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
民以食为天。菜市场是市井文化的集散地,是链接生活和交融文化的场所。活色生香的菜市场,承载着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寄托,治愈着人们的心灵。吆喝声、剁肉声、熙攘声……看似喧闹,却处处氤氲着热腾腾的烟火气,蕴含着一座城市的岁月积淀和脉脉人情。
传统印象中的菜市场,常被贴上“脏乱差”标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生活互联网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菜市场已经不适合当前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边是传统菜市场中的“邻里记忆”,另一边是新兴菜市场的舒适、便捷与安全的选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菜市场?传统菜市场应如何提升能级?作为我们邻国的日本,在菜市场管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在“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人民论坛特邀请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解读菜市场的温情记忆与文化传承,以飨读者。
城市的美好生活并非只有高楼大厦,熙来攘往的菜市场、市井深处的烟火气,同样是城市美好生活的象征。菜市场不仅仅作为蔬菜销售的终端、消费者选择购买蔬菜的场所,同时也是体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我们需要怎样的菜市场”成为了一个反映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越来越向市域聚集,对市域菜市场的多样性、安全性和风险防控提出更高需求。民生无小事,我们需要的菜市场要既能充分发挥蔬菜流通的功能,又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应是衡量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示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菜市场经历了国营商业公司与供销社、农贸市场、超市模式、电商模式等阶段,菜市场的变化是了解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短缺社会向丰裕社会、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窗口。
国营商业公司与供销社。在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控制消费、提高儲蓄,在流通领域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支撑了物质资本的快速增长。此时,国营商业公司和供销社作为菜市场主体,主要承担商品的分销职能,以满足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基本需求,但由于价格管制造成名义价格与实际价格分离,从而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脱节。
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农副产品供给的增加,这为农产品流通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奠定了基础。到1985年,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被取消,农贸市场逐渐取代国营商业公司和合作社,成为农副产品流通的主体。农贸市场运用价格机制调节供需,赋予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农贸市场是城市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上,农贸市场的蔬菜具有新鲜度高、种类齐全、价格便宜等特征。然而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贸市场只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并没有长远规划。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贸市场已无法满足当前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落后,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农贸市场的主体多是个体小农户,由于销售主体的分散性,如有自产自销的农民以及流动商贩,也有稳定摊位的个体商贩,各个销售者自行进货,进货渠道广且杂,出售的产品无法追溯来源,很难进行标准化检测,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追究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贸市场管理难度大,存在购物环境差、卫生安全无保障、商品一般无法追溯等弊端。
生鲜超市。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逐渐从物资短缺进入丰裕社会,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和流动性约束得到不断放松,社会阶层间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导致对菜市场的环境和品质的需求出现分化。为了满足较高社会阶层对生鲜产品购买环境、品种以及质量安全的需求,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超市零售业态被引入中国。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农改超”的热潮带动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向标准化方向转变。与农贸市场相比,生鲜超市模式有助于带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且生鲜超市的卫生安全性较高、服务水平较好、购物环境舒适、结算方式灵活便捷,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等。然而超市也存在劣势,如生鲜超市对于冷链和物流供应链的要求高,冷链断链直接影响商品的品质;生鲜超市的价格一般会高于农贸市场,蔬菜的新鲜度也逊色于农贸市场。
生鲜电商。随着我国互联网覆盖率的提升以及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普及,电商参与农产品流通受到广泛重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了农产品线上营销与线下流通的融合发展。生鲜电商包括网上生鲜店,如京东生鲜、天猫生鲜等,也包括依附于超市的线上购买,如物美和苏宁,以及依附于生产基地的同城配送等,除此以外还有基于手机移动终端的社区微信蔬菜购物群等。生鲜电商的优势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新鲜蔬菜。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有的网上图片与实物存在差距,不能满足消费者实物体验的要求,给生鲜商品退换货带来不便;生鲜电商对冷链和物流供应链的要求较高,二者出现任何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商品的品质;另外,网上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区域间、市域间、城乡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以及社会阶层间存在的收入差距现象,导致消费者在对菜市场类型的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城乡农贸市场、实体超市和电商模式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市域、不同消费者之间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需要基础设施完备的数字化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具备促进集散、调节供给、缓冲库存和指导生产等功能。近年来,农贸市场面临着超市和电商等新型商业业态的冲击,但仍然发挥着市场主渠道的作用。现阶段,我们需要一个使人民群众满意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其中既要保障基础设施好、环境卫生达标,也要保障农副产品源头管理,建立检验检疫、物流、冷链以及垃圾处理等一系列健全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第一,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各级市场的科学布局着手,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新建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结合交通条件及周边市场等因素,注重大中小结合,区分各级市场核心功能,合理规划和布局农贸市场;二是以老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为抓手,老旧农贸市场普遍存在设施简陋、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卫生防疫能力差等问题,对其改造不是简单地对市场环境的整治,而是从硬件到软件的整体功能性改造。
第二,农贸市场数据化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贸市场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提升农贸市场数据采集能力和服务能级,通过移动终端、智能计量仪器等线下手段和互联网数据汇集等线上手段,将市场中散布于市场管理方、销售方和采购方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扩展外部信息源,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开展物流全程数据采集,进而拓展商品通关、检疫、交易、支付结算和物流金融等信息汇集服务,最终实现市场各类资源的数字化。
需要将保鲜作为核心的数字化实体生鲜超市。生鲜商品具有刚需、易腐烂变质的特征,与人们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生鲜食品从原产地经过运输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较长,保鲜就成为关注的重点。生鲜标准化对冷链物流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在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保持低温,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出现冷链断链都会对生鲜的质量、卫生、营养、口感带来影响,严重的话会给消费者健康安全带来隐患。虽然从产地到超市,生鲜能够挺过层层关卡,但在超市分装和展示时,往往由于鲜度管理不足,使得生鲜质量下降。
因而生鲜超市的数字化建设非常重要,一是运输过程的数字化,通过运用物流信息系统对温度进行完整的监控管理,使消费者能够对全程货物的温控情况可查,定时檢查货物所在位置和温度信息,避免由于温度变化所造成的损失;二是仓储过程的数字化,使消费者能够看到生鲜商品从装卸到出入库以及贮存的一站式温控是否无缝对接;三是分拣过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通过配备数字化摄像头和智能分拣流水线,使消费者能够精准了解产品的温控状态和卫生状态;四是上架展示过程的数字化,使消费者了解产品上架时间和陈列周期,了解超市是否根据客流、天气等变量,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产品总能处在最佳的卫生状态下;五是对消费者的特征进行数字化分析,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实现精准营销,提升消费体验。
需要“网络直播+数字化”的生鲜电商。由于生鲜电商的最大卖点是“鲜”,因此生鲜电商在运输过程、仓储过程、分拣过程的数字化建设与生鲜超市都基本相同,必须将保鲜作为生命线。但生鲜电商与生鲜超市不同点在于展示过程,生鲜电商的商品一般通过图片进行展示,因而当生鲜商品到达消费者手里,消费者往往因为其与图片的不一致而质疑商品的质量和商家的诚信。
电商直播模式能够用直播保证产品的质量,也给生鲜电商平台确立了品质保障的评价标准。事实上,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源头环节是很感兴趣的,如天天果园CEO亲自上阵直播樱桃采摘过程,让消费者既看到了樱桃种植的环境和质量,也通过直播展示了产品增值与提升信任的过程。电商直播通过可视化和可追溯化的科技手段,从源头上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打造了绿色安全的食品品牌,让生产、销售流程更透明,让消费者更放心。可以预见,直播将成为未来检验生鲜电商质量的直观途径,随着5G的普及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在电商的生鲜产品直播中获得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生鲜电商的最大优点除了网络直播外,无接触配送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新冠肺炎疫情要求消费者保持“社交距离”大大激发了生鲜农产品无接触化的创新发展,以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移动/智能菜篮子、网上展会、直播卖货等为主要形式的无接触经济逆势增长。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数字农产品电商同比增长超过50%,随着消费者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养成,这种数字化和网络直播式的菜市场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有温度的数字化社区新零售。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是社会治理的基础阵地。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居民、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通过协商与合作共同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着居民的幸福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社区零售在创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生鲜产品具有高频、刚需的特征,社区零售店能够解决消费者生鲜需求的“最后100米”问题。目前,社区零售店存在供应链不完善、卫生防疫能力不足、缺乏数字化建设等问题。社区零售店应既能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鲜需求,也能为社区老弱病残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因而是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平台。社区零售店未来需要升级为数字化的社区新零售模式,以实现社区零售店生鲜配送的标准化和可追溯化。
第一,依托大型超市的数据化建设对接社区实体便利店。物美、华联、永辉、新华都等连锁商超已布局社区新零售,日式便利店如全家、罗森等也在不断进行社区布局。当依赖物流系统的电商因为物流不畅而受到阻碍时,大型实体超市就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下沉社区,对于满足社区居民的消费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依托大型电商的数据化建设对接社区线上便利店。疫情期间,许多电商创新“互联网+菜篮子”的新模式,如京东7FRESH主打“社区七鲜生活”,美团布局的线上社区超市“美团卖菜”,盒马生鲜从单纯的线下运营转型社区团购,电商的数字化资源为社区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另外,电商的无人零售业态作为一种新的社区零售模式,通过在社区设立取菜柜,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打通“菜篮子配送最后100米”,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吃到新鲜的果蔬,为疫情期间维护社会安定、保障民生需求提供了重要保证。
总之,菜市场是市井文化的集散地,是连接生活和交融文化的场所,新时代进一步融进了科技的力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相信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菜市场的变革,线下市场整体环境将变得舒适整洁,食品来源、质检信息将更透明;线上智慧化平台将使人们看着放心、吃得安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的菜市场既能方便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也能给予群众慢生活的短暂小憩。
【注:本文系清华大学文科振兴课题“农户生计资本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9THZW)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