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芷芃
摘要:被誉为“沙漠美术馆”的佛教艺术宝库,就是本文将介绍的中国的四大古窟之一——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于公元前366年,其后经过时间和风沙的洗礼历时千年却历久弥新。莫高窟集雕塑、建筑、壁画于一身,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也是最具表现力的非壁画莫属,敦煌壁画描绘的是古人对神的幻想,以寄托那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朴素善良的美好愿望,所以看似“仙气十足”的敦煌壁画其实也跟所有的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源于传统。但好景不长,繪制壁画所用的颜料持久度不高加上沙漠气候环境问题,敦煌壁画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风化、褪色、位移等许多问题萦绕在它身边挥之不去。本文将以敦煌壁画为论述对象,结合其艺术特点谈一谈敦煌壁画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教;挑战
1.敦煌壁画的前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除了珠宝、象牙等珍禽异兽贡品、商品的交流,佛教也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土。那时的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成为了佛教发展的温床,河西的军政中心也在这时发生了位移,由原来的酒泉移到了敦煌,这些都刺激了佛教的发展,也让敦煌成为了佛教圣地,这也是为什么这恢弘的巨制壁画会出现在敦煌的原因之一。加之中原当时对佛教进行的多次打击中敦煌都幸免于难,着更加深了敦煌与佛教的联系,终于在公元前366年僧人乐僔路径此地,传闻他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这便有了现在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中的雕塑、壁画等。唐宋时期敦煌壁画的新建空前繁荣,武则天在位时洞窟就以达到千余个之多,这也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兴盛,到了回鹘时期则是达到了顶峰,我们现在看到的较为完整或清晰的画像几乎都为这时所绘。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敦煌壁画的发展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北宋后对于壁画的新建极少几乎只有修复工作还在继续,元朝后随着丝绸之路的没落,敦煌壁画往日辉煌的锋芒似乎也被遮住,这个曾经辉煌、锋芒万丈的佛教圣地慢慢的退出了世人的视野,但就在它奄奄一息的弥留之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才被重新重视,但元气大伤的莫高窟已经失去了光彩,加上年久失修的壁画似乎已经成为永久的遗憾。截止至此,敦煌莫高窟两区共计四百余个洞窟内还存有壁画和雕塑4.5万平方米,可见当年敦煌壁画的风光无限。
2.敦煌壁画的独特魅力
敦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其中佛教文化更是在这里大放异彩,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敦煌壁画所绘制的大多为佛像与神像,当然其中也不乏市井气息的凡夫俗子,在这之中大家一定知道“飞天”的形象,它那飘逸柔美的线条搭配飘逸出尘的形态总让人流连忘返,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它那独特的服装配饰。它们不同于中原历史画册上的任何一种,反而是散发着独特的风采,只需一眼便再不能忘记,飘逸的披锦、独特的发型、流光溢彩的珠宝都衬地它容光焕发。不光是飞天,还有各种奇闻异兽、花草植物等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变化莫测的配色,在中原所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或是各种绘画资料里,从未见过的配色和人物,又或是绘画技巧却不难在敦煌壁画中寻到,例如朱砂、石黄、青绿的经典配色,几乎充满了敦煌壁画的每个角落,这样耐看的颜色让整幅画顿显高级。再例如众所周知的飞天反弹琵琶,画中仙女诡异的舞姿加上反弹的琵琶,却能在她的身影里看出这项困难的技艺被图中飞天仙女诠释的淋漓尽致,从这里可以看出敦煌壁画所绘制的景象是多么的栩栩如生,甚至都可以感受到随舞姿飘舞的披锦和舞者表演时的力度。我想这都得益于敦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创作出了这样独特的、只属于敦煌的特殊美学。
3.敦煌壁画的今生
自元朝后敦煌壁画就再无新建了,清康熙前更是连修复都寥寥无几,对本就脆弱的敦煌壁画造成了无法复原的伤害,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对艺术价值极高的敦煌壁画尽力还原和修复。敦煌莫高窟已经在沙漠中屹立了千年不倒,历经风沙的洗刷不断地出现了空鼓、起壳、褪色、脱落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点点的侵蚀着敦煌壁画昔日的风采,虽说如此却也“因祸得福”,褪色后的敦煌壁画显现出了不一样的魅力,现在敦煌壁画的颜色恰巧贴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现在人们普遍喜欢的“高级灰”、“莫兰蒂色系”等,正好是艳丽的壁画褪色后的样子。这也激发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敦煌莫高窟的兴趣,同时也刺激了敦煌壁画在设计中的运用,更多人看见了敦煌壁画那历久弥新的魅力,并从中汲取灵感融入自己的设计里,让历经风霜的敦煌壁画重新活了过来,让它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但这毕竟只是凤毛麟角,现在的敦煌壁画面对更多的是来自修复的挑战,虽然有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在成年积累的修复中也积累了可观的经验,但是修复工作依然困难重重。一个修复工作者从接触这项工作到可以独立完成修复需要4-5年的时间,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修复工作面临的最大的敌人非这种“易溶盐”莫属,这种“易溶盐”会随着水汽移动,湿气过重时这种“易溶盐”便会溶解,当湿度过低时它又会结晶,这样的水盐活动会让壁画不停的遭受不同类型的病患,最致命的是这样的水盐活动会在修复后重蹈覆辙,现有的修复工艺也只能将过程延缓。前世辉煌的敦煌壁画怎么也不会想到今生的自己会变的如此狼狈,但尽管如此,敦煌壁画美丽的样子不会因为这些病患而不复存在。
4.结语
敦煌壁画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它从出现到兴盛,再到最后的衰落都与“丝绸之路”有关,也让它屹立在沙漠中经历风沙的打磨,可以说它的兴衰都与它独特的位置息息相关。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让敦煌壁画得以吸收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艺术,加以运用融入到中原文化里,形成了这样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也同样是身处沙漠的原因让它备受风尘的摧残,面临着褪色脱落等的挑战。虽然褪色后的壁画颜色给了我们新的惊喜,但这毕竟也是在伤害壁画。敦煌壁画那独特的魅力已经让许多人陶醉其中,争相去一睹它的风采。修复之路还很长,但我相信这项人类的艺术瑰宝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摧残而退出世界艺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