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基础属性与力学统一论证

2020-10-21 09:48孙晶威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原子核中子质子

孙晶威

摘 要:科学的发展是已知事物向未知领域的不断拓展,如同树木的生根发芽、落子成林,每當科学发展到了巅峰,其成果终将孕育新的科技之种。本文旨在正本清源,详细解析当前基础理论体系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深入完善基础理论由宏入微遗失的重要特性,从粒子组成的动态力学结构入手,引入“动态力学结构特性”概念,解答决定物质元素物理属性的内在力学原理,一并解决“场”的问题,力求从纯粹的力学角度完整的向大家解读整个世界的内在因果关联,扫除因无知而来的愚昧,因未知而生的迷信,为新的科技时代,开启光明的大门。

关键词:原初属性;不可观测;古科技知识;获取基础粒子运动结构模型;速度与频率;光量子的动力学化解答;四大力学统一论证

引言:

越是精深的东西,越是不能有忽略。越是基础的东西,对微小变量越依赖。哥本哈根学派的概率化量子力学放弃了对微观世界本源的深入研究,选择了以经验为基础,但成效更快的混沌理论,“薛定谔的猫”因此成为了悬挂在其头顶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代表混沌理论的黑箱,终究是阻碍观测“真实之猫”的壁障,不打破混沌的限制,真像就只能凭借猜测来摸索,如同盲人摸象,各有所得却不成一体。

对微观观测的进行并非是只能依靠观测工具,在理论上没有物质工具能直接观测微观的基础核心——原子核,但等效代换出的 严密“数学物理模型”可以,将微观基础核心所应具有的各项功能逆向推导,等效代换出对数学物理模型的特性要求,再通过最简单而根本的库仑力,从组成微观基础核心结构的每一个单一基础带电粒子出发,通过它们之间相互的力学动势能关系,由简入繁,得到有限微观基础粒子运动将会构成的动态力学结构,通过计算得到该动态力学结构对外界所表现出的力学特征,逐步增加基础粒子数量,归纳总结出最重要的——内在粒子动态结构与外在物质力学特征的关联关系,得到了两者间的关联关系属性,就能从数理模型的特性要求来逆向反推得到数理模型完整结构,当数理模型的完整结构对外力学特征可完美替代现实微观物质基础核心之时,也就是我们成功观测到微观核心基础之日。如此一来,混沌的黑箱自然迎刃而解,我们就能观测到“猫”,统一那“像”。

1.1 世界基础属性——原初属性

科学的发展带领我们不断深入认知这个世界,虽未能知晓世界的全貌,却也只差临门一脚,标志性事件就是原则上不可观测事件的提出。它意味着科学的发展遇见了原则上无法靠观测手段破解的问题,观测是依靠放大技术解决问题,而构建万物的最小基础单元的一个特性就是,同级的最小基础单元无法对其有效放大,也就是原则上不可被现实工具直接观测,因此薛定谔的猫被提出,正是遇见了世界基础构成单元的标志。在这里,我要解决这些问题,那首先,需要从正确认知组成宇宙的原初属性开始。

力是改变运动的原因,决定物质的变动,确定了力,也就确定了物质后续的变化走向。力的大小与有无,与空间、物质两者息息相关,力起源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其作用效果会在进程的尺度上不断累积,在前人认知世界时,为了准确表达这“进程”的长短数量,人们定义并命名了“时间”,由于人类的一切活动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在进程的发展之中,因此前人们认为宇宙是由物质空间时间三大属性所组成的,多元化宇宙理论猜想,时空穿越等籍此而生。但科学发展的本质是去黑箱化,三大属性组成宇宙的概念包含着黑箱的产物,终究会阻碍科学的更进一步,所以我们需要 追求“去黑箱化”后更进一步的概念来解释宇宙。

世界的走向,是由“力”所引导的,它是物质存在于我们宇宙中固有属性,没有力的属性,就构成不了可对现实产生影响的“物质”主体。力在“时间”上的累积与物质一起产生了一个力学冲量,冲量在物质上的积累表现为物质质量与速度乘积,它们的关系公式I=FT=MV,是能在宇宙单调基础属性上建立我们多彩现实物质世界的根源,同时,FTMV四者都不可脱离外物而独立存在,F需要物质的主体来产生,T脱离了物质的力学运动则存在与否毫无意义,没有空间上的惯性就没有了M,没有了物质主体和空间速度V也无法存在,这是因为物质与空间属性浑然一体才组成了我们的宇宙,物质即为存在,空间即为虚无,存在与虚无两大主体才是宇宙上真正可以独立于一切而存在的,除此以外,一切属性不过是附带的衍生属性。而时间,不过是物质空间运动的衍生属性,想穿越到过去,是绝对做不到的。

这与道德经开篇第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道可以被命名为大道,但并不是永远叫做大道。因为名字是被命名的,不是永远都是这个名字。虚无的空间,是宇宙的来源。存在的物质,是万物的起源。”也许昨天的大道真的就是今天的科学,毕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1.2严格受限于基础属性而导致不可观测的基础运动

由于测量工具精度的先天限制,我们能观测的最大精度只能是依赖于最小粒子的放大作用,而最小的粒子严格受限于基础属性,有着最高的敏感性,任何物质层次的观测行为都因力学的干涉而使运动行为发生严重改变,并不能用于放大观测同类的运动,这意味现实观测工具有着先天的缺陷性,于原则上无法观测基础粒子,这就是解决不可观测问题的核心难点。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种特殊手段,避开物质世界观测时产生的物质力学相干性,用一种不会对实际物质运动过程产生干扰的手段进行观测。我的观点是,采用数据模型等效代换,完美避开物质世界的观测伴随的力学干涉,直接通过数据模型从数据层面观测,打破黑箱对观测的屏蔽作用,使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每一个阶段所发生基础粒子的运动现象。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数据模型的详细构建了。

1.3基础粒子运动结构模型

在世界上一直有个说法,当科学家攀登到一个新的高峰时,发现神学家早已等着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说科学最终会走向神学,而是神学继承了古代科技的衣钵,所以我一直很注重对它们核心思想的分析解刨,追根朔源。

因而,在多年的反复观测对比中,我于前人留下的文化传承遗产中,找到了基础物質运动结构模型的单周期轨迹空间透视二维图,立体单轨迹空间方向转化二维图,以及确定两者地位的前人文字描述。

三者依次为佛教的卐字符、道教的太极图、伊斯兰教的“真主”描述。此三者,俱为一体,同属对世界基础本源的描绘,而现在我就要拿着这以宗教为载体工具,传承几千年的古代科技核心来重新构建起当代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

可能有人看到的第一印象认为我在胡扯,还不在少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是正常的。我敢拿三大宗教的理论核心来这么讲,必然是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在支持着我,这三大宗教传承的核心,的确是前人留给现代最宝贵的科技财富,要我说,三大宗教最大的历史价值就是传承这些宝贵知识留存到现代。卐、太极、真主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层次上表现的描述,名可名,非恒名,现在的我们把这个事物叫做基础规则。

先说卐,卐不分左右旋,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切法则的根源,光的源头,实际上,这并不是夸张,而是写实,后面我会讲清的。卐并非是单纯二维平面的图形,它的原图应当是三维立体结构的,取其主要特征投影至二维图面上才成为了卐,反向逆推至三维空间将直角光滑曲线处理,便可得到氦原子的核外电子基态单周期轨迹图,属于反向螺旋对称,将卐与卍的三维空间立体投影对接,便可得到最为符合薛定谔方程波函数的“单程电子相干轨迹图”。单程路径在变化的微观力场环境下发生摆动,便可形成电子云轨迹图。其中S型电子云因为频率过高各项受力可很好抵消,故对低频力学探测表现为球形,未能很好体现单轨迹本征性质(没有合适绘图工具,请自行寻找电子云构图)。

其次是太极图,太极图补充了卐的电子轨迹所兼顾不到的方向与立体轨迹幅度问题,两者结合观测,才算是得到了完整的电子轨迹图。假设阴为垂直纸面向内分量,阳为纸面向外分量,那么太极图就很好理解了,太极图中的黑白两点代表的正是速度对纸面的垂直分量内外方向转化点,两者结合便能得到一个不受外力影响下基态的双电子轨迹图,该轨迹也可等价代换为其它基础粒子轨迹,当然,必须是等价代换。这太极,简直是量身定做一般完美契合了双电子轨迹速度垂直纸面分量的解释。

最后是真主,它是属于对基础规则特性的文字描述:“真主是前无始,后无终,是极显著的,也是极隐微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听、无所不能、洞察一切的,一切大权均属他有,天地万物皆是他存在和伟大的迹象,万物皆朽灭,唯真主的本体则永存不灭,一切美好的赞颂皆归于他。”我将对真主的描述翻译一下你就能明白了:“构成世界本源的基础粒子与基础规则是永恒存在的,无始无终,到处都能看见它们的宏观存在,又哪里都看不见它们的微观本体,一切的事物都由它组成,因此在物质宇宙中能全知全能,洞察一切,决定着宇宙中一切的规则,··拥有一切的大权,宏观物质都是由它组成的聚集体,宏观物质会被毁坏但微观的基础粒子与基础规则永远不会,它值得我们给予最高的赞颂”。解释翻译到这个份上了,基本都能知道真主到底是什么了吧。这真主就是指物质世界本源的基础粒子与其规则,还是那句话: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三大宗教的价值核心就在这了,三者相辅相成的同级别科学理论关系,是我真正认可它们继承了古代科技衣钵的原因,至于其它有关宗教信仰的东西,都是为了传承价值核心至今的副产物,无需多言。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三大宗教载体所传达的宝贵信息,人为构建出基础的粒子运动结构模型,通过数据建模一举破解“薛定谔的猫”同次元不可视问题,剩下的就可以的靠超级计算机解析基础模型后,去扩增其它更为复杂的粒子结构模型了。

2.1基础力学衍生的变化类型与统一的机理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依次开创了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在微观领域,由于无法运用经典力学很好解释,故提出了旧量子论,旧量子论后续发展成为了量子力学。并将力学给推进到了四大基础力的层次。现如今,论证四大基础力的统一问题已经成为了物理学无上的瑰宝。

然而我要做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统一它们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力学体系,而是解释它们是如何在一个统一的基础规则下演变而来,以及解答物质们的物理特性从何而来,因何而异。

2.1.1微观运动被忽略的核心特性——速度与频率

频率与速度问题在微观世界中极为重要,区别于宏观世界的低速运动,频率的上升在微观世界的基元系统内意味着速度的等效增幅。这是因为宏观世界是由众多的微观基础结构组合而成的,在宏观低速下粒子间作用力大多足以维持其所需的向心力,而在高速的微观基元系统内,电子的向心力只能由原子核提供,更高速的电子运动,必须要有更高的向心力维持,而原子核提供的向心力与环绕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的,这意味着,更高速的电子必然会在更低的电子轨道,同时有着更高的频率。

在微观世界中,能量的传递是通过力来达成的,但能量传递的方向却依然很有考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对运动的改变作用也是双向的,在同向且速度接近的环绕运动中,能量将会尽可能的流向于低速的一方,而在原子内,这就意味着低轨道会向毗邻较高轨道电子提供能量,提升毗邻较高轨道的电子至更高轨道,而自身落向更低轨道,这一行为造就了原子内电子分层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的科学家们认为经典力学不能解释原子稳定性的起因,但我前面说过,这是漏了一个必要条件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当高轨电子与低轨电子轨道半径成特定比例时,此时便有了一个很重要的能量传递隐含条件发生了转变,那就是频率!频率倍数差的拉开,极大的降低了高低轨道电子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这就将原子内电子轨道能级波动极大的稳定了,但是仅仅是通过频率变化降低传递效率并不能解决低轨道电子能量只出不进的问题,必须有外界为最低轨道电子供能。而这个外界供能会来自哪里呢?是原子核!

原子核并非当前书面上构想的静态吸附结构,那犯了宏观概念直接套入微观的错误,理论上,原子核只能是一个高能高速高频的动态稳定结构。原子核级别的高频高速远超分子层次,这意味着在它将会在微观世界内展现出有别于一般特性的独特力学特性,而与原子核相关的力学特性将意味着它会出现在任何存在原子核的地方。这个特性是什么,听我仔细讲。

原子核的动态远动尽管是最高级别的速度频率,但原子核之间并非孤立,整个大环境中的所有原子核之间,都会因为同处最高级速度频率导致倍数差距过小,进而发生速度与频率的高度同调,而这个同调的原理就是与其速度频率相关的能量双向流动效率差(前面已讲,此处归纳总结),而在当代量子力学里面,纠缠态讲解的模糊不清,但是它所想要表达的就是这高度同调行为下,双方能量传递效率巨幅提升的状态。原子核们的运动有着最高级别的速度与频率,这也意味着,原子核将有着最高级别的能量传递速度的特点,然而自然界最高速的能量传递是什么?没错,就是光!

普朗克建立光量子学说,本质上已经很好的描绘出了原子核之间能量传递的外在力学特征,那就是由原子核速度与频率特性而造就出的周期性能量传递。假设发射能量的原子核频率为m,接受的原子核频率为n,通过两者之间的速度频率变化对应的能量传递效率变化关系,得到了能量传递效率变动的单周期时长k,则每经过k时长,发射能量的原子核将向接收能量的原子核有效发射一段单周期变动能量,该过程在原子核能量传递完毕之前将持续进行,这就导致了光传递过程中能量分立现象的出现。(为什么说卐是光,就是因为卐代表的基础粒子力学相干运动结构,是原子核内粒子运动的基础结构模型啊)

所谓的有效能量传递,是指由于频率与速度的不同,两者间产生的力学作用,在极大程度上因粒子周期性变化的力学环境相互抵消,该过程存在于一切的粒子活动中,只留下极少的一部分力学作用不能被抵消,不被抵消的原因同样是其速度频率不同所带来的,同一力学相互作用过程对不同运动状态的粒子有着不同的运动改变能力,运动的改变与动能势能变化同步进行,这就使不会被抵消的有效能量传递到了接收粒子,该部分能量的传递就是有效能量传递。

而有效传递效率变动单周期时长,是因为粒子能量都以动势能的方式存在,每次能量的传递都会引起粒子能态的高低变化,这会带来粒子双方速度与频率的不断改变,进而引起粒子间 “有效能量传递”效率的波动变化,因为能量传递过程本身是双向的,所以存在有效能量传递为正为0为负,而被相互抵消部分的瞬时能量传递始终保持极高的水准。这有效能量传递效率由峰值到底值再到峰值的整个过程,便是有效传递效率变动单周期,整个过程的时间跨度便是单周期的时长。

因此,光量子假说本质并没有真正的脱离经典力学,量子力学本身并未与经典力学分家了,在考虑微观运动速度频率造就的动力学特性前提下,是等效的,在宏观的力学运用经验误导了前人,使得忽略了微观中始终存在的速度与频率特征,更别说它们造就的动力学特性。

速度与频率在整个微观世界现象里的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几乎是无处不在,在正确构建完成基础粒子动态模型之后,通过对粒子速度与频率等全面关系的代入解析,可直接在数据层次去解释完全现实世界的各类物理化学现象,将世界的变化规则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这一季智慧生命的手中。

2.2不同的基础运动结构组合造就的四大力学

2.2.1电磁力,

本质来源于电子与质子间的力学关系,在宏观领域应用于不需要考虑速度与频率对物质粒子影响状态下纯粹的力学特征,是其它所有力学现象的本源。

2.2.2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这两力看似特别神秘,但其实因为原子核相关粒子数量少,运动力学特性涉及面少,实际上解释并不困难。

本文已讲过,原子核内非静态吸附结构,而是动态结构,这很重要。已被确认真实存在的基础粒子为电子、质子、中子,在现实中,存在氢原子低轨道电子俘获产生中子的现象,所以我将基础粒子里的中子除名,只留下电子与质子。(夸克、轻子、重子的这些拼凑猜测不足为凭,不做讨论)

普通情况下环境中原子核之间的能量流动足以维持电子活跃在原子的电子轨道层次,但是氢(氕)原子因其单质子核特性,在特定的低能环境中,其电子可对外持续放能,却无法通过单一质子核在周围原子核的能层得到能量补充,只能进一步降低轨道直至特定区间,使得电子速度频率逐渐与周围原子核表现出的速度频率达成特定关系,与周围原子核有效能量交互能力激增,进而转变为对周围原子核主要放能并逐渐与周围原子核同调,最终,在原子核级别的能量环境中得到了稳定,从而完成了氢原子核外电子低轨道俘获产生中子全过程。这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中子对宏观电磁场显中性,毕竟中子是原子核级别的能量交互速度频率,宏观电场只是原子核外自由电荷级别的速度与频率,两者有效能量交互效率当然就接近于0,力学有效作用自然也接近于0,所以它被实验科学认为是显电中性。

在这我特别讲解一下,有效能量传递和力学有效作用,都是指不被抵消的有效部分,原则上两者是等效的,毕竟相互作用力、质量、运动状态这三者带来的动能势能,就是一切运动行为的能量源头。

接下来讲一下氘氚。

氘核,是最简单的含有中子的原子核,对于把中子当“中子”的人来讲:“这能有什么名堂?无非质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俘获了一个中子呗!”。哎,我们注意了,这强相互作用力突然就来了。

中子是存在着与原子核同调级别速度频率环绕电子的质子,这保证了中子与环境中其它原子核的高度能量交互能力,这高度的能量交互能力同时给中子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原子核动态力学结构干涉能力——对原子核运动结构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核裂變、核聚变的关键点,可不就是这中子的特性了。相对的,我也讲一下氘核的形成。

一个质子核游离在环境中,远处中子源向环境发射的中子恰好有一个中子射向了这个质子核,而且这个中子在环境中移动向质子核的过程中,速度刚好被质子核“短距离俘获”,然后中子逐渐靠近质子,相对质子的电势能转化为动能,基于特定的速度与频率和外界原子核发生能量有效流动,并且中子会带动质子发生转动,因为质量相近,所以转动类型最终会近似于同质量的双星系统,而在中子被彻底俘获的途中,中子用于高频交互能量的电子,其轨道将会因质子核的接近改变了一部分电势能关系而上升,直到与其它原子核的有效能量交互达到动态结构与效率的双向动态平衡,然后,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氘核了。

在上述的这个过程中,“中子”环绕电子的特性和其相对于质子的电势能变化就是“强相互作用力”的根源。同时,上面所讲的质子使得中子电子轨道上升,也是“弱相互作用力”的根源。

通常原子核中质子是不能直接夺取“中子”的电子,但是在多质子原子核中,当外界对该原子核提供足够大的短暂瞬时充能时,是可以将其中一些中子的环绕电子给激发到足够高的能级,然后中子与环绕电子动态结构的变动过大,达到了破坏原原子核结构稳定性的下限条件,从而产生了将电子、中子或另一半原子核从原原子核发射或分裂出去的现象。这就是天然放射到核裂变等的大致原理了。

从强弱相互作用力引出的中子控制核能理论,将是未来深入核时代的必修课,我相信,在未来我们可以在核能源开发、防护、应用领域能更进一步。

2.2.3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被认为是只与质量相关的且最难弄清原理的力,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再大的困难也终究有被解决的一天。不过我想在讲解万有引力前先讲一下物理各层次级别的能量传递联动关系。

在这里,需要将前面微观运动中重要的速度频率特性延伸一下,两者共同作用而来的微观运动存在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微观运动的“高互动结构特性”,也可以说是量子纠缠的本质。

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通过力学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空间距离通过改变基础带电粒子相互作用力的强弱,进而影响着力学作用的传递功率。受限于力学作用下的能量传递总是多渠道同步进行的,传递的能量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力学作用所决定的相对传递效率等同于各渠道能量传递占比,能量传递渠道可依据物质结构构成层次划分,如中子、原子核、光、电、磁、热、声、机械、万有引力等,这一切物质的结构性力学关系源头,便是质子与电子间的库仑力构成的基础动态力学结构关系,其上无物,其下无形。

在质子与电子库仑力为基础构成的各级动力学结构层次中,各级结构层次,不仅在自己所处速度频率层级与外界同层级发生高效的能量交互行为,而且基础粒子所构成的各级别动态力学结构之间也因动力学平衡关系而存在高度的能量转化行为。(这个速度频率层级,其实就是现在所讲的“场”的本质)

这就是说,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存在着高互动的结构特性,从其中任意层次形态上主要传入的能量,在各个层次上对外传递相等时长,并根据各层次上自身特性及相对外界的不同传递效率,将输入能量变化为其它层次形态能量,最终依照各层次传递效率的占比成比例输出,直至恢复到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基态。这个过程可以很好的解释声、光、电、热、磁、机械在自然界物质中的内在转化关系。

万有引力,被当代称作是长程力,实验科学认为其不受物质分子结构及其它的影响,只与质量有关。

但为什么认为它只与质量有关?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中,质子与电子因正负电性关系,使得宏观物质的质量直接等同于对应量的1比1质子电子集群,万有引力的源头就在这1比1集群的质子电子质量比不同造就的运动特性对外力学关系身上,可不是真的单纯的质量,所以单纯质量诱发引力为物理基础推测出来吞噬一切的天体——黑洞,并不成立,下面会从基础粒子开始详细解释万有引力作用的整个过程。

已知质子与电子间带电量相同且会因正负电性而相互吸引,由于质子的质量更大,若两者以静态开始互相吸引靠近,双方做同样大小的功,质子的速度增加量小于电子,具体比例约为电子相对质子质量的平方根,而在非理想化的现实世界中,在环境背景的外力作用下,便构成的“伪”三体运动,使得质子与电子在现实宇宙中永远不可能真正的相接触到一起,只能是通过速度与向心力的关系造就了在原子体系中电子环绕质子运动。

在分子原子等质子电子集群结构中,电子与质子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力学关系并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我讲一下原子的形成,原子中的电子能级分立是依靠着动力学关系上的动态平衡稳定能级的,前面讲过,原子核可与其它处在同一速度频率级别的原子核发生同调,达成能级在原子核层面上的动态平衡,而原子核在环境中的稳态结构对原子核外电子表现出的力学特性确定了最初的最内层电子运动轨道,进而确定了最内层电子的能级,然后原子核与最内层电子两者又通过力学与运动的关系决定了后来的下一个电子轨道能级,同时由于新加入的电子改变内层电子的力学环境,使得之前已经确立轨道能级上级电子发生能级变动,然后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原子的 “整体”电性不再能够从周围环境背景下通过电性吸引“抢夺并束缚”到更多电子,然后便成为了对周围环境呈“伪电中性”的“原子”。

注意了,达成对环境的伪电中性的原子后,原子核对外界其它电子的吸引力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或者更准确的说,质子对其它电子的吸引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或减少过,原子中的电子对其它质子也一样,对外呈现的伪电中性只是电子与质子两者在原子结构水平上达到了对外界的力学动态平衡而已。这一点,正是会被实验科学有限实验数据所抵消掉的重要特性。

之所以说是伪电中性,是因为,原子对外表现的力学动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并非绝对的平衡。电子与质子两者所具有的物理学性质,决定了电子环绕着的质子运动的基础“力学系统结构”,在这类系统中,环绕着质子运动的电子,对外的力学表现特征终将与质子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环绕质子运动的电子相较于质子在运动中有更大的 “空间距离变动”。

这个空间距离变动差异,导致了两者对外的力学作用会存在着数值波动上的差异,而数值上的波动差异使得两者对外界力学表现特征必然有着与“环绕运动结构”相关的力学特性。

该特性可通过解给定基础环绕“质子-电子”结构对外“三体力学”数学代数关系证明。所得数据表现為,随着对外距离的减小,环绕质子运动的电子对外作用力增长的更快;随着距离的增大,被环绕的质子对外作用力降低的更慢。同时由于物质世界中电子环绕质子运动的原因,近程时,电子-电子与质子-质子的斥力和将大于电子-质子的引力和,远程时,则相反,当然,这样的关系必然会存在一类极为关键的中程数值,使得总斥力与总吸引力达到动态平衡,而这个中程值,正是物质之间区分彼此的力学边界。

从上述由物理数理证明得到的结构力学特性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推出,1比1的电子环绕质子结构将对远程所有同类型结构表现出引力(前期计算得出),而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中,物质主体结构都是1比1的电子-质子环绕结构,这意味着,所有远程的物质之间都会表现出相互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在宏观对应的会是什么?是万有引力!

猜你喜欢
原子核中子质子
散裂中子源大气中子辐照谱仪研制成功
对部分子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的研究
几种盐溶液中质子守恒的推导及其应用
再分给你看!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基于Mezei算法的FeCoSi中子多层膜极化镜优化设计
第一个不稳定的丰中子双幻数核
走出半衰期的认识误区
谈电解质溶液中的质子守恒
原子、同位素、原子能、射线和示踪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