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峰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利资源得到较好应用的同时人们也在探究水利综合信息化及网络建设的新途径,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于水利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数据库、测量技术、遥感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水利综合信息化网络与平台,从而实现节约水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目的。本文将从水利信息化的特点、水利综合信息化网络构建的主要问题、策略以及平台应用模式四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利;综合信息化;网络;建设;策略
引言
水利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水灾的发生概率,为水利工程管理者实时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从而对水灾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防范和处理。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促进了行业的升级和更新,因此,水利工程也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水利信息网络与平台,实现水利信息的共享,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促进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
1水利综合信息化的特点
1.1 水利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内容包括水文观测、水文整编、水利工程与空间、资源以及能源等信息类型。总的来说,水利信息的相关数据具有分布式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数据更新与维护的时候应该注意划分具体的部门和等级,提高数据精确性。其次水利信息还具有空间性的特点,技术人员还需要加强水利工程的空间信息采集,改善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信息的质量。最后,水利信息还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且进行持续的积累更新。面对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复杂系统,水利信息化能够加强对水利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从而实现水利资源保护的目的[1]。
1.2 水利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水利工程中涉及的技术种类多样,水利问题具有多变性,因此在解决水利问题时如果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增强技术实施的协同性,就能够更好地解决水利问题,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利信息化技术具有以下应用特点与优势:第一,能够通过智能分析帮助进行科学决策,具有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第二,能够针对明确的目标分析其因果关系,从而提升问题的处理能力;第三,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知识体系与数据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
2水利综合信息化运用的主要问题
2.1 系统通用性较差
水利综合信息系统的通用性较差,从发展过程分析的角度来看,信息网络系统在建立的时候由于投资及管理渠道的不同、设计开发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同以及采用的系统开发设计方法的不同都有可能导致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具体来看有可能在不同的水利管理部门出现不同体系结构的应用系统,进而影响其通用性和整体性。
2.2 系统功能较单一
很多部门在进行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开发时,出发点只是小范围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满足小范围的应用需求,导致系统的写作能力较差,适用性不好,功能也比较单一,这也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历史问题。当实际需求发生变化时,原有系统往往无法满足需求,此时就需要技术人员对系统进行重新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 应用模式单一
现有的水利信息系统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信息查询,后续开发了新的组织功能和形式,但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复杂的应用需求了。在大型的水利研究决策过程中,内容往往涉及大量数据、知识、方法以及模型的分析,同时还需要多名专家参与決策,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多种形式的应用系统才能够实现后续的流程[2]。
3水利综合信息化网络建设的策略
3.1 信息平台应用组件化
为了进一步解决水利信息的收集问题,常常需要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水资源调度、水质测量等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处理信息数据,再形成单元组件以便处理。组件是最小的系统处理单位,也是应用系统实现核心功能的基本结构,能够满足技术人员以及系统自定义部署的要求,再组合形成个性化的新系统,满足实际需求。下面介绍构成水利信息平台应用功能的两种主要元件:第一种元件是位于系统平台表现层的元件,主要功能是展示平台的应用信息,其中包括通用的信息表格、报表等,并同时与系统进行集成;第二种元件是位于业务层的组件,主要功能是构建平台系统,对业务工作需求进行拓展。无论使用哪种方式构造组建,其难点都在于封装组建函数的构造过程,以及如何将其属性以及方法暴露出来。
3.2 信息共享与应用整合
对水利信息进行共享与应用整合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设计物理分散的方法,遵循按需获取的原则设计处理信息网络,这样的方式能够优化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合理调度,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尽管水利工程中涉及的信息种类比较复杂,但不同的部门采集的数据依旧需要参与共享,防止出现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从而确保数据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最后打通数据流通的通道,将数据由原始平台系统共享到网络平台中去,提高工程的效率以及系统的开发程度[3]。
3.3 信息网络高性能计算
一般性能的计算机无法满足水利信息网络处理的要求,在进行模型运算的时候速率将会降低,难以实现对资源的实时调度。随着水利工程信息数据量的增加,高性能计算技术才能够保持数据处理的高效率。目前的高性能计算由双路计算节点以及多种交换网络模块构成,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密度。除此之外,内部还使用了高性能集群软件实现集群资料的管理,并将分立的服务器整合成一套HPC集群系统,真正对集群资料进行统一的管理、部署、监控和调度,这样的技术能够提高平台资源管理的效率,促进水利信息网络的构建。
4水利信息网络平台应用模式
4.1 以平台为核心
在应用水利信息网络平台时,处理得到的决策将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一个包含了思想过程的明确主题,接下来的操作则是通过平台的编制概念图形成的。概念通过编制概念图就能够实现知识的转化和表达,最后借助知识图工具进行概念的细化。对于水利信息网络系统来说,首先是信息系统组网关系图的形成,接着将通过知识图优化已有的结构,促进系统方法概念以及模型转换方面的转变。当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中的数控关系模型对信息进行定量分析时,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表层组件与知识层的关系,这就需要借助应用模式进行相关架构。当水利信息系统进行应用时,平台还应为其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并在运行环境中应用编辑好的知识图[4]。
以山东省的水利工程信息网络平台为例,技术人员在水利信息化系统中集成了河道信息、执法监督、解决策略等模块,体现出了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突出优势。此水利信息网络平台还配备有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端软件的登录就能够查看辖区内河流的相关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甚至还能够通過系统的智能处理预防灾患的发生。除此之外,山东省水利工程信息平台还能提供招标建设以及方案展示的功能,提高了工程招标的透明性与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4.2 辅助协同决策
通过辅助协同决策功能的开发能够突破技术交流的空间局限性,实现技术人员之间更加方便的沟通交流和学习补充。利用信息化的运行环境,系统中的不同部分能够通过共享实现信息的协作,从而实现整个模块的应用实践价值。一般情况下,水利信息网络平台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对信息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需要多种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而分析的结果通常受到工作方式与参数选择的影响,数据本身并不能体现事物的本质,因此,技术人员需要使用不同的运行方式深度挖掘数据的规律性,形成主体的意识。个性化的应用限制能够提升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以及决策的可靠性[5]。
以移动式防汛指挥水利信息化集成服务平台为例,通过卫星通信技术、网络路由技术、功能优化定制技术、安全认证技术的使用,实现辅助协同以及决策的功能,同时还能够根据防汛抗旱的实际需求配置单兵图传设备,将现场的实际信息进行采集和上传,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传输的功能,有利于提高现场指挥的效率以及处理能力。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对于水利工程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创建信息共享综合平台,同时开发系统的智能化功能,辅助技术人员对水利工程的状况进行监测和处理,从而提升水利工程的安全性,保障水利工程的经济性,促进水利工程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阳.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的相关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8,(10):65-66.
[2] 林思群,王梦旭.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5):39-40.
[3] 王冬雪.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8,20,(9):112.
[4] 解建仓,罗军刚.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J].水利信息化,2010,(5):18-23.
[5] 张世平.水利综合信息化及网络的建设策略[C].办公自动化学会.OA98办公自动化国际学术研讨暨展览会论文集.办公自动化学会:北京办公自动化杂志社,1998: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