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大数据赋能全民大健康

2020-10-21 04:58褚振江
中国军转民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疫情

褚振江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他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所谓大健康,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地呵护,不仅追求个体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然而,目前心理健康领域还没有“独角兽”,未来基于大数据的情绪感知有可能提供一些舒缓的解决方案,需要技术平台来赋能。这是识别精神心理问题的一种较为简单、科学的方法。由于关系到个人健康和隐私以及产业发展,因此,今后心理大数据的价值尤为重大。

全面认识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自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倡导心理服务走进公众、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政府机关。

2016年8月26日,习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这充分体现了“系统观点”和“问题倒逼”应对健康问题的理念,也为我们推进心理健康工程指明了发展方向。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颁布《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旨在通過试点工作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当前又面临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疫情大考,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康”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是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认真践行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内在要求。

深入把握重大现实问题挑战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国乃至全世界。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很强的传染性,人们面对疫情时往往出现紧张、恐惧、焦躁等情绪,特别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约束下,受职业、经验以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必然发生不同群体性心理情绪感染。

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

3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就学、就业、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健康包含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

社会转型期,生活压力、社会竞争加剧,加之以往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也存在一种羞于谈心理问题的倾向,这些因素都让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特别是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些人在应对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的社会关系变化等方面明显心理准备不足,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极端情绪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

去年5月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中称,当前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目前高校学生心理疾患,特别重要的一个是抑郁症,中国的抑郁症的发病率大概在2.1%,但是在15~35岁青年中间比例能达到8.1%,是全民的4倍,潜在的抑郁症患病者大概在24.5%。对于青少年来讲,精神问题就更加严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心理问题也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年收入达到4000美元以上的人群,心理满足感与经济收入相关性降低,财富带来的幸福感不再增加,心理问题日益复杂。而经济收入水平低的人群,在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都有很大压力,一旦得不到疏解,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运用人工智能与科技手段服务心理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心理行为问题的处理至少耗费了全球卫生资源的30%。健康不仅仅是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

作为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关系每个人的幸福安康,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精神心理问题如此“棘手”,如何才能识别出这些问题,并给予合适的方法进行干预,是摆在当代社会面前一道非常重要的命题。坚持“大数据+大健康”,对全民健康大数据资源进一步整合处理、深度挖掘中国人口的生理特征,在各个领域深化改革、守正创新,就能为构建大健康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蓄积合力。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专业人员不足。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领域(行业)尚未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偏低,没有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也缺乏获证后的继续教育和督导,造成大多数获证人员不具备实际开展心理咨询的能力。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专业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此外,我国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很多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缺乏本土化东西。总体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适合我国国情和国民心理状态的服务模式、服务技术等仍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实践不充分。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制约着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现在有的地方已开展相关探索和实践,其中,心理健康大数据体检越来越多被提及。心理健康大数据体检是指根据心理学理论,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借助量表、仪器和访谈,对受检者的情绪、记忆、智力、个性等心理特点做出科学推论和数量化分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能有效预防和阻断各种心理危机和极端事件的发生发展。

例如,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运用心理大数据风险筛查、远程线上服务管控,结合相关研判数据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状态实施分类干预,纾解焦虑情绪,消除恐慌心理;借助大数据检测和评估社会心态,能够获取大众的社会心理态势,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和风险,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客观的研究报告和应对方案等。

用大数据赋能大健康,当前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基层心理健康管理体系。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心理服务工作,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化建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整合心理服务资源和提升心理服务能力,建设新型基层心理管理和服务体系,引导心理安防敞亮工程规范化发展。

二是加强心理疏导,实施分類干预。及时将心理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要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有需要的群提供心理干预,同时要积极预防、减缓和尽量控制疫情的社会心理影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社会心理服务,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是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的管理,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和机构纳入法制化管理。建议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借助媒体、科研院所等开展用户隐私教育及培训,合理保护和利用健康数据,形成数据主体与数据持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实行“双责任主体”组织架构,即由卫健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协同负责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主体,由政法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协同负责作为社会心态培育的责任主体。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人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铿锵有力的宣示,传递着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只要全社会重视心理服务生态系统建设,开启全民共享专业规范化的心理大数据服务时代,加快推进“健康中国”进程,不断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我们一定能够构建大健康体系,托举起每个人的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疫情
疫情中的我
心理小测试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