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那 聂加龙
摘 要:“是”字句和“要”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两种常见句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得尤为频繁,笔者基于自建的疫情语料库,发现两种句式都具有衔接性、强调性、立场确立性和性别倾向性,可为两种句式在疫情语境下的高频出现提供语用解释。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是”字句;“要”字句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武汉为中心席卷全国,全民以各种方式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笔者从《学习强国》平台中的《每日金句》、《非常时刻,那些最走心的凡人金句》等栏目中收集了1100条语料,自建了一个封闭式的语料库。通过分析语料,笔者发现“是”字句和“要”字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虽然这两种句式平时也较常见,但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它们同时高频出现,有什么原因呢?笔者试从语用的角度对两种句式进行分析。
作为汉语中的一种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较特殊的句式,“是”字句在学界一直备受争议,本文笔者采用普遍的观点,认为以判断动词“是”为谓语的句子特称“是”字句。语料中,符合条件的“是”字句有460条。
现代汉语中,“要”属于典型的情态动词。语料中有206条“要”作为情态动词出现的句子,占总语料的18.7%。本文将此类句子称为“要”字句。其中,主谓“要”字句有156条。
语用上,“是”字句和“要”字句的主语部分是主题,谓宾部分是述题。“是”和“要”分别在各自句中起连接作用。在疫情环境下,“是”字句和“要”字句的语用功能呈现出衔接性、强调性、立场确立性和性别倾向性等共性。
一、衔接性
关于“是”字句的衔接性,曾常红(2007)和王红旗(2010)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研究。笔者借鉴曾常红(2007)的做法,从“是”字省略句和“要”字省略句的语表形式看它们的衔接功能。
(1)我是急诊科的医生,业务全面。
(2)我要向战友看齐,向先进党员看齐。
(3)共产党员要带头,在家国责任面前,要坚守初心。
以上三个例子中,虽然后句都省略了主语,但是前面的“是”字句或“要”字句都能很合理地将后句衔接起来,尤其是例(3),即使状语将前后句隔离,却非但不影响理解,反而加深了连接。
(4)我希望疫情结束前只有一个人去一线转运,就是我自己!
(5)姑娘们,大妈现在不能抱你们,如果可以,一定要抱抱你们。
(6)上班一定要戴好防护装备,你们要保护好自己,我们都要好好的。
例(4)和例(5)的“是”字句或“要”字句即使分别处于复句的后段,前面都省略了主语,也与前句保持了自然的衔接关系。例(6)三个“要”字分句连用,构成联合关系。第一个“要”字分句省略了主语,后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我们也能根据连接在其后的第二个分句,推知其主语是“你们”。
二、强调性
“是”字句和“要”字句中,“是”和“要”及其宾语部分共同构成语用结构的述题,两者在表达上强调的中心基本都在述题的宾语部分,也就是新信息部分。通过语料,笔者发现,“是”字句一般强调身份和责任,而“要”字句强调的是意愿和义务。危难时刻认清身份也就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强化意愿,坚定斗志。
“是”字句中,“党员”、“医生”、“护士”、“军人”、“职责”、“应该做的”等充当宾语的句子比比皆是,往往集中在表“等同”、“归类”、“暗喻”和“解释说明”语义的句中,这四种语义类型的句子在“是”字句语料中占了近九成。“要”作为情态动词,后面的宾语基本都是谓词性质的,表达的一般都是为抗疫付出实际行动、做贡献等意思,强调说话者的意愿,突出强义务性。因此,表现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的“要”字句在语料中多达90%也就很好理解了。
(7)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纵使前路遍布危险和荆棘,我也将勇往直前、毫不畏惧!
(8)我要让我的孩子明白,国家好了我们的小家才会好。
在疫情语境下,两种句式对述题的强调,表达效果上充满了正能量,说话者、听话者以及旁人都能受到激励和鼓舞,彰显了语言的力量。
三、立场确立性
语料中,“是”字句和“要”字句的主语也呈现出一些共性,“是”字句中体詞性成分充当主语的有388条,其中有113条是由第一人称代词“我”做主语。156条主谓“要”字句有65条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做主语,以表动力情态类为主。
“我”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会话中指代自己一方,在语用中起到确立个人立场的作用。“是”字句中“我是”后面常接表身份的名词,构成“我+是+身份名词,VP/小句”的形式,如:
(9)我是呼吸科护士,一定要去。
“我”做主语,不仅强调了身份,更表明了说话者个人对后面小句的立场。例(9)“我”强调了自己“呼吸科护士”的身份,确立了“一定要去”的立场,坚定决心。
“要”字句则构成“我+要+VP/小句”结构。“我”一般在表动力情态义的“要”字句中做主语,明确个人立场,并且这种立场是意志性的,更为强烈。如:
(10)我决定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战斗在一起。
(11)我要把我的孩子们、我的兵,都平平安安地带回去。
例句反映出在疫情中,个人立场的确立更易于坚定个人抗疫的决心,促成个人价值的实现。
四、性别倾向性
解正明(2013)提出与“男人”相比,“女人”更容易成为“是”字句的“判事”。范晓(1998)认为:“是”字句的语义模式是“起事—动核—止事”,根据范先生的观点,在“是”字句和“要”字句的句法平面里,主语表示起事,宾语表示止事。笔者也发现在“是”字句和“要”字句中,以“妈妈”和“女医护人员”为代表的女性更易成为“起事”。
根据语料统计结果,“是”字句和“要”字句中,女性为“起事”的语料共有225条,约占总语料的20.5%。男性为“起事”的语料有103条,明显比女性的比例低。因此,“是”字句和“要”字句在语用上更倾向于女性。
五、结论
本文基于自建的疫情语料库,从语用的角度对频繁出现的“是”字句和“要”字句做了分析,衔接性和强调性是两种句式主要的语用共性,第一人称代词“我”和以“妈妈”、“女医护人员”为代表的女性经常充当主语的情况分别体现了两种句式的立场确立性和性别倾向性。据此,疫情语境下两种句式出现频繁也就有了语用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114.
[2] 倪菊华.现代汉语“要”的情态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梅那(1985-),女,江西南昌人,在读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聂加龙(1988-),男,江西南昌人,讲师,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