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夫妇为他们证婚
1947年,周令钊在上海育才学校任美术教员。1948年,他应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徐悲鸿的邀请北上,在该校教授速写、水彩和广告设计等课程。
比周令钊小九岁的陈若菊,当时是北平艺专美术系的一名学生。周令钊正好担任陈若菊所在班级的老师。讲台上的他风度翩翩,平易近人,一些别样的情愫在陈若菊心中悄悄萌芽。她并不知道,身为课代表的她因为品学兼优,老师的目光也常停留在她的身上。
随着北平和平解放,大量庆祝工作需要北平艺专师生参与。陈若菊做事认真细致,渐渐成为了周令钊最好的帮手。通过多次合作,两人发现他们不仅志同道合,还能取长补短。不久,周令钊给陈若菊写了一封信,提出希望双方能成个家,共同进步。陈若菊欣喜地答应了。
1949年7月1日,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在自家的四合院里为周令钊和陈若菊举办了婚礼。
一起登上天安门绘制画像
1949年9月,开国大典筹备处把绘制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任务交给了北平艺专。周令钊多次在重要会场中绘制过毛主席画像,给人印象深刻。艺专党委书记找到时年30岁的周令钊:“学校决定,毛主席画像就由你来画。”
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务后,周令钊既兴奋又感到巨大的压力。此时,距离开国大典只有20天左右。
“令钊,我来当你的助手吧。”关键时刻,陈若菊给丈夫打气。周令钊不敢怠慢,立刻带着陈若菊来到天安门,爬上由三个直梯绑成的长梯,登上搭建在城楼东墙根的脚手架,开始了工作。
1949年9月30日夜,一幅高6米、宽4.6米的巨幅毛主席画像基本完成。“像,非常相像!”聂荣臻元帅亲临现场,他的话让周令钊吃了定心丸。
完美收工时天已大亮,此时距开国大典只剩几个小时。看到一直等候在旁边,观看自己作畫的师生们翘起大拇指表示祝贺,周令钊激动地说:“我和若菊完成了人生中一个伟大的工作!”
从保密到夫妻共同参与
1950年的一天,中国人民银行的两位领导敲开了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罗工柳的家门。他们告诉罗工柳,新中国将设计第二套人民币,请他参加。罗工柳立刻答应了,还向他们推荐了周令钊。
周令钊瞒着妻子住进了北京印钞厂。设计过程严格保密,哪怕一个小纸角都要交到保卫部门登记。为了使设计出的图案更加逼真,并突出中国特色,周令钊多次到故宫、颐和园去临摹古石雕、石刻和铜器上的花纹和图案,先后画满了10余个速写本。他还专门研究了云冈、敦煌石窟的图案,来丰富自己的设计思路。
周令钊和同事们跑遍了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像延安宝塔山、龙源口石桥,这些钞票上的风景基本上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1958年,第三套人民币开始设计,周令钊担任总体设计师。由于工作需要,组织慎重考察后,把陈若菊也调去参与设计工作。夫妻俩合作默契,共同设计的这套人民币被收录于奥地利出版的《国际钱币制造者》一书,其中的5元人民币被评为“世界钞票精品”。
1978年,第四套人民币设计临近完成时,设计小组突然接到通知,要求设计100元人民币。人物素材已用到“极致”,还能画什么?周令钊冥思苦想。一天,他和陈若菊看到电视节目中的国庆游行队伍,心生灵感:决定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画上人民币。他们这一建议最终获得批准。
荣誉背后有爱妻的一半
为了收集创作素材,周令钊和妻子每年要挤出大量时间深入基层采风。湘西、云南、广西……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画笔将当地的风土人情绘于纸上。
2013年,陈若菊因病去世。牵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妻子撒手人寰,周令钊悲痛之余决定继续描绘新时代的壮丽画卷。“用艺术报效祖国是我与她一生的追求,现在,我要替她拿起笔来。”
新中国70周年华诞前夕,百岁高龄的周令钊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他说:“这份荣誉背后有陈若菊的一半。”
(摘自《莫愁·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