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毓
摘 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學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纵观过去的阅读教学,教师只是机械地灌输,教学效果并不佳。鉴于此,本文笔者就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不仅要获得书本知识,还需要获得把知识转变成自身思想的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初始性环节,通过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讲述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语文教师要全面的重视起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环节,积极的探索阅读的有效方法和具体策略,不断的提升阅读的开展效能,为学生在语文课堂更为高效的开展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注重课前导读,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直观感知;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写意识三个方面,浅谈下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注重课前导读,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课前导读是教师开展具体的语文教学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对于加深学生对相应语文内容的理解和认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部分教师对课前导读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改进和优化课前导读的问题,有效的提升课前导读的效能,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辅导环节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学压力的限制,教师在展开语文阅读教学之时无法预留大量的课堂实践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而受到时空的限制,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预习之时,遇到问题也无法得到教师及时专业的解答。这样以来,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就大打折扣,课堂学习目标无法明确,影响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故要想在教学新形势下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我们不妨从作为教学薄弱处的课前辅导环节入手,优化课前导读,打好教学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直观感知
信息技术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优化知识呈现的方式,使知识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便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情况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图像、动画或者视频等形式将原本静态、抽象的语文知识呈现和展示出来,让知识变得更加鲜活,进而点亮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活跃课堂氛围,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让学生初步认识鸟的天堂,然后,笔者再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了几组有关鸟的天堂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下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点亮了整个语文课堂,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三、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写意识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扩充,只有学生积累了足够的阅读量,才能写出更好的作文。很多小学阶段学生在写作时都会出现无话可讲,不知从何处下笔的现象,写出来的作文也是非常空洞,让人提不起兴趣。这其中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在于学生的阅读量较少,缺少一定的素材积累,并且因为阅读的过少,导致语言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注重课外阅读,以此来扩充学生的词汇库。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以此来加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有借鉴性的阅读材料。如一些学生喜欢看的武侠小说,或者是四大名著之类,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指导。其次,教师还应找寻一些文笔较好的作文,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借鉴,让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和提升。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好的词句进行摘抄或者是背诵,并开展一些交流会,让学生把平常积累的词句和读书的心得进行相互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来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如此,我们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就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在写作时素材积累,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作为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大胆革新,以切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使阅读教学发散思维、陶冶性情、提升修养的功能与价值能够切实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赵静.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策略[J].学周刊,2018(26):131-132.
[2]徐锦虹.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语用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赣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