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灵图”从创制至今已传承六代,到了何永麟先生手中;用刻瓷表现线条的立体感,是刻瓷艺术的一大独有特点.
关键词:金易宝;陶瓷;雕刻;创新发展
“易文化图腾金易宝”是传承数千年中国易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金易宝出发加入中国特有的陶瓷薄板微雕工艺巧妙结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解析金易宝的微雕前,我们先分别了解金易宝和瓷板微雕是什么。
《金易宝》是清朝姚天锡祖师对其修炼高功状态下的气机运行路径和体悟真实的记录,它包含了伏羲的八卦、文王的六十四卦、孔子论述《易经》的系辞、神仙炉火修炼术相关学理。《金易宝》是传奇的吉祥文化和文艺精品,目的在于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修心、开智、饰家、收藏、交流”。姚天锡祖师把《金易宝》作品制作后,就送给了何颂祥先生,何颂祥先生保留并传承。1945年,“金易宝”传承人何志侠把灵图带回到肇庆市鼎湖区彭东州。何氏家族将“灵图”视为神圣之物,历代传人都将其珍藏在家中。“灵图”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日伪时期和新中国诞生,此后又躲过了“四清”和文革“破四旧”等运动。
目前,“灵图”从创制至今已传承六代,到了何永麟先生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易学文化,何永麟先生利用现代的制作工艺将之做成“黄金版”和“红木至尊版”等不同版本的工艺品。
陶瓷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英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点名了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刻瓷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陶瓷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众多刻瓷艺术家的努力,已经逐步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特色,如鸟兽、山水、人物、书法以及头像等,被栩栩如生生的刻画出来,在刻瓷技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年来刻瓷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刻瓷人才和不同风格的作品。
在制作时根据金易宝的原图作为样稿,再根据瓷板的大小设计字体大小以及整体布局。制作过程中主要就是刀法的运用,最常用的刻刀有尖刀和扁刀,关键在于执刀和运刀的手法。执刀的方法总体说,就是“指实”“掌虚”,“指实”是要刻刀要拿稳;“掌虚”是手指与刀杆要有出足够的活动余地。执刀刻瓷时,手指分为两组,拇指为一组,向外推,其余四指向斜处顶.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用力把刀握住,再用锤子敲打刻刀来雕刻。执刀处和刀头的距离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时高,而时低.左右移动,用酣畅、挺劲的刀法,把所刻的图案展现出来,也就是看似平易正直,但要静中求动,巧中见拙,虚实兼施,刀笔互见,刚柔互用。
在刻瓷的过程中,要静心沉气,力劲内敛,运刀稳健潇洒,任何一点的急躁、草率都会影响刻瓷效果。在刻制人物的肖像时,执刀要下一点,这样刻出的画面更具有丰满感。用扁刀时,要把刀侧斜一点,这样更顺力,刻出的线条才能呈现出柔韧的弧度,使得画面刚中融柔,刀法运转自然,线条竖挺得势,强调金石趣味,看上去立体感更强。表现任何一种刻瓷物象,如人物、山水、鸟兽以及大自然的景物,要给观众一种简捷、明了、清晰的感染力。
用刻瓷来表现线条的立体感,是刻瓷艺术的独有特点。如何把握这一特点,关键在刀法的运用,提按、顿挫、捻转等技法的运用,要始终保持刀尖的运行在点画的中心线上,并使刻刀均速的向点画的边沿渗透,刻出的线条圆润、饱满流畅。运刀自如得当,线条两边才不会出现锯齿的瑕疵。再者由于画面的大小不同,刻刀在手中活动范围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小范围的运刀主要是指与腕的配合运动,稍大一些的运刀活动,就要用到手臂,无论是运刀的范围或大小,都要腕、肘、臂等部位协调一致紧密配合。用刀时要上重下轻,刀法统一,刻制时刀法刚中要有柔劲,实中有虚,捻转相得,用刀要劲折直率.刻制的点画线条质朴中见拙厚,峻利中见秀逸,洒脱中有稳健,平正中求劲险,这样才能变化无穷,奇境横生。依照所刻画面的墨迹,用稳定平衡的刀法,表现画面的精神面貌,才能显出刻瓷的独特效果。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笔者不断的学习钻研,作为金易宝的传承人笔者肩负着为金易宝发扬光大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一位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还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歷史使命。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笔者将金易宝与多种材质的原料进行了艺术结合,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如红木、不锈钢镀24K黄金、陶瓷等等。如果我们能勤奋,肯思索,多积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那么在新时代的艺术世界中,将会留下我们自己努力创作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