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摘要: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合力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家校共育;三位一体;合力
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问题,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现在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工作合力的重要性,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关心孩子的人们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我国研究、实践德育网络具有起步晚,但发展快的特点。“七五”期间上海真如中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社区教育委员会。从此掀起了学校、家庭、社区结合构建德育网络的研究。到了“十五”期间,我国各地都建立了“三结合”教育组织。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的实践意义。
1.对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有实践意义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工作合力德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对于建立与“四有”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对于探索德育过程的规律,发展创新中国特色德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掌握德育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实践,以形成德育过程的和谐与合力,切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实践意义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工作合力德育体系的本质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整体和谐的大德育观,从更广阔的领域中探索德育规律,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教育哲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工作合力德育体系,引领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3.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实践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整体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工作合力德育体系,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为起点,推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加固依法治国的内在基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的群众性实践过程。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施基础。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以及三个领域的整体和谐,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主要方法和措施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到成思想教育的效果。为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育人新机制。
1.优化学校教育机制
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因此,必须优化学校教育机制:(1)建立全员育人教育机制;(2)建立学校评价、家庭评价和自我评价机制;(3)建立全程教育追踪机制;(4)建立网络教育机制。
2.形成同步教育机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要使家庭教育发挥积极影响,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也必须优化学校教育,不断更新学校教育的形成和内容,所以,学校要多听家长的意见。为达到上述目标,拟研究下列机制:(1)建立学校各级家委会机制;(2)建立班主任家访机制;(3)建立办好家长学校机制;(4)建立家校沟通的保障机制;(5)建立家长进校园机制;(6)建立家长导护机制;(7)建立家长进课堂机制。
3.建立以社会为依托,形成立体化教育机制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工作合力教育机制,是当前社区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选择,也是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互动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以社会为依托的立体化教育机制,发挖和开辟新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塑造功能、陶冶功能、管理功能,保护功能和监督功能。为实现社区教育功能,拟建立和完善下列机制:(1)完善安全教育机制;(2)完善聘请校外辅导员教育的机制;(3)完善德育实践教育基地的教育机制;(4)建立警察、社区和学校协管机制;(5)完善纸媒小记者和电视台小记者基地机制;(6)完善科普类社团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工作合力,提高教育水平,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工作合力”的整体教育格局和共同价值追求,建立并形成相对一致的育人理念和教育策略,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改变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增强教育工作合力,努力打造新教育,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