戏破坏行为的幼儿却偏偏提出要做“医生看病”的游戏。

1.4 身体动作冲突型

身体动作冲突是指幼儿无意或有意的动作行为引起了对方的不满与反击。如幼儿故意通过肢体干预影响另一名幼儿正常的活动,进而引发冲突。又如一方无意的行为举止引起了另一方的反抗或反感,如教师组织幼儿排队去户外游戏,甲幼儿突然抱住了乙幼儿,引起乙幼儿的反对。

1.5 玩具破坏型

幼儿的破坏行为经常会以破坏游戏教具、游戏区域的设施、幼儿园的日常设施表现出来,例如在自由游戏时,扯坏跳绳、打坏玩具,破坏游戏区域的桌椅板凳等。

2 “游戏破坏者”的行为原因

首先,要认清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从我国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来看,幼儿是指3-6周岁的儿童。处于幼儿期的孩子,他们有独特的神经发育特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极强的探索性、追求初步的独立性。在大人眼中的“破坏”行为,并不单纯是因为个性坏,有可能是情绪上的发泄或者情感的不安全和焦虑。寻求孩子外在表现所揭示的内在原因,从而理解和感化幼儿,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因此,教育工作者不能仅看到幼儿园的表象,更要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层性格或者情绪、诉求。3至6周岁的儿童,身心发展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幼儿不能认识不同维度之间的关联性,他们的认知发育决定了他们只能理解一些表层的特征关系。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和其他幼儿的交往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角度,无法理解对方和自身不一致的观点。再加上每个孩子不同的教育生活背景、迥异的性格特征以及不同的认知能力,冲突就发生了。而这些冲突有时候就会在自由游戏中表现用破坏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

2.1 好奇心驱使

幼儿出于智力发育的旺盛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好奇心,在十万个为什么的驱使下,就像去动手探索。例如在幼儿园进行自由游戏的时候,偷偷拆下教室的小闹钟教具,来研究内部结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破坏”行为,恰好展示了幼儿求知欲的渴求、独立性个性的展示,心理学对此的评价恰好是正面的。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迅速发展,渴望用自己的方式来尝试自己想做的事。

2.2 認知经验匮乏

幼儿不懂得某一行为的社会效应, 不懂得某一物品的价值,甚至不能正确判断什么是幼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大脑对于行为的控制能力还不协调,以至于一些“建设性”的举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破坏”行动。在认清幼儿的认知能力匮乏的基础上,就能了解他们“破坏”的初衷其实是他们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努力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状态。他们要通过这样的“破坏”探索来满足和理解什么是物品的价值。

2.3 家庭教育导致骄纵任性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满足基本是来者不拒,隔代抚养也极会造成孩子的娇惯的个性。他们的情绪表达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合理要求一旦遭到拒绝就无法接受,把愤怒不满的情绪肆意发泄,甚至是打滚摔地,企图用撒泼哭闹要挟。

2.4 情绪的不当表达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情绪表达的不准确。幼儿有消极情绪,由于缺乏表达的途径或者缺乏表达的技巧,有的幼儿将嫉妒直接付诸行动,弄坏同伴的高档玩具,扯破别人漂亮衣裙等;有的幼儿易生气,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旁边的人或物上,如摔门、拍桌椅等。当幼儿受到挫折而极度烦恼时,也可能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发泄怒火。

3 针对“游戏破坏者”教育对策

3.1 教师的妥善干预

自由游戏看似“自由”,实际也是和幼儿教师组织和编制的游戏是密不可分的,貌似自由,实际都是在教学目的之内的游戏,并不是无目的无引导的。只不过这样的引导是在顺应幼儿行为和智力发展规律内的引导。在教学活动中,两种不同的游戏是互相弥补相互配合的。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在自由游戏中的发展需要,为编制和组织游戏做好基础准备。在编制和引导的游戏之后,可以把自由游戏当做编制、引导游戏的延伸和继续,幼儿能够在自由游戏中对教师的编制游戏中进行实践。针对进行破坏活动的幼儿,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自由活动中的干预,例如可以在编制游戏中邀请“破坏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因为敌对情绪和骄纵习惯的幼儿学会为他人着想、友好地与人相处,那么幼儿在自由游戏时,也会在无意识间去重复实践教师引导的这类正面行为。这种教师的适当干预,能够将教师编制、组织的游戏和自由游戏相得益彰,达到最优效果。

3.2 营造有安全感的游戏环境

幼儿容易处于兴奋状态,对新生事物容易产生浓厚兴趣。在自由活动中,教育者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安全和宽敞的空间能够让孩子情绪平稳,提供完整、牢固、不易损坏的玩具;适当增加室外活动游戏的机会,例如登山、打球等活动。户外运动有益身心,也能开阔幼儿视野,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减弱幼儿的破坏行为倾向。

3.3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家园共建是学龄前儿童最好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方式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共同作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儿园,教育者要和幼儿园建立亲和平等关爱的良好关系,也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要加强和教师的沟通,促进亲子感情和交流,多陪伴多照顾。亲密的亲子关系能够帮助幼儿改善破坏行为,使他们获得健全的性格塑造。

3.4 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超,这个孩子就越聪明。”这句话肯定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对于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孩子动手能力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破坏”,这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探索的无意之举。如果教育工作者放大了这种负面效果,一味给这样的探索贴上“搞破坏”的标签,无疑是在扼杀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打击了他的探索能力。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对这样的“破坏”持包容态度,并且引导和鼓励他们往正确方向继续探索。

3.5 合理引导情绪宣泄

对于由于娇惯和任性而哭闹发脾气的幼儿,他们的破坏行为多是情绪的肆意发泄。这个时候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他们情绪的稳定表达上。对于无理取闹的情绪表达,应该采取不回应也不强化的态度,事后等他们发泄完毕,情绪稳定之后,在进行说理教育。在幼儿园,针对幼儿人数较多的情况,还可以专门设立一个情绪发泄的区域。每当有幼儿出现不良情绪发泄的时候,就把他们带到对应的情绪发泄区进行宣泄。这样的情绪引导始终要坚持一点,那就是对幼儿的理解和关爱,理解他们的破坏行为并不是个性的坏,而是缺乏表达的正确方法。

3.6 提倡家园共育

幼儿在园中的所有活动都不能离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为了加强家园沟通和联系,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育儿经验交流会、家访、育儿专题讲座等途径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表现,同时幼儿园也要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培养孩子互帮互助的意识,提高幼儿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及时反馈幼儿在家情况,家园共同努力,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注:课题:抚州市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9SK61]

参考文献:

[1]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董志杰.幼儿园游戏环境的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6,09:58-60.

[3] 戴番.角色游戏情境下幼儿互动水平及特点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 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兒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3.

[5] 周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 杨蕴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与矫正[J].学前教育.2005(6).

[7] 仵金红.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教育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破坏幼儿研究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隧道口轻型钢棚洞防护高边坡施工技术
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和预防
俄不满波兰“破坏”二战胜利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