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的再现性研究

2020-10-21 06:18李子璇
建筑与装饰 2020年2期
关键词:世纪形式结构

李子璇

摘 要 现代建筑虽然出现在20世纪初期,但其源头可追溯到18、19世纪。现代建筑普遍否认以及减少建筑的再现性,本文从再现的角度呈现一个更加统一和连贯的现代建筑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再现—真实”、“形式—功能”、“装饰—结构”之间关系的演变。

关键词 再现;真实;现代建筑

前言

20世纪下半叶的众多现代建筑史学著作视野开阔,对现代建筑的认识更加宽容和多元。如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从浪漫主义、复古主义、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等方面论述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变化和形成过程;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追根溯源,努力挖掘当代建筑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和建造诗学的发展历史等。2010年,尼尔·莱文(Neil Levine)收集整理了自己于1994-95年间在剑桥大学任艺术与建筑史教授时期的讲座,汇编出版了《现代建筑:再现与真实》(《Modern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on and Reality》)一书,首次研究了现代建筑复杂的再现问题,从再现的角度重塑了18-20世纪欧美的现代建筑史。

现代建筑在其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后期的演变中,与历史和自然背景下的结构,材料,功能和程序的表达问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现代建筑不断寻求更合理,更可靠和更相关的再现手段,为真实性概念赋予了新的含义。

1建筑的再现

建筑学领域所探讨的“再现”的真正源头存在于文学与艺术理论之中,这一概念探讨的是人类的知识、语言、艺术能否或以何种方式“准确呈现”世界的真实面貌(真理、本质)的问题,与西方最古老的艺术理论即希腊人的“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理论一脉相承,是西方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種艺术概念[4]。与传统的模仿论相比,再现论更符合美学思考的要求,因为它更多的是关心作为再现形式的艺术是如何来表征外在世界的,以及其内在的美学规律何在,这样一来,再现论将艺术品的判断转化为一个审美判断,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相似或相像关系的评价。

再现概念在建筑中的讨论远不如绘画和雕塑中那么常见,与绘画和雕塑不同,建筑无法再现自然界中的具体形象,只能抽象的再现自然,再现自然界的基本逻辑。建筑的“再现”即是建筑师使用传统形式以及可识别的元素(如柱式等)来为表达目的创建建筑物,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其一是建筑的隐喻维度,通过建筑的外观表达其重要性,同时也是在17、18世纪区分“建筑”(architecture)与“房子”(building)的主要特征;其二涉及建筑的形式与结构,而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可被识别的元素代表对应缺少的真实的事物,使观察者相信代表性元素的真实,如采用装饰性的结构覆盖真实的建筑结构以表达其承载着的社会和制度,将建筑从普通的地位提升到具有特殊意义和权威的形象。

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通过比例和装饰再现自然或人体。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以模仿古希腊的艺术形象为主,在相似的基础上进行美化,这一时期,再现作为建筑的一个基本问题被广泛讨论,“自然”和“历史”被纳入再现客体的基本主题。20世纪早期西方纯粹抽象、非再现性艺术的兴起,对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拒绝模仿,强调主观表现,再现在这一时间被赋予贬义内涵。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的现代建筑史几乎都是基于抽象的目的论,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抽象与再现之间的明确区分已经破坏,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后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以及视频、电影等媒介的参与,完全脱离古典模仿理论的再现概念才被广泛接受。

2现代建筑的萌芽

18世纪的英国风景园林的自由和随意性与早期意大利和法国建筑形式秩序之间的对比,被解释为拒绝现有的古典再现形式。其中,霍华德城堡的组合景观处理和建筑对18世纪早期建筑理念的变化产生影响,城堡内的建筑群以不同的几何形式、历史参照和类型对应功能需求,超越了古典建筑由柱式划分的等级秩序的限制。城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将绘画作为建筑形式的操作工具,使建筑融合了绘画与诗歌的再现性,且通过自身的物质性与真实性有了一种现实优势,建筑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界和谐、秩序、对称的模仿,还可以再现自然,因此,建筑在再现性方面获得了与绘画等艺术平等的地位。通过绘画的模仿构建图像必然会牺牲一些建筑的真实,形式与真实之间的矛盾引发现代建筑的辨证观点,引出了如何找到建筑再现独立于绘画或雕塑,基于空间体验为基础的形式这一问题。

劳吉尔(Marc-Antoine Laugier)于1753年发表《建筑论》(Essai sur lArchitecture),谴责了17、18世纪巴黎的古典教堂的沉重与巨大以及表皮的装饰性,失去了艺术的原始纯粹性,认为是对当代建筑的一种讽刺。劳吉尔模拟了人类第一次的建造进程,提出了原始棚屋理论,并将原始棚屋作为建筑的起源。建筑的“本质”不仅是对建筑结构来说是必需的部分,还有构成建筑秩序的部分,如原始棚屋所包含的柱子、檐部、山花等,由此引出了结构问题。劳吉尔主张将原始棚屋作为建筑外部形式的原型,与哥特式建筑内部空间结合在一起,产生希腊——哥特式的理想建筑形式。

劳吉尔的再现理论,经由德昆西(Quatremeve de Quincy)等人的传播建立了一种严格的新古典主义形式,成为19世纪早期通用的建筑语言,提供了国际风格的基本原理。虽然大多数建筑师都将古典建筑奉为圭臬,但是早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障碍之前,一些理念超前的建筑师开始尝试突破传统建筑的束缚,探索新的建筑风格,布雷(Etienne-Louis Boullee)强调劳吉尔原始棚屋理论中的自然主义,对建筑形式进行几何抽象,索恩(John Soane)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从建构的角度出发,解释劳吉尔的棚屋理论,从而强调古典主义本身的结构逻辑,向新建筑迈出了最初的步伐。

3“再现”的腐蚀

19世纪20年代后期,在新古典主义消亡之后,建筑师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使基于历史风格形式的再现系统适应现代的结构和功能。勒杜(Viollet-le-Duc)提出建筑要从技术出发,使用现代技术,建筑需要一种19世纪的风格,而不是照搬古典形式,形式、功能、材料和结构应该相互制约影响,首次理论化了形式和功能相互依存的现代概念。

1871年大火后,芝加哥城市重建,高层钢框架建筑大量建造,这种适应时代需求的建筑类型是建筑师遇到的全新课题。大多数建筑师希望可以让新的摩天大楼适应古典的再现性系统,以沙利文(Louis Sullivan)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在新的材料与结构形式中获得新的形式,摆脱了历史主义的束缚,探索出适合当时条件的高层建筑设计手法,但是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还没有摆脱装饰,即使是提出应该装饰的沙利文在实际作品中也使用装饰来美化建筑,他强调建筑物的垂直线条不是再现性的消除,而是当代再现性的发生。虽然芝加哥学派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待提高。

4在抽象中重现的再现性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吸收和发展了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认识到摩天大楼的“折衷主义”的缺点。20世纪初,莱特对传统住宅进项大胆革新,创造全新的草原式住宅,表达时代和地点,空间取代结构和建筑秩序成为建筑表达的重点,这种空间概念腐蚀了传统的再现理念,消除了除几何与抽象以外的历史参照。1911年,赖特搬到威斯康辛州中南部,建造自己的居所和工作室“塔里艾森”,这座建筑标志着他对建筑再现的思考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里,建筑作为自然景观中的一个序列,与自然相互依存,模糊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界限,将建筑转向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空间,呈现出一种没有历史的再现性。塔里艾森再现了静态的自然,到了20世纪20年代,赖特开始对模仿自然随时间迁移而变化的动态效应感兴趣,流水别墅将自然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不断变化的现象。自劳吉尔以来,表达时间往往依赖于历史,通过对历史形式的重用唤起人们的时间感知,而流水别墅仅仅通过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再现了时间维度。

20世纪20年代,现代建筑的演变分为新传统和新先锋两部分,以赖特为代表的新传统的主要特征是对历史的新态度,接受再现性的基本概念;新先锋将工程学作为建筑形式几何抽象性的来源和解释,在所有的新先锋建筑师中,密斯(Mies Van der Rohe)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抽象。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没有对自然或历史模型任何明确的参考,结构被解读为平面和抽象线条组成的三维空间网络,明确的非对称平面布局以及解放的墙体体现出对古典再现理论的否定。而后,密斯将关注的重點从现代主义普遍关注的空间转向基本框架体系的交接关系,表明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不必再以牺牲建筑的梁柱关系为代价,密斯使用标准工字钢将柱子作为空间边缘的抽象标记,而不是支撑的意向表达。密斯的工字钢并不再现它们之外的东西,技术将现代与历史上所有的时期区分开来,这个时代的内在结构出现了真正的建筑,工业机器为建筑提供了理想的形式。

与密斯不同,康(Louis Kahn)重新思考功能主义本身如何根据传统的再现性要求进行重新评估,康基于历史模型和类型学建立了一个先验的再现理论,面对一个项目,应该首先质问自己“空间想要成为什么”,然后“秩序”不期而至,最后才是外向的“设计”——即切实地把基地、结构、材料、预算和项目的特殊要求考虑进来。但是客户的需求往往会侵蚀方案首次提出的理想的再现表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康在方案设计初期将“妥协”纳入,在建筑物周围包裹废墟,并将废墟转化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康对未完成概念的依赖使他能够接触历史框架,这使他能够重新构想再现的概念,同时不违反“装饰即罪恶”的现代建筑教义,将历史呈现为一种已经被抽象后的形象,建筑剥离了传统意义上“完成”的概念,减少为一种裸露的状态,用典型的现代性术语解决再现性问题。康 “未完成”的抽象通过结构理性,以现实为基础的历史主义回归到现代建筑并与最早的“再现”产生联系,同时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

5后记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当代文化?如何认识当代建筑学纷繁复杂的风格并存现象?如何处理建筑“再现”与“真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西方建筑学传统中的再现性思考与实践展开历史维度的研究,结合历史演进过程中再现的产生和发展来分析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在充分辨析了再现与真实的意义与关系之后,能够唤起建筑新的理解方式,帮助我们养成能够脱离浮华形象审慎阅读的能力。

参考资料

[1] Neil Levine.Modern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on & Reality[M].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0:217.

[2] Leslie Topp.Architecture, Language, and Representation [J].Oxford Art Journal,2009,32(6):321-324.

[3] Frampton K.Modern 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on and Reality[J].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2012,71(4):552-555.

[4]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6:202.

[5]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7.

[6] 宋昆,荆子洋.建筑中的再现[J].建筑学报,1999,(8):36-39.

猜你喜欢
世纪形式结构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My School Life
世纪中国梦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