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分布

2020-10-21 09:48习洪峰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裂谷高邮盆地

习洪峰

摘 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苏北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地震解释、测井曲线等资料对苏北盆地的变换带进行评价和分析。认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金湖凹陷发育同向类和共轭类两大类变换构造,同向类构造为同向超接、同向趋近和同向平行变换带。

关键词:苏北盆地区;变换构造

前 言

苏北盆地是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的陆上部分,位于江苏省北,包括安徽省东部天长地区的一部分,南至江都—如皋一线,北至响水,西起泗洪,东邻黄海。盆地地质边界西北界为淮阴—响水断裂,西界为郯庐断裂,南界以南部复杂断裂带与苏南隆起分开,面积约3.32万平方千米。高邮、金湖凹陷是苏北盆地中两个次级构造单元。

1.变换带

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及盆地伸展构造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在同一裂陷盆地中不同地段的构造样式、构造位置和产状、空间结构及伸展应变量的分配形式等都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盆地伸展构造中起着传递应变和协调构造样式的构造带即为变换带。利用此理论研究盆地内各凹陷、凹陷与凸起之间的构造变换模式、构造沉积的差异性及其变化规律。

2.变换带特征

国外学者有Dahlstrom,Gibbs,Morley,Peacock,Bosworth和Faulds等。其中,Morley于1990年在详细研究了东非裂谷带后,将变换构造定义为一种为保持区域伸展应变守恒而调节变形或位移的构造体系。1998年Faulds将变换构造带分为传递带和调节带,并将传递带定义为在走向上平行或微斜交于伸展方向,具有走滑或斜滑断层作用的不连续带,将调节带定义为多个叠覆断层末端交错构成的带。

变形带内的应变在区域上是守恒的,但是伸展构造带内的各单个构造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伸展構造带沿走向一部分伸展生长断层消失时,伸展作用不再由此断裂来完成,而是通过沿走向变为一个或多个其它不同构造(通常是断层或褶皱)来完成。因此超接端内产生的构造可使伸展作用守恒,或者能够使伸展作用出现平稳而有规律的变化。区域意义上来说,裂谷中的变换带定义为保持区域伸展应变守恒而产生的调节伸展变形构造的构造系,裂谷区上地壳脆性变形最常见的变形机制是断裂。根据定义,变换带是调节伸展变形构造的一种构造型式,其规模随断层的大小而异,不同规模的变换体系可以相互套置在一起。一般认为较大的变换带含某种横断层,它们可有与裂谷轴斜交或正交的方向,并可使裂谷几何形态发生突变。在主控伸展断层之间叠覆的程度较小的时候,一般以横向调节带为主,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伸展方向;当叠覆量中等时,以斜向调节带为主,其延伸方向与伸展方向斜交;在轴向调节带的延伸大致平行于主控断层走向以及裂谷总体的延伸方向时,在叠覆量大的地方出现。叠覆的两条正断层之间调节或传递伸展应变的一类构造。构造样式包括背斜、向斜和转换斜坡。

3.变换带分布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金湖凹陷两大类变换构造都发育,同向类构造主要为同向超接、同向趋近和同向平行变换带,同向超接、同向趋近主要发育在高邮凹陷、金湖凹陷的南部断裂构造带内,同向超接部分发育在斜坡区,共轭类发育在两凹陷的斜坡区,以平行型、趋近型和超接型为主。两凹陷南部断裂构造带内的变换构造为二级构造,控制凹陷内北西向构造发育位置;而斜坡区的变换构造是三级构造,也发育在北西向构造带内,受二级变换构造制约。

4.结论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金湖凹陷发育同向类和共轭类两大类变换构造。同向类构造为同向超接、同向趋近和同向平行变换带。共轭类发育在两凹陷的斜坡区,以平行型、趋近型和超接型为主。

参考文献

[1]余一欣,周心怀,魏刚等.渤海湾地区构造变换带及油气意义[J].古地理学报,2008,10(5):556~559.

[2]杨明慧.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J].石油学报,2009,30(6):816~823.

[3]李理,赵利,刘海剑等.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伸展和走滑构造及深部背景[J].地质科学,2015,50(2):446~472.

[4]孙向阳,任建业.东营凹陷北带转换带构造与储集体分布[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1):21~23.

[5]杨勉,付广,张云峰等.构造变换带沉积充填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3):15~17.

猜你喜欢
裂谷高邮盆地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夕照高邮湖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高原和盆地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
裂谷 地球上最美丽的疤痕
黑宝山—木耳气盆地聚煤规律
我的家乡
裂谷热
地球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