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亚飞
优化营商环境是城市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县级城市要在同类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不能简单比拼优惠政策和要素成本,必须依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塑造最强劲的吸引力和最持久的竞争力。近年来,常熟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营商环境优化之路,获评“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县”。
关注全生命周期,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围绕企业能不能“快速落地”,不断提高审批效率。一是全程提速“省时间”。推行“全链”审批、模拟审批、容缺审批,集中审批服务力量,着力压缩审查时间。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从投资备案到获取施工许可由40个工作日压缩至17个工作日。2020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累计近22万户。二是整合归并“简流程”。探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将跨部门、跨层级办理的“一揽子事”,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着力减少审批环节。目前,首批66个“一件事”事项全部落地实施,提交材料平均减少34.9%,办理时间平均压缩69%,跑腿次数平均减少3次。三是信息赋能“减材料”。建立电子证照库,与审批系统无缝对接,以电子证照替代纸质材料。作为省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唯一的县级试点,持续推进“减证便民”行动,取消“计划生育”“未婚”等证明353项。
围绕企业能不能“稳健成长”,不断加强要素保障。一是把交易成本降下来。借鉴淘宝模式,创新搭建审批中介“网上超市”,提供信息发布、网上竞价、结果评价等服务,已吸引近300家中介机构入驻,可提供项目建设全流程服务,有效解决中介“收费高、耗时长”等问题。目前,签约成交项目1141个,成交金额2686万元,有企业通过中介超市购买环评服务,时间提速40%、成本减少53%。二是将土地资源盘出来。坚持向存量要增量,统筹实施全域更新,每年盘活建设用地超1万亩,保障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创新开展老旧工业区更新,鼓励镇村小工业园区归并整合,首批规划改造建设28个特色产业园区。探索推进工业企业“零地增长”,鼓励企业在院墙内实施改扩建,2018年以来盘活用地653亩。试点实施既有建筑更新,推进老旧建筑的业态更新、产业转型、安全提档,已有100个项目纳入试点范围,涉及改造面积90万平方米。三是让资金活水动起来。严格落实金融惠企系列政策,建立金融服务顾问和银企对接机制,让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更广、成本更低,推动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实体经济。2020年上半年,累计为资金困难中小微企业办理续贷11亿元、转贷超306亿元。
围绕企业能不能“专注发展”,不断优化市场秩序。一是做市场行为的监督者。健全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坚决杜绝执法扰企、执法不公等问题。加大涉企包容柔性监管力度,出台省内首份《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免责清单》,今年已办理不予行政处罚案件121件,涉及金额419万余元。二是做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把法治诚信作为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来打造,实施“司法+营商”防护网工程,深化“法企同行”系列活动,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切实维护活跃有序的市场秩序。三是做市场信用的推动者。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立信用信息平台,与全国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设立红黑榜,出台失信责任主体联合惩戒办法,严格监管失信企业和从业人员,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真正以信用力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关注全方位需求,为人才集聚厚植沃土
围绕人才是不是“引得来”,不断拓宽揽才渠道。一是用好产业资源。聚焦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千亿元级支柱产业转型,以及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氢燃料电池等新兴产业培育,常态化组织国际精英周等系列引才活动,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人才引进。截至2019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3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近3万人。二是用好人脉资源。与常熟籍院士、企业家等各界杰出乡贤保持良好的联系交流,建立常熟精英创业联盟,设立北京、深圳、日韩、欧洲等国内外8个联盟分区,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引才、引智、引资。充分发挥常熟世界联合学院(UWC)、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友及学生家长影响力,推动常熟实体经济和金融科技等融合发展。三是用好载体资源。依托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开发区,国家大学科技园、27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截至2019年末,引进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10人,入选国家领军人才31人、省“双创人才”89人。
围绕人才是不是“留得住”,不断优化留才服务。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建立“1+N”人才政策体系,出台16条人才新政,聚焦“双创”领军人才、产业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等重点,强化人才政策支撑,对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扶持,对“双创”领军人才给予最高600万元的项目资助。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加快两个“一小时”、四个“半小时”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品牌酒店、国际学校等高端载体布局,持续优化美丽宜居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城市能级。每年拿出2000套租赁住房供人才居住、1000个公办学位向人才子女开放,打通人才赴上海、南京就医绿色通道,最大程度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扎根常熟。三是优化社交环境。充分發挥留学人才及博士联谊会等组织作用,搭建创新创业资源交流、互动和对接平台,定期组织参观考察、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扩大人才的“朋友圈”。
围绕人才是不是“长得好”,不断夯实成才基础。一是建好创业平台。搭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设专门服务窗口,打造高效便捷专业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为人才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设立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和创新创业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着力解决人才融资难题。二是建好创新平台。推广南京大学常熟研究院股改经验,提高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市场化运营水平,推进智能车研发与测试平台、省产业研究院金属所等载体功能提升,加快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协同创新等平台建设,为人才创新提供关键和共性技术解决方案。三是建好推广平台。制定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实施计划,及时更新产品目录,定期举办推介会等宣传推广活动,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关注全身心服务,为破解难题优化作风
围绕服务有没有“落到底”,设立营商环境“曝光台”。建立政府部门转变作风“曝光台”、营商环境“通报制”,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不落实、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即知即查、严肃问责,切实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建立部门“一把手”营商环境体验制度,让领导干部亲自走流程、办业务、找不足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以重点问题的攻坚突破带动整体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
围绕服务有没有“对准焦”,架起政企沟通“连心桥”。建立企业家圆桌会议、微信群联系、信息直报三项制度,企业遇到难题,可直接报送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确保企业呼声第一时间听到、企业需求第一时间满足、企业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目前,累计举办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沙龙)10期,建有企业家微信联系群4个,入群企业家近200人,收集诉求建议95条,形成民营企业信息直报17期、办结10期,企业家均表示满意。
围绕服务有没有“一刀切”,打通基层服务“中梗阻”。创新建立“否决事项”领导负责制,凡是企业审批中“通不过、批不了”的问题,全部由单位主要领导签字确认,具体经办人员一律不得擅自否决,坚决杜绝机械化、简单化操作。目前首批进入“否决事项”工作流程的有17件,最终15件未被否决。
(作者系中共常熟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