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一迪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以及高校都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此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机器人学是一门重要的工业课程,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将从当前机器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基于新教改理念的机器人教学改革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教改理念;机器人;教学改革;策略
引言部分
机器人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包含了较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受到当前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机器人学得到了较多学校的认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机器人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学校都开设了机器人课程,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如何才能够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提升机器人教学的效率成为了各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即将对影响机器人教学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促进机器人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一、当前机器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机器人科目中包含的专业技术种类较多,大多数学校在开设机器人课程时都将其定位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一般来说,机器人课程安排的先修课程包括电子电气以及机械方面的知识。但是通过调查能够知道,目前各职业技工院校将机器人课程与先导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期进行教学,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接触机器人课程时缺乏一定的学习基础,进而增加了学生开展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学的效率。以至于很多学生在进行机器人课程学习时,对其中的各种原理感到迷茫,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机器人学习丧失信心。这样的课程安排与设置不利于机器人课程的开展,容易出现零基础学习的状态,增加了课程的难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
(二)脱离实际背景
很多学校在开展机器人课程之后,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理论的学习以及探究方面,这样一来,教学的内容就会脱离实际发展的背景,与企业需求不同步,很难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一些高职院校在新建专业之前会对相关的企业以及学校进行走访,了解其办学以及经营的基本情况,再根据本校的实际需求设置课程。但是学校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导致学校的规划设计方案出现滞后的现象,导致教学过程中與企业发展的需求不相符的情况出现。我国国内的机器人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以国外的品牌厂商为主,学校在购进演示教具时也偏向于购买国外品牌的机器人,存在品种单一且价格昂贵的缺点,影响学校的发展[1]。
二、基于新教改理念的机器人教学改革策略
(一)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在开展机器人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感性认识的加强,避免出现纯理论化的教学,对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该申请建设一个专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选购一些实物机器人,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实物的效果,此方案的教学效果较好,但是需要较高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软件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动态效果,此方案的可行性较高,操作也比较方便,体现出教学方法的突出优势。因此,学校在安排机器人教学时应该增加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软件虚拟技术的内容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机器人制造以及运转的情况,对比不同结构的优缺点,加深学生们对于机械的直观认识,激发学生的机器人学习兴趣。
(二)与其他学科结合
为了提升机器人课程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学习还可以将机器人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并扩展机器人应用的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学习兴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教育机器人的硬件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其设备也具有可靠性高、灵活性强等突出优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除此之外,教育机器人虽然硬件配件种类较多,但是其技术支持能力较强,价格也比较便宜,适合学校购买进行研究与使用。最后我们知道,机器人的操纵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的,通过编程能够实现机器人的各种功能。因此,教师还应该为学生介绍编程方面的知识,通过软件编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三)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加强机器人课程的实践性,学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局面。在机器人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以此为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实现机器人教学的优化与升级。比如,学校应该在大一时候为学生开设机器人认知的相关基础课程,同时带领学生到相关的企业中进行机器人模型以及技术的参观与学习,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机器人发展的历史以及未来的趋势,增进学生对机器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大二时开设与大一课程具有衔接关系的专业课程,类似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等。此类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环境与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请来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并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最后阶段,学校应该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促进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化。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积极推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企业能够得到优质的人力资源,学校也能够得到实践训练的机会,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就业的压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机器人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学校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手段、融合其他学科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方法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清.工业机器人维修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18):48-49.
[2]吕值敏,陈帅华.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8(04):466+471.
[3]周宇,陈一峰,张晶.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