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亚琼 邢浩男 钟秋安 陈 蕴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1)开挖沟渠。环沟设备是指用于灌溉场地和稻田中用以养殖动物添加有效的灌溉水体和其余用于养殖动物的活动场地和空间的重要环境资源保护设备。开挖环沟的占地面积在不得小于或超越整个灌溉水稻田设备占地总面积的10%范围内。一般采用四周挖养殖沟,田中间四周挖“十”字或“井”字型的养殖沟[1],在距浇灌田埂四周2~3m的环沟处开挖。
(2)加高加固田埂。开挖稻田环沟的最后一层土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目标主要是有利于加固保持养殖稻田的水位,更好地保持稻田养殖的产量,避免稻田被大雨冲塌,便于设置防逃设施[2]。通常田埂加高到0.6~1m,埂面宽0.5m,确保了田埂的保水机能。
(3)修建注、排水口。在养殖稻田两头构成斜对角,修建注、排水口,以利进排水畅通。进排水管由阀门进行管制,阀门进排水口边沿设计要求紧密无任何漏洞,进排水口用优质不锈钢、塑料网布、竹篾等优质材料焊接建成的防逃逸进排水拦栅,避免在进排水时发生青蛙的逃逸[2]。
(4)设置防逃设施。稻蛙生态的种养模式是稻蛙共生一种互利的模式。因此在对稻田的蓄水池进行周期性的水源更换时,可能就会导致无法防止稻蛙逃跑的情况发生。在一个位于田埂上方间隔沟距田埂上方斜面1m的地方向外沿稻田周围挖约0.2m深的一条沟,将一切的塑料薄板全部用细管埋入这条间隔沟中,保证一切的塑料薄板细管露出的距离间隔田埂上方的斜面0.5m,避免稻蛙逃跑,保障了稻蛙的康健发展,有效地保护了稻蛙的发展生存情况。
(5)建防鸟装置。在有效地进行白鹭和稻田的生态养殖以及稻田基础设备的维护和建立时,在整个稻田里合理地布置安装一种保护和防鸟的装备。在环绕整个稻田四周的田硬上用2.5m高的水泥桩柱,埋入一层水土壤中0.5m左右,并在土中拉上一根粗铁丝,稻田上空拉细铁丝一条塑料线,间隔0.5m左右一条,这样既能有效地防鸟,也不至于伤害白鹭和稻田中的其它小鸟,有利于保护这些濒危野生动物。
进行水稻繁殖秧苗定期种植10~15d,全返青秧秧苗完苗成活后方可选择在天晴的时候立即对秧苗开始施肥、投放繁殖的蛙种。同时要选择适用性强、活性强的幼蛙[2]。水稻秧苗种植前一般都需要用2%~3%的食盐水等消毒剂或具有低刺激性的消毒剂对当年繁殖秧苗进行泡浴施肥消毒5~10min。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当年繁殖的蛙种秧苗投放的数量和密度。
驯化后的蛙群普遍投食可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按时定点进行投喂一次,以1h内一次吃完为宜。驯化与蛙群投食量可以依据驯化蛙体型的大小、水质污染环境、自然环境、天然饵料和其它有害昆虫的数量等实际情况进行适量地控制和调整[3]。蛙的田间疫病以防备为主,保证田间的水质清洁。
青蛙喂养到120~150d,体重在60~100g时,可适时上市。依据青蛙生长情况和市场供需情况,将生长速度快的一批进行上市销售。
稻蛙模式生态的种养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繁殖数量,提高了微生物的活度,促进难溶性磷向其它可溶性磷的转化,强化了稻田土壤对氨基磷的有效应对和处理能力[4]。稻蛙模式的生态种养模式相比于传统模式,对于土壤内的各种微生物作用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利于土壤有机化的发展,保护了微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了稻田的生态环境。
图1 稻蛙生态混合种养相互作用关系简图
利用稻蛙生态种养,实现种植水稻和养殖青蛙的有机结合,降低生产成本,产值是传统生态种养的15倍,实现“一地两用”“一地多收”,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同时收获有机稻米和绿色青蛙。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耕种养殖的成本,满足了社会对农村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给稻田经济带来了生机。
(1)对土壤养分的消耗以及供给平衡存在问题;一般的稻蛙无法进行生态种养,采用生物粪肥的方法来直接代替生物化肥,经过长期对土壤养分供需平衡关系的研究来进行分析,可能造成稻蛙土壤消耗养分不平衡或者土壤消耗养分供给过度。(2)传统的稻蛙种养模式的田间更新技术问题;田间的改造,挖沟建渠选种育苗,适时地栽投,精心地管治,生态保护和减施等一系列田间更新技术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促进田间更新。(3)目前缺少引进的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一站式全程化的服务体系,包括企业的产品、加工、销售等。
稻蛙生态种养具备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生态学两大基本特点,是一种具有稳粮、促蛙、提质、增产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混合种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对目前我国传统农田的土地综合利用率,也标志着我国农业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立体化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转变,有利于加快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现代农业的科学性、可复制性、生态高效、持续健康发展等诸多优点,保护了传统稻田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