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华
在国家总体区域战略布局中,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关键作用,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紧扣“一体化”与“高质量”提速深化,必将深深影响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版图,形成世界级的高质量发展区域集群。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万里长江入海口的三座名城——上海、苏州与南通,眼下正率先发力,携手打造长三角一体化进阶版的“金三角”。这既是沪苏通本身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落实一系列国家战略放大区域叠加效应的需要,对于引领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口,三座名城拥天时地利人和之优
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城市群建设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全球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推进并基本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目前有三个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其中沪苏通三城正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绝佳位置,即万里长江入海口两岸。
按照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由于自然因素与运输便利,大江大河入海口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城市文明。万里长江奔腾入海,滋润哺育了富饶美丽的长三角区域,在这一片区域形成富集的城市群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宣布浦东开发之际,就有专家在“两会”提案中就从经济地理学角度详细分析了世界大江大河入海口与城市发展的可借鉴经验,认为长江入海口两岸具备建设世界级特大城市的最适宜性要素条件,建议放大浦东开发效应,辐射长江入海口两岸,共同打造万里长江奔腾入海的“龙头”。
以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发展,关键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对上海、苏州与南通三座城市而言,天时共同拥有,那就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人和也天然具备,即地缘相连、人缘相亲、情缘相融;而地利则差异明显。苏州由于地处苏南、与上海紧密相通而得地利之便,自然而然分享上海改革开放与浦东开发开放红利资源的外溢,比如“星期六工程师”、“三来一补”产业、乡镇企业等快速发展,创造了“苏南模式”,培育出“三大法宝”。南通则受制于长江天堑,“南通南不通”,地不利导致其分享发展红利渠道不畅,长江入江口北岸发展长期迟缓。
一体化,打造功能强大核心功能区
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承担着“C位”责任。《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坚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引领长三角共筑全国强劲活跃增长极。然而,现实情况与愿景期待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以日本东京湾区为例,那里聚集了日本全境1/3人口、2/3经济总量、3/4工业产值。上海人口是东京的2倍,面积是东京的3倍,但上海的GDP仅为东京的1/2。原因何在?内生性自我发展的单中心思路,造成资源、产业、人口过度向圆心集聚,制约了上海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后劲。
加快编制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联动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构建开放协调的“1+8”空间格局。新空间格局的构建,一是“聚”,即强化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主要体现在创新引领、服务汇聚、协同整合等方面;二是“散”,即中心城市功能向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城市群更加有效地疏解;三是“通”,即加快都市圈内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在“1+8”区域空间格局中,综合承载力最强者,当属地缘相连的苏州与一江之隔的南通。
苏州,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雄厚基础,较早迈上特大型城市建设快车道。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先行一步的沪苏融合发展,让苏州进一步确立了发展目标、城市能级、核心功能,以及在全球、全国、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价值。树雄心、立壮志,新起点、再出发,“最强地级市”欲攀高峰上台阶。按照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苏州正在强化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主动对接上海2035版城市总规划,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积极参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构建现代国际大都市格局。事实上,苏州正从“苏锡常板块”中脱颖而出,不仅是苏中—苏南的一个中心区,还是长三角重要铁路枢纽,成为联系沪、浙北、苏锡常—宁、苏中的跨省十字通道中心。按照《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到2030年,苏州将成为江苏两座特大城市之一。
南通,曾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但在沪苏通三城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初,南通和苏州的GDP只相差不到3亿元,但在随后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差距被拉大,南通长期徘徊在全省平均水平、严重滞后于苏南。2019年,两市GDP相差近1万亿元。如今,“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叠加,给予了南通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国家大战略中抓住机遇、明确定位、主动融入、放大优势,南通立志打造“一龙头三先锋”,在发展战略选择上确定“三个全方位”,就是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谋求更快更好更高质量发展。
沪苏通,实现1+1+1>3融合协同发展最大效益
沪苏通“金三角”,上海居首,苏州、南通各为南北两翼,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概念,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起到拉动辐射的作用。如果只有一边发达强大,另一边滞后弱化,那么就难以形成1+1+1>3的整体效能。对沪苏通而言,应当在继续共享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三座城市所具有的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综合性优势,率先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对于苏州而言,“再出发”是目标,关键在于做好三篇文章。一是“联”,即继续加强与上海和南通的联通、联手、联合,在“联”的过程中“腾笼换鸟”,促进实体经济、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二是“创”,即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三是“峰”,即针对江苏实体经济规模大、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苏州应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聚焦发力,着力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追求并实现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对于南通而言,“强起来”是目标,关键也是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接”,即承接上海非核心城市功能、苏州产业转移的疏解,但注意要在认真分析并根据自身需求的基础上精准对接;二是“引”,即吸引上海与苏州优质资源的外溢,而非一般性質的梯度转移;三是“融”,即深度对接上海、融入苏南发展,改变传统意义上江北城市的概念,主动跨过长江去,在园区发展、产业培育、营商环境等方面融入苏南板块同步协调发展,进而提升城市区域联动能级,南融、北联、西拓,使南通成为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
打造长三角沪苏通核心“金三角”,近期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聚焦发力。
加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力度。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后,极大增强了沪苏通三地联通能级。按照规划,南通“八龙过江”格局加快形成、跨江融合的“任督二脉”加快打通,这必将促进三地物理空间形态融合。应当围绕国家规划布局的主干道,进一步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域便捷通畅。
开放引领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沪苏通应当突破观念局限,破除“以邻为壑”的同质化竞争思维,采取科学政策举措,打破区域与行政壁垒,促进形成全要素开放型共享平台,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而非一城一地虹吸资源要素,实现各类要素优化配置、发挥最佳效益。
联手协同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产业链。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发展中低端、同质化、集群化程度低的弊端,作为制造业重镇的沪苏通,应当以创新为引领,协同打造现代产业链,实现产业基础转型升级高级化,按照现代化分工、高科技支撑、大生产需求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不断跃升,全面增强沪苏通“金三角”经济整体竞争力。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
责任编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