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其昌所处的晚明社会经济繁荣,风气开放,思想多元,此时的画坛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反思吴门画派及其后续的局限、总结浙派及其末流之失、摆脱史无前例艺术商品化的巨大冲击等。绘画风格上他以摹古为宗,主张画求柔润的艺术特色;画学思想是其独特的以“禅宗思想入画,并把唐以来的山水画分为“南北宗”。
关键词:董其昌;山水画;南北宗
一、董其昌和他的师友
董其昌在这片时代土壤中,如何发展出画史超越的理论,又如何影响着当时及此后的三百余年画坛?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他的交友圈。
1.1、在上海博物馆藏的清张琦、项圣谟《尚友图》轴
此图描绘了项圣谟回忆四十岁时与五老游于艺林的情景。画中六人分别是董其昌、陈继儒、李日华、鲁得之、释智舷以及项圣谟。陈继儒,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松江人,与董其昌为白首至交。李日华在其日记中多次提及董其昌藏品,其本人作品也曾得到董氏题跋,书画理论也受到董其昌影响。鲁得之为李日华弟子,深受李氏推重。项圣谟是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之孙,自幼熏习风雅,尤长于画,交游广泛。他在自叙中称董其昌为“师”,可知当是董氏及门弟子。董其昌与项元汴家族有着三世交情。释智舷是嘉兴金明寺的僧人,因该寺与项宅相邻,故与项家交流颇多。
1.2、白首至交——陈继儒
陈继儒画《雾村图》、董其昌《仙坛记》书画合卷,前段是陈继儒用“米氏云山”画法,绘江南山水葱郁、烟岚缥缈之貌;后段董其昌节录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大字行草,书风以阁帖为主,略带米芾意趣。后人感其友谊,而合为一卷。两人交情正如陈继儒所言“少而执手,长而随肩,涵盖相合,磁石相连,八十余载,毫无间言”。
1.3书画师友——项元汴、莫是龙、宋旭
明《项元汴像图页》为传世项元汴唯一的标准像。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董其昌少年时曾游嘉兴,得尽睹项氏家藏。另外,董氏的一些古画收藏也来自项家转让。因此,项对董氏之艺术启蒙与卓绝成就的取得,功不可没。项元汴去世后,董氏亲撰墓志铭。
莫是龙(1537-1587),字云卿,后以字行,更字廷韩,松江人。董其昌少年时读书于莫氏私塾,与莫是龙相交十六年之久,其书画深受莫氏影响,二人关系在师友之间。莫氏富收藏,去世后其部分藏品陆续为董其昌所购。二人的理论也有极大的相通之处,《画說》的作者亦被混淆于二人名下。
宋旭(1525-1606后),字初旸,号石门,浙江嘉兴人,居松江,晚年出家。
宋旭是松江画坛奠基式的人物,为董其昌所称道。宋旭及其学生赵左称“苏松派”;另一学生宋懋晋和赵左的门生沈士充创“云间派”。都是与董其昌有密切交流的画家,由此可见宋旭对松江画坛影响深远。
1.4神交之友——詹景凤、李贽
詹景凤(1528-1602),字东图,号白岳山人等,安徽休宁人,精鉴藏、擅书画,与文徵明、王世贞、莫是龙、项元汴、顾正谊等交游。他将古代山水画家分成“逸家”和“作家”,为“南北宗论”胎息,其后经莫是龙、董其昌等人得以发扬。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晋江人,是晚明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但因其离经叛道、亦儒亦释而被视为异端邪说。李氏传世墨迹极罕,此作应系孤本。信中谈及雪浪、袁宏道、焦竑等友人。
李贽与董其昌有直接交往,并对董氏期许极高。董其昌深究性理之学,融汇儒释道,以禅悟道论艺,故对李贽的学说并不排斥。
1.5仕途恩师——许国
许国(1527-1596),字维桢,安徽歙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董其昌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许国即为主考官,故董氏尊其为老师,并终生执弟子礼。1591年腊月除夕前五日,董其昌送许国回新安。许氏七十寿辰,董氏赋诗以贺之。许去世后,董氏仍时常往新安吊念恩师,其晚年书《自作太傅许文穆公墓祠记》,对恩师满怀感激。
二、南宗秘法,董其昌的绘画技巧
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识。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五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语是笔亦是墨,可参之。
2.1画树木,各有分别。
如画潇湘图,意在荒远灭没。如园亭景,可作杨柳梧竹以及古桧青松。当直枝直,多用攒点,画面给人一种入林有猿啼虎嗥的感受。画树之窍:要直中多曲。树虽直,而生枝发节处,不必都直着画。
枯树最不可少,会在茂林中间出,画面就能有苍古的感受。树有很多种,如:桧、柏、杨、柳、椿、槐,要看起来郁森,其妙处在树头与四面参差,一出一入,一肥一瘦的地方。宋人多写垂柳,又有点叶柳。垂柳不难画,只要分枝头得势耳。点柳叶之妙,在树头圆铺处。用汁绿渍出,要有迎风摇扬之意。
2.2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
画面虽其中细碎处多,但也要有整体感。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当以墨渍出,有生动之韵。作画,凡山都要有凹凸之形。
2.3构图与皴法
画平远,师赵大年。重山叠嶂,师江贯道。皴法,用董源麻皮皴。及潇湘图点子皴,树用北苑、子昂二家法。
2.4石法
用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及郭忠恕雪景。
三、结语
董其昌主张的师古人,变古法为己用,这对后来的绘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如他所倡导的“以天地为师,以古人为师,以心为师”是在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仿古化今逐渐形成的。董其昌的绘画风格及笔墨思想影响了由清一代至今三百多年。他善山水,少学黄公望,中年师董源、巨然和二米,后集宋元诸家之长,讲究笔致墨韵,以禅入画,风格清韵,古雅隽秀。“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自唐宋以来,笔墨已代替“丹青”成为中国绘画更具文人特征的具有美学意义与艺术韵味的绘画语言。在绘画时,用笔的轻重、缓急、刚柔曲直等微妙而细腻的感觉,提、按、转、折的用笔方法,用墨的浓、淡、干、湿,及渲染、泼染;都是画家心灵对自然界外在之像的反映,也是画家精神因素的体现。董其昌
参考文献:
「1」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和他的江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王克文.山水画南宗技法与解析[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江海萍(1996—),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