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饰名称英译的删改与注释

2020-10-21 04:19温真璞
神州·上旬刊 2020年7期

摘要:本文以蒙古族服饰英译为背景,以其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删改与注释现象为例,在案例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蒙古族特色服饰文化多样英译表达的探析,以翻译理论指导蒙古族特色服饰英译实践,透过深层次挖掘特色服饰文化内涵,向外界传达不一样的蒙古族声音。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名称英译;删改法;注释法

一、引言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疆,不仅有着广袤无垠、风光无二的大草原,其下更埋藏着难以计数的海量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神奇的草原民族和游牧文化,蒙古族人民凭借着血脉里代代传承下来的艺术天赋,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传统服饰,这一创举更是激起国内外无数旅人的向往。

万事俱备,唯欠东风起。以上诸多利好,更显将蒙古族文化精华向外传递的重要,在这过程中,蒙、汉、英三语的语际差异是无法轻易越过的大山,现代蒙语、汉语、英语分属阿尔泰语系、藏汉语系和印欧语系,唯有跨越不同语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才能使民族特色更好的反哺内蒙古民族旅游,而我们征服这崇山的武器,就是翻译。

二、删改法使用策略及分析

删改法所要解决的不单是语言转换上的障碍,还需在保留佳词美句的基础上,以最完整的信息流传递给目的语受众更多样的文化内涵,并在传播效果上使目的语受众与源语读者获得相近的阅读感受和文化体验。

在蒙古族特色服饰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在翻译活动的始末自发产生更多的“适应性”,而删改法便能够在对原文内容适当删除、省略的同时,也可在准确传达文化背景及意象的基础上作出恰到好处的改动以产生更多的“适应性”。

例1:蒙古族服饰“吊面羔羊袍”可译为“lambskin robes”。

出于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缺乏对等或对照对象的考量,我们很难找到在结构和语义上均一一对应的词汇进行英譯,而直译或过多音译加注的使用,有时会适得其反——不仅冗长更会给目的语受众的理解制造本不应存在的“门槛”。在蒙古族特色服饰英译中,某些不具备特殊性、代表性或唯一性的形容词及名词,可采用删改法进行操作。

以蒙古族服饰吊面羔羊袍英译为“lambskin robes”为例,“吊面”一词如果直译反而会因文化差异从而产生更多需克服的理解障碍。在跨文化背景下,蒙古族特色服饰文化中的吊面羔羊袍其实就是羊毛制成的袍子,故删除“吊面”一词,译为lambskin robes更为合适。

例2:蒙古族特色服饰风雪帽可译为“woolen caps”。

除了直接对源语进行删除外,还可在无偏差把握翻译对象本质及内涵的基础上,对源语进行适当修改。蒙古族风雪帽即在寒冷的风雪天气中佩戴的帽子,运用直译法可将其译为“caps in stormy weather”,但这样的翻译策略难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虽可从英译中知其功能,但却漏掉了最基础的形貌及材质,与别者相比缺少了明显的区分度。对于生活在天气无常草原上的牧民而言,羊毛制品具有较高的保暖性,因此将其译为“woolen caps”既能表现风雪帽适合的天气、场合,也能克服文化差异从而更准确的表述其材质特征。

三、注释法使用策略及分析

悠久的蒙古族服饰文化,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用语。文化用语是指源语言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具有独特社会文化意义的用语。[1](杜金燕,2013:158)在蒙古族特色文化中存有大量的专有名词,其英译也涉及到大量的特色文化表达,如,蒙古靴:Mongolian boot。

然而,仅直译法的运用并不能形象的传达其独特性,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导目的语受众对其在相对性概念上及形貌上的模糊。由此,笔者认为,我们可采取更为直观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英译,即注释法,如蒙古靴可译为:Gutul(The gutul is a high boot made from thin leather)。这种音译加注的方法能更为完整的保留和传递原文化的民族特色,且有助于目的语受众更为直观的将其大致形貌在脑海中呈现。

同样的注释手法,以“答忽”、“搭梿”二词为例,“答忽”是一种毛皮领子向下翻折的无袖皮衣,其作用在于帮助骑手在马背上更自由地驰骋。“搭梿”指一种挂在腰上可用来储物的袋子。综上,“答忽”可译为Dahu(a sleeveless leather clothing with a turndown fur collar)with a slit in the rear can help the archer dash forward freely on horseback.“搭梿”可译为Dalian(a pouch for carrying things that can be worn at the girdle).[2](莎日娜,2019:5)

在其英译过程中易出现同义对等或同义对照的缺失,这种缺失指的是在某特定文化背景下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译入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对等语”。

四、结语

在蒙古族语言文化中存有较多民族特有的服饰名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结合以上思考,笔者认为,我们在翻译之初就要致力于研究译本对目的语受众文化和习惯的适应性,即译本要在不以缺失原语文体语言及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更加契合目标语言。也因此,译者在英译具备民族特色文化等各类名称的过程中可考虑采用删改与注释的翻译策略,不仅可从语音层面上较为直观的突出民族特色,更补充了原语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意义及文化背景,以助目标语受众对此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杜金燕.例析对汉语文化词的翻译处理[J].上海翻译,2013:158.

[2]莎日娜.目的论指导下的蒙古族服饰翻译——以《蒙古族服饰图鉴》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5

作者简介:温真璞(1996-)男,山西太原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