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村寨的发展研究

2020-10-21 22:10杨夙玉张天羽王富祥丁娜刘天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经济发展

杨夙玉 张天羽 王富祥 丁娜 刘天

摘要:凉山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入选“非遗+扶贫”的重点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贫困地区较多,扶贫形式较为严峻。喜德县为国家贫困县,是政府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目标地位于凉山州喜德县特合村。本文研究该地区脱贫效果及影响因素,发现特合村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建议。助力彝族地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并最终实现彝族地区民族村寨全面脱贫。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乡融合

一、特合村简介

1、基本信息

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历史原因、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经济条件等原因造成贫困。特合村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红莫镇东北部,是一座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行政村。全村约20平方千米,海拔2100-3600米,土地面积约18000亩,其中耕地约5000亩,林地约13000亩。

特合村在扶贫之前是一个贫困率很高的村子。全村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产业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多为土豆、玉米,收入普遍以种养业、外出务工为主要来源。

2、特合村的扶贫现状

近年来,在党的支持、扶贫干部的帮助和特合村全体村民的努力下,特合村实施彝家新寨和易地搬迁等扶贫项目,村民们除土豆、玉米之外,还种植花椒、核桃、葡萄等农作物,养殖羊、猪等牲畜,完成了文化广场、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安全住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使特合村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9.6%降到了2.2%。在2017年底,特合村完成脱贫目标,退出贫困村。

二、特合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单一成为特合村产业发展的难题。在产业发展中,特合村更多还是依赖于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无民族特色产品及其产业链,对其实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混乱。由于地处偏远农村,特合村经济发展落后在资金投入过程中存在条块不清、部门分割的状况,形成了一种“多渠道进水、多笼头出水”现象,资金使用率低,阻碍经济发展。

2、教育发展问题

教育重視程度低。恶劣的地理条件加上落后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特合村的民生建设水平较为低下。具体来讲,在交通、医疗、住房、卫生、教育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特合村均处于落后的水平。民生建设水平低,导致人们会把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投放到对维持生计的关注上,降低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资源、教育经费不足是困扰民族地区办学的主要问题,经费紧张导致教师基础工资困难,而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和双语教学的客观需要,更是需要更多的教职工支持。师资力量不足,故而教育质量不高。

3、人才匮乏问题

特合村易地扶贫搬迁在地理位置、区位交通上处于劣势,教育普及程度不足,经济落后,社会服务功能弱,导致既有一定文化程度,懂技术、会经营,又能长期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乡土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引不进来,而稍微有些技术技能的本土人才都纷纷外出谋生,人才留不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缺少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搬迁后在村子里由政府牵头实施的各种产业发展等技术手段、措施都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当地群众所掌握,导致产业发阻。

4、等靠思想严重

村民素质不高,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村民整体思想水平较为落后,部分村民仍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由于政府对贫困户的大力帮扶(修建安全住房,配置基本的电器家具,提供定向援助),让少部分村民产生不用劳动,也会有人帮扶的错误思想。导致这部分村民劳作积极性不高,对于政企支持的产业参与积极性较为低落。等靠要思想阻碍了产业和经济发展。

三、对喜德县特合村未来的发展建议

1.加强政府企业和村民的联动

为助力脱贫,特合村开展了多项项目,落实是发展的关键,当地政府应紧跟国家的发展步调,提高后续服务水平;倡导勤劳朴实,宣扬勤劳致富,抵制好逸恶劳的现象;倡导动起来、学起来的氛围。企业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共同扶持当地产业。扶贫项目的开展,除了政府支持和企业帮扶,需更多村民的积极参与。实现三方联动,共同致富。

2、大力发展教育

纵观特合村的发展历史,教育始终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如今经济得以发展,同时教育也应该与之一同发展起来,可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大教育基金,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2)引进“直播上课”将优秀的教学资源通过屏幕搬到眼前;(3)引进高校支教团;(4)宣扬教育的重要性,激励全村重视教育。

3、重视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决定村子经济发展的命脉,是致富的关键,目前村子的各项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要实现稳步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大力支持产业发展:(1)合理利用当地温泉资源及彝家新寨特色建筑,发展旅游业;(2)组织村里的劳动者有组织地学习养蜂、大棚葡萄种植技术等;(3)利用网络资源,宣传原生态核桃、蜂蜜等产品,打通销路;(4)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指导产业发展;

4、增加环境整治力度

经过易地搬迁,居住环境得以改善,部分种植业、养殖业也能缓步发展起来,但目前整个特合村的生存环境还是处于一个有待发展的状态,整治环境刻不容缓,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种植杨树、柳树、胡杨等防风固沙的植被;(2)合理使用农药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既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3)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4)加修垃圾回收桶,避免各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超负荷污染。

5、加强文化扶贫力度

四川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践表明,文化扶贫能够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合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注重补齐文化基础设施短板;(2)注重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3)注重树立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4)注重发挥非遗对脱贫攻坚的作用。

四、结语

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所需的资金、技术和方法。就目前研究特合村所呈现的问题来看,在合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民族地区发挥政府和群众主动性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但也需要根据地方情况运用这些政策,使国家投入在扶贫乃至后续发展中产生极大效能。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更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的路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健.以文化扶贫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N].中国民族报,2020-02-25(006).

[2]姚文兰.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探析——以凉山彝区易地扶贫搬迁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4):39-43.

[3]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

[4]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咬定目标加油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李克强作出批示[N].人民日报,2018-10-23(01)

[5]闫脑吾.从民族和谐到社会发展:民族地区脱贫工作的个案研究——以国家级贫困县T县脱贫实践为例[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4):10-14.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