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超
摘 要:21世纪初,我国科技开始高速迈步,此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生活的各行各业都充满了科技的气息。汽车是我国人们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所以近些年人们加大力度对新能源技术进行探索与开发,新能源在汽车驾驶中的运用也使得我国能源问题得到改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环境的改善,走向了绿色发展之路。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其核心部分,即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部分。电池部分的良好与否也决定了在未来能源的发展中,新能源是否能够替代传统能源,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倘若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不能够得到创新,其续航能力、充电速度等问题不得到改善与解决,那么我们所说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也无法实现。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创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帶来启示性的建议,同时促进我国资源利用之路的绿色与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逐步被推广,使用人群越来越庞大。不少地区都推出了可租借新能源汽车,只需充电、环保节能。但是其电池的续航能力不足,常常因为温度过低或过高大量掉电,电池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相对较差,这也使得新能源汽车目前市场的拓宽速度变得相对迟缓。同时,新能源汽车也经常发生自燃,安全性不足,令人堪忧。因此,想要让新能源汽车以更好的态势发展,就应加大对于其电池技术的创新,从核心之处来解决问题,以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接下来,笔者将基于这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创新手段进行探讨。
1 问题
1.1 安全性差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安全性上的不足。在目前的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会出现连接器的故障,在连接器断开后,其热量就会流向太阳能的电池板,最终发生汽车自燃。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汽车本身车内温度很高,加上电池的处理技术不够耐热,就会导致容易发生自燃事件,而在冬季,汽车掉电也非常快,在驾驶过程中难以估计电池掉电的速度,所以也十分容易发生危险。
1.2 充电速度差
在新能源汽车中,以更换式充电方式、无线感应式充电方式以及有线传导式充电方式这三种作为充电的主要方式。但是大型汽车并不能够用最传统的更换电池的手法进行充电,同时这种方式实践起来非常不方便。而第二种无线感应的方式非常容易损坏电池,性价比较低。第三种方式是最主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时间成本高。因此,这三种充电方式都有相应的问题。
1.3 续航效能欠佳
新能源汽车通常具有较短的电池寿命,较高的更换成本和较短的生命周期。行业中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从未解决:电池寿命、更换的成本以及更换的期限。实质上,电池寿命问题也反映了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池质量问题。同时,如何回收锂电池以延长电池寿命并保护环境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效能不足,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2 电池技术创新
2.1 以安全技术创新,促进电池安全性提升
在电池的研究设计中需要采取正确方式,以便在充电过程中,及时清除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并存储。同时,必须严格设计电池,以防止发生短路电流。在电池的结构处理方面要提高其防撞的性能,同时还要注意防火。因此,电池组必须确保精细化的结构和高密度。在使用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材料(例如高镍三元正电极和硅碳阴极)时,应该能够找到提高电池系统级别热稳定性的方法。为了能够准确评估,我们主要依靠材料技术的发展,复合材料的使用以及工艺技术的改进。
2.2 以续航技术创新,延长续航时间
为了提升电池的续航能力,不仅要增加电池数量和密度,为了提高电池的耐用性,要提高电池数量以及增加其密度,实现轻型汽车结构,改进驱动的系统、能量回收的装置,并促进余热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技术的进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安全性,以此提高电池组件的设计水平,提高电池的运行性能。
2.3 以充电技术创新,改善充电效能
首先需要增加装载桩量,优化汽车充电的便利性。其次,有必要在电池内部进行创新并改变传统的充电方法(例如,将太阳能和机械能转换为充电能)。为了实现电解氢车辆的技术创新,就要在车辆中安装氢动力转换器,以促进充电效能的提升。
3 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电池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其创新能够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电池相关的各种技术,促进电视各项效能的改善。在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之年,经济在不断发展,同时物质条件、资源条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以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发展方式,促进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新能源领域电视技术的改善,促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龙曦,朱禹.浅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东工业技术,2017(20):3.
[2]张久俊.可持续能源发展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C].第二届淮海绿色功能材料论坛暨第四届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摘要集.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2017:5.
[3]郑振.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分析及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17):30-32.
[4]唐葆君,刘江鹏.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2):1-6.
[5]王小峰,于志民.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导报,2016,34(17):13-18.
[6]王鑫泽,王海,赵昌明.新能源汽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04):179.
[7]张永军.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探讨[J].应用能源技术,2015(12):24-26.
[8]周昌彬.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J].南方农机,2019,50(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