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夯实美丽江苏根基

2020-10-21 04:52吕永刚
群众 2020年17期
关键词:碳循环江苏转型

吕永刚

产业质态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变量。有什么样的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区域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绿水青山所具有的能动性价值,指明了通过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通道。建设美丽江苏,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导向,构建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相匹配的产业体系是其中关键一环。

引领生态文明的产业变革

生态文明引导价值重塑、产业重构。当前,人类社会加速从工业文明时代迈向生态文明时代,正在深刻改写甚至颠覆传统经济运行法则,包括资源概念、运行方式、组织模式、商业模式、发展内容等,以“高资源耗能、高环境损耗、高碳排放”为特征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对工业革命以来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通常认知的环境问题。江苏高标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产业变革的实践之中,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与产业重构。这既是江苏自身经济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江苏探索构建制胜未来新型产业体系的高度自觉展现。

绿色转型成为时代强音、全民共识。受思维定式、行为惯性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重化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形成较强路径依赖,在江苏产业界曾不乏“唯增长论”“环境代价必要论”等重经济产出、轻生态保护的观念,环境保护、生态效益没有成为开展经济活动的优先选项。这种观念上的自我设限,增强了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成为困扰江苏产业绿色转型的深层次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有力指引下,推进绿色发展、绿色转型日益成为时代强音、全民共识。在各地产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批产业绿色转型的典型代表,成为江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新型产业体系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绿色变革面临深层障碍、艰巨任务。推进绿色变革,构建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标识的新型产业体系至关重要。江苏产业结构加速转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占比快速提升。但由于重化工业占比高、生态环境容量小,如何处理偏重的产业结构与绿色转型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石化、冶金等产业各环节环境风险源多、长江沿岸重化企业布局集中的挑战,如何克服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中因制度性壁垒和制度性成本居高不下而导致的优质生态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需要直面问题、聚力攻坚。推进绿色变革,实现绿色转型,有待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把握绿色转型的实践逻辑

重要前提:进一步推动绿色转型的观念大突破。绿色发展是一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全方位重构。推进绿色发展、绿色转型,要破除对新理念知之不深、知行分离等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按照新发展理念,在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历史坐标中,在汲取国内外绿色发展经验教训的国际视野中,着眼破解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切实树立新生态观、新资源观、新能源观,为江苏推进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提供坚强的思想基础、民意基础。

关键支撑:打造推动绿色转型的“双强引擎”。在新时代,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动转型发展,最需要的不是补贴和扶持,而是同非绿色经济活动公平竞争的环境。将非绿色经济产生的外部化成本最大限度地内部化,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最直接手段。为此,要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针对大气污染、食品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生态修复等环境问题,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严格环境监管和环境执法,提高法律的可执行性;对各类产业补贴和支持政策进行重新评估,根据绿色标准进行调整;绿色产业的补贴政策要落实到“对其提供环境服务进行补偿”的属性上。通过打造政府与市场“双强引擎”,保障绿色转型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深化、行稳致远。

创新路径:探索新型产业体系的成长之道。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体系,必须在把握新型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产业绿色发展、绿色转型之路。比如,积极探索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发挥区域市场优势、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区域内重点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优势,来谋划智慧型、低碳型经济的发展;深入探索在保持较高重化工业占比、同时面临环境容量紧约束的条件下,如何通过传统产业升级、生产力布局从沿江向沿海转移等路径,来重塑江苏重化工业的新内涵、新格局。

构建美丽江苏的产业骨架

穩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积极推动传统农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鼓励发展绿色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重点推动石化、钢铁、建材、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强化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推进服务业绿色转型,重点推进建筑、交通运输等高耗能部门的绿色低碳发展。

重点推进生态型新兴产业成长。抢抓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等生态型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的机会窗口,系统布局面向未来的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长尾经济、生物经济等新兴产业,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成长,聚力培育一批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绿色低碳循环新型业态。大力发展融合型数字经济,全面提高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结合产业基础与未来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的基本业态,促进国民经济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强化绿色低碳循环技术应用。发挥江苏综合创新优势,着力增强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在形成绿色化的创新型经济体系的同时,持续增强创新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中的核心支撑作用。结合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发展需要,强化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绿色工厂。积极开展环境基础研究、关键治理技术研究,强化绿色技术的源头供给。着眼现实应用,积极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绿色技术,提升既有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水平。

增强优势产业绿色供应链建设。系统梳理分析江苏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聚焦重点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对绿色供应链的需求,发挥政府、企业采购与公众消费的积极作用,强化市场机制的杠杆效应,推动供应链企业减少污染和提高能级,以提高整个供应链体系环境治理效率,促进江苏主要产业链条的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

推动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布局。强化生态空间底线约束、低碳韧性的路径模式,筑牢城市生态基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优化人口、土地、空间等资源要素配置。加强生态空间的保育、修复和拓展,把生态理念与促进生态空间水清地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相结合,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针对江苏生态容量小的特殊省情,重点探索在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方式,推动全省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协调匹配,为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体系提供强有力空间支撑。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责任编辑:陈学科

猜你喜欢
碳循环江苏转型
食物网与碳循环
数读江苏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数独江苏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数读江苏
江苏
转型
沣芝转型记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