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健
摘 要:做好城市园林树木的病虫害防治与管理成为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需要通过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重点研究分析做好城市园林树木的病虫害防治与管理要点。
关键词:城市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管理要点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压力也逐渐变大,同时,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难度也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城市建设的首要因素。当下,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城市园林树木建设,且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越来越难。为有效确保城市园林树木健康生长,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状况寻找针对性的病虫害预防措施,很好地实现城市园林建设。
1 城市园林树木病虫害的一般防治方法
在对城市园林树木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时,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方法。
1.1 微生物防治方法
该种防治方法主要是在病虫害体中放置特定的微生物,对病虫害的生长发育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或可直接殺死。病虫害中的蝶类幼虫可通过紫云金芽孢杆菌进行防治,该种微生物具有显著效果,其主要是在病虫害幼体肠内产生一种溶解毒素,这种毒素对150种左右的鳞翅目幼虫起到抑制作用。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中,通过使用紫云金芽孢杆菌,可以有效防治松带蛾、落叶松毛虫以及落叶松线小卷蛾等15种鳞翅目害虫。相关工作人员在采用紫云金芽孢杆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时,可通过飞机从天上向下喷洒,这种菌剂不会毒害其他生物体。
1.2 化学防治方法
该种防治方法主要通过化学农药对植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具有效果明显、防治迅速、使用方法较为便捷以及使用范围宽广等优势。目前,该种方法被广泛推广使用,主要通过有毒物质对有害生物的生理过程产生一定干扰作用,进而杀死有害生物,或是阻碍物质扩张等[1]。排斥物质对有害虫体的感官起到显著影响作用,例如散布难闻的物质,通过引诱物质将大量的有害体吸引过来对其进行诱杀,性诱饵便属于这种物质。毒物能通过昆虫口器、植物表皮或是植物液流等起到一定的毒害作用。毒物分为少毒类和多毒类2种,部分具有一定的植物毒性,因而对其寄主也会起到一定的毒害作用。
1.3 物理防治方法
该种防治方法主要用机械阻隔、射线和热处理等方法对植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不管是什么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在内,其耐热性均有一个数值,一旦超过这个度便会导致植物死亡。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时,热处理包含湿热处理和干热处理2种。机械阻隔对病虫害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如给植物覆盖薄膜,较多的叶部病虫害病原物留在病残体上过冬,因此,早春在花木栽培地覆盖薄膜能有效减少叶病发生率。例如,在对芍药地进行覆膜后能有效减少芍药叶斑病,并对侵染来源起到显著的减少作用。
1.4 生物防治方法
该种防治方法的特点多数优于化学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方法对人畜较为安全,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同时不会出现抗性。除此之外,还参与到生态调控,有效保护生态平衡,对病虫害起到持续的控制作用。生物防治方法的缺点为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作用速效不及化学防治方法[2]。另外,人工培养有益生物技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应用在大量释放天敌种类比较少。总体来说,生物防治方法在当前城市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应用比较局限,但是在今后是城市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2 城市园林树木建设管理策略
2.1 做好园林规划设计
在城市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必须从园林规划入手,只有做好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才能保证植物选用、配置的科学合理。在园林规划设计中,需要选择适地适树的树种,确保园林树木健康生长,提高树木的抗性。在园林规划中,还需要注重植物配置要结合生态学规律,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园林树木的美学观赏性,还需要结合生态学原理、生物多样性特点,构建与天然植物群落相符合的城市园林环境。同时,植物配置还需要考虑到植物间相生相克的特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向环境释放相应的化学物质,或者间接地对周围植物生长发育带来影响,借助植物相互促进作用来实现植物共同成长、共享天敌,控制园林病虫害。
2.2 强化植物检验及苗圃地防治
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中,需要对树种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禁止带病树种成为园林工程建设树木,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危险性病虫害进行封锁、分区消灭,避免其对树木生长带来影响。同时在城市园林工程项目中,要注重苗圃卫生管理,苗圃卫生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及时收集苗圃地的病残体,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在生长季节需要及时清除带病枝叶、拔除病株、注重病土处理,在园艺操作中,还需要防范工具及人带来的病害传播。此外,在进行苗木栽植前,还需要做好深耕改土工作,耕翻土地后进行土壤消毒、暴晒,以此杀灭病虫,达到病虫害防治目的。
综上所述,病虫害防治对于城市园林建设有极大影响,所以在实际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开展城市园林病虫害防治活动,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树木管理工作,确保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 1 ] 高妍.如何做好城市园林树木的病虫害防治与管理[J].现代园艺,2016(4):52.
[ 2 ] 程英芬.生态文明建设下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和措施研究[J].河南农业,2017(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