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河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经过近8年的发展,种植规模已从最初的3766亩扩展到近3万亩,涉及南和县6个乡镇30个行政村共6696个农户。合作社地处我国小麦核心产区,主要种植优质冬小麦、玉米两大主粮,亩均产量小麦1100斤、玉米1300斤,粮食年总产量3.3万吨。2016年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2019年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张天佐:以合作社为平台,完整汇集了公司、职业农民、农户各自所掌握的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满足了公司建设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职业农民获得稳定体面收入、农户获得合理收入的需求。
具体做法:合作社现有成员445名,成员身份分为三类:一是企业法人成员1个,即金沙河面业集团;二是职业农民成员72名;三是股权农户,即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户372户。3类成员的出资形式各不相同:一是企业法人成员以货币出资671万元,负责提供粮食种植的经营性成本投入;二是职业农民成员以自身经营管理技术出资,人均负责管理约400亩土地生产经营;三是股权农户以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涉及2个试点村的372个农户约1800亩土地。合作社经营的3万亩土地除上述1800亩土地外,还有以固定地租直接流转的2万余亩土地,以及接手种植大户因经营不善而弃耕的土地9000多亩,合作社对后两部分土地农户支付“双500”固定租金(即500斤玉米和500斤小麦,按照当年市场价折算成货币)。
特色分析:金沙河合作社根据企业、职业农民、农户等主体所掌握的资金、技术、土地3种不同资源要素,构建起三方均能接受、都能受益的股权结构,使得这些资源要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合作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金沙河合作社股权设置具有两方面特点:
一是股权要素汇集完整。合作社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生产所需的资金、技术和土地是保障生产、不可或缺的三大资源要素。金沙河合作社正是利用各方所长,整合了三大要素,保障了合作社生产经营需要。现实中,一些合作社,整合资源不完整,有的有土地,缺资金,生产中往往由于资金断链,而陷入困境;有的有土地又有资金,却缺乏职业农民这样的生产经营能手,农业生产做不到精耕细作、节本增效,投入产出不合算,而难以持续。所以,汇集完整的资源要素,是保证合作社发展的前提。
二是股权要素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金沙河面业集团是一家经营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企业面临的需求,主要是在产业链上游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保障加工高品质产品的需要。职业农民年富力强,具有良好的能力,掌握着种植技术,这些职业农民面临的主要需求,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术能力获得一份稳定的、体面的收入。股权农户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但种植能力和种植意愿较低,其需求是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获得合理的收入。金沙河合作社作为一个合作平台,通过要素融合,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了三方的积极性,满足了三方的需要。企业获得了优质的小麦,职业农民获得了较高的经营收入,农户获得了土地租金和二次分配的收入。
张天佐:以职业农民经营土地的产出收益作为利益分配的基础,建立了“固定租金”和“股权分红”两种分配模式。两种模式中,通过“固定租金”或“保底收益”,确保了农户的土地收益;明确职业农民成员获得纯收益的50%,激发其“种好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划定一定分配比例,确保公司资金投入的合理回报。
具体做法:合作社开展小麦、玉米种植生产,最终效益主要体现在职业农民的种植水平上,因此,确定以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是调动职业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但由于土地资源在质量、位置、承包期限等方面各不相同,职业农民的技术经验、管理能力等也因人而异,难以对其货币化评估定价。为激励职业农民成员积极性,合作社以每个职业农民种植管理300—400亩土地为独立核算单元,“摊股入亩”按比例进行盈余分配。3类成员实行固定租金和股权分红两种分配方式(见图1)。
(1)固定租金模式。单个职业农民独立核算的地块,在每季种植前支付土地流转农户“双500”固定租金,扣除其他各项种植生产成本后的经营利润,由企业法人成员与职业农民成员进行“五五分成”。
图1 金沙河合作社分红模式
(2)股权分红模式。同样以单个职业农民的种植地块为核算单元,股权农户成员获得“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灾年时保证股权农户固定租金收益,丰年时所得盈余再进行二次分配,按照5 :3 :2的比例分配给职业农民成员、企业法人成员和股权农户成员。无论哪种分配方式,都保证农民负盈不负亏。
特色分析:合作社以职业农民经营土地的产出收益作为利益分配的基础,按照土地、资金、技术3类要素价值的贡献,确立分红方式,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关系。
一是以确保农户收益为前提,建立土地租金保障制度。对农民来说,土地无论是折股入社,还是流转入社,都希望负盈不负亏,获得“双500”固定地租,股权农户还希望获得二次分红。金沙河合作社的两种分配模式,都把土地租金摆在第一位,无论是赚是赔,土地租金都照付不误。特别是“股权分红模式”,农民不仅能获得土地固定租金,还可以参与二次分红,增加收入。
二是以确保职业农民利益为核心,激发其“种好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合作社的生产中,职业农民是管好土地、用好资金、保障品质、节本增效的关键,是最核心的因素。因此,金沙河合作社根据当地生产力水平,将连片的、合理规模的土地,交由一个职业农民成员管理,并作为独立核算基本单元,这不仅能够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还促使其精打细算,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另一方面,金沙河合作社的两种分配模式,职业农民成员都是通过利润分成的方式获得纯收益的50%。是否有收益、收益的多少与土地的产出直接挂钩,产出多、收益就多,产出少、收益就少,这种分配方式有效激发了职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以确保企业回报为基础,建立合理的资金分红方式。金沙河面业集团公司作为合作社的成员,为合作社土地流转、生产经营、职业农民培养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是土地、人才等各类要素的黏合剂,在激活各类要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应获得一定的回报。因此,合作社刨去地租和种植成本后的利润,在“固定租金模式”中,企业法人成员拿五成;在“股权分红模式”中,企业法人成员拿三成,另外两成相当于企业法人成员让利给股权农户成员。这也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晓山:采用职业农民代表制,由职业农民代表分散农户成员参与合作社内部决策管理,是实现合作社民主管理,有效提高合作社经营决策效率的路径。
具体做法:金沙河合作社农民成员众多,单个农民成员的权益比例很小,尤其是股权农户成员的户均流转面积4.74亩,不足合作社土地面积的万分之二,多数股权农户成员对合作社种植经营决策缺乏专业识别判断能力,因此,直接参与合作社民主管理和监督既费时又费力,参与意愿和动力不足。为此,金沙河合作社采用职业农民代表制,由职业农民成员代表股权农户成员参与合作社民主管理。职业农民成员参与合作社日常种植管理全过程,对种植成本、收益核算情况更为了解,他们与股权农户成员是同股同权的利益共同体,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股权农户表达权益,股权农户成员也愿意接受职业农民代为行使民主决策的结果。
特色分析:农民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在决议重大事项、作出重要决策时,每个成员都享有一票基本表决权。但在实现方式上,因为有的合作社成员数量多,农户成员特别是小农户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合作社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方面,就不能机械地执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为提高经营决策效率,可以因地制宜探索不同路径。比如,金沙河合作社采取职业农民代表制,不仅解决了每个成员都参与决策的高成本、低效率问题,还充分保障了每个成员的权益。借鉴金沙河合作社的经验,对于成员人数较多,覆盖区域较广的合作社,可以分区域、分环节等方式选举成员代表,成立成员代表大会。通过成员代表大会,提高合作社的经营决策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成员超过150人,才可以按照章程规定设立成员代表大会。成员代表大会,按照章程规定可以行使成员大会的部分或者全部职权。此外,合作社依法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的,成员代表人数一般为成员总人数的10%,最低人数为51人。
有关建议:
第一,职业农民代表制应该履行合法程序。金沙河合作社应该召开一次全体成员大会,在成员大会表决同意的前提下,实行职业农民代表制。第二,成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从组成看,成员代表的组成以职业农民为主体,企业法人应该成为成员代表,同时应补充少量股权农户的代表。从决策看,成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承担对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的职能。
赵铁桥: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农事宝”,让成员通过手机APP就能简便快捷地实时了解合作社生产经营状况,有效破解了财务管理难、核算难、公开难、监督难等问题,促进了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跃升。
具体做法:为加强社内监督,实现财务公开透明,合作社引进“农事宝”手机应用软件,实现全流程透明化监管。在“农事宝”的信息化管理下,合作社所有的物资采购、生产成本、销售收入等财务信息均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在线查询、实时共享,职业农民成员还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各项物料领取、农机使用等情况,查阅历史年份及当季种植的各项开支、收入明细及盈余分配,了解农田种植的作业标准,记录各项作业的工时、人力等细项指标,对作业质量进行评判打分(见表1)。
表1 “农事宝”软件应用各主体权限设置明细
特色分析: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和监督不仅对合作社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而且也是衡量合作社是否规范运行的关键要素。对于金沙河合作社这样一个拥有445名成员且成员异质性(企业成员、职业农民成员、股权农户成员兼具)特征鲜明的较大规模合作社而言,一个“农事宝”的开发引进,就有效破解了许多合作社普遍面临的令人头痛烦恼的财务管理难、财务核算难、财务公开难、财务监督难的大难题,也给我们带来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是确保法律规定的成员权利落到实处,提高社务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成员享有对本社实行民主管理,利用本社提供的服务和生产经营设施,分享本社盈余,查阅本社财务会计报告、会计账簿和财务审计报告等诸多权利。为确保成员的这些权利能够落到实处,法律还专门规定,合作社的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在成员大会召开的15日前,置备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这些规定和要求,在合作社发展初期,成员规模不大时还相对容易办到。但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成员规模不断扩大,有的已经超出本村本乡范围,甚至出现跨县跨市跨省的成员,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成员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监督的成本和难度,成员的相关权利保障也容易被打折扣。当今时代,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合作社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摆脱手工记账的传统财务管理方式,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财务会计信息,并向成员公开。金沙河合作社开发并使用“农事宝”,让所有合作社成员能够对合作社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督,合作社成员只需在手机上打开该程序,就能实现对合作社账目的实时查询,做到“人人手中有本明白账”,大幅降低了大型合作社成员财务监督成本,突破了合作社跨域管理的局限性,确保了成员权利的落地生根,提升了合作社社务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是确保合作社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效益的有力支撑。金沙河合作社善于运用“农事宝”科学分析合作社各项生产经营数据,通过年度数据对比、不同职业农民种植数据横向比较,把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贯穿于物资采购、成员领用物资、物料库存、农机作业与维护管理乃至每一地块的种植信息和收益状况查询等成员生产经营的全环节、全链条、全过程,这样就能够做到及时发现薄弱环节,不断优化改进生产管理,有效实现节本降本增效,整体提升合作社综合经营效益。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是确保合作社规范运行,不断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举措。规范是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生命线”,只有规范发展,才能确保行稳致远、不偏向、不走样,才能不断增强成员凝聚力、向心力,充分发挥出合作社独有的功能作用,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财务管理和监督做得好不好,是衡量一个合作社运行是否规范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成员账户是否建立健全,盈余分配是否科学合理,都直接关乎合作社规范运行的效果。金沙河合作社通过开发运用“农事宝”,使每个成员都能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自己个人账户中的出资情况、与合作社的农资交易额(领用)和产品交易量情况、收益分配情况等,充分保证了每个成员都能踏实放心地跟着合作社干,无疑又进一步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保障了农民共同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的民主权利,真正实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这对成员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而言,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推广价值的。
唐忠:通过应用先进种植技术、延伸产业链条,购买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建立风险保障金等多种方式,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全面增强了防范风险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具体做法:为加强风险防范,提高农户成员的风险抵抗能力,在财政统一缴纳农业保险、合作社自行购买火灾等商业性保险的基础上,合作社还建立了风险保障金。当因受不可抗力等特殊因素导致职业农民成员种植经营出现严重亏损时,合作社向职业农民发放生活补助。2016年邢台发生水灾后,合作社给予受灾地块的4位职业农民成员每人3万元补偿金。2018年,合作社从风险保障金中拿出315万元,用于补贴职业农民成员普遍出现的经营性亏损。
特色分析: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同时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如果不能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一旦遭遇大灾,多年的积累将付之东流,甚至被打垮。金沙河合作社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密切产销衔接、购买保险、建立风险保障金等多种方式,增强了应对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第一,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一方面,金沙河合作社主动推广应用先进种植技术,增强小麦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例如,2017年麦收季节遇上大风天气,合作社所在的南和区小麦倒伏情况比较严重,全区1/3小麦出现倒伏。金沙河合作社种植的小麦没有出现倒伏,主要是因为合作社聘请了技术专家,成立了技术团队,指导合作社小麦生产。专家介绍,要保证小麦不倒伏,需要在麦秆第1节、第2节生长期内进行严格的施肥浇水管理,保证麦秆的第2节尽可能长得粗壮,第1节的长度不高于7厘米,第2节的长度不高于10厘米。另一方面,金沙河集团公司建立了烘干仓储设施,收获的小麦直接进入公司的烘干仓储设施,减少了霉变损失和流通环节,并以稳定的价格进行结算,避免了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第二,健全多元化的保险制度。金沙河合作社实施“两险一金”三重保险模式化解风险。一是按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规定,为合作社种植的小麦、玉米购买了洪水、风灾、冻灾等政策性保险;二是合作社自己购买了5.6万元火灾等商业保险;三是企业法人成员利用从合作社获得的分红建立风险保障金,弥补职业农民成员的经营亏损。三重保障,将洪水、风灾、冻灾、火灾等自然风险,职业农民生产经营面临的市场风险等囊括其中,构建了较为全面的风险化解渠道,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有关建议:企业法人、职业农民、普通农户都是合作社的成员,应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因此,在建立风险保障制度时,保费应由三方合理分担,这有利于树立各方的风险意识,承担各自的风险责任。目前风险保障金全由企业自愿承担,这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存在制度缺陷。哪怕职业农民和普通农民每亩只承担1元的象征性保费,这是风险制度设计的需要,也是培养农民风险意识的需要。
苑鹏:在规模流转土地的基础上,通过统购农资、农机作业、科技种植、直供直销等方式,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综合效益,提高了种粮意愿和产出水平。
金沙河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创新点,节本增效是其中之一。
在节本方面,主要是通过规模化经营而实现,具体体现在:一是土地的规模经营,节省了租金费用。成员承包地流转入社后,合作社大力开展标准化农田建设,实现了连片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了原来农户承包地人为地挖沟立垄、造成田块分割的细碎化问题,增加了2%的耕地有效利用面积,从而降低了土地的实际租金成本。二是投入品规模化采购,降低了生产投入的物化成本。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农机、化肥、农药,可以绕过零售商、批发商,直接从厂家进货,按照出厂价支付,从而降低了物资费用,并且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统一按照生产标准进行施肥、打药、浇水,降低了化肥、农药和水的实际用量,节省投入品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实际用量的节省。三是新品种新技术的规模化推广,降低了人力资本投入,减少了人工成本。技术人员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如果面对小农户,费时费工,存在突出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而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的种植,技术推广也相应地实现了规模化,从而降低了人工费用。四是减少流通环节,节省了流通成本。原来农户卖粮食给粮库,到加工厂起码要过三道手续,从小贩到大贩,大贩到粮库,粮食几经倒手,流通成本高,现在有了规模化的产出量,可以直接与加工企业对接上,粮食一站式拉到了粮食加工点,减少了仓储、运输等中间流通费用。五是统一购买商业性保险,降低了保费成本。农业保险主要体现在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经营后,通过购买农业保险可以规避风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合作社是大客户,通过谈判合作社可以获得优惠的保费标准,从而降低了保费成本。
在增效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经济效益方面,主要是提高了“三率”。第一,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合作社的耕地由72名职业农民耕种,一个职业农民平均耕种400亩左右,与原来这些耕地由6700户左右的农户家庭经营相比,劳动生产者的生产率大幅度上升。第二,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表现在亩均产量和亩均效益的双增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促进了粮食亩产和亩效益的提升。第三,提高了产品优质率。合作社坚持首先在自己的试验田上试种多个品种,开展对比试验,选出最适于当地的优质品种后,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加上科学种田,在技术专家指导下合理施肥、用药、用水,有效提升了粮食的优质化率。
相比经济效益,合作社产生的社会效益更为重要和突出。第一,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包括提高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化学投入品的利用率,产生了正向的溢出效应,这是规模经营很重要的意义所在。第二,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控制化肥、农药的用量,大力使用有机肥,践行环境友好新理念,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第三,增进了消费者的健康福祉。目前从全球发展看,农业观正被拓展为大农业观,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初加工、销售等延伸到食物消费系统,农业不仅覆盖食物生产系统,而且包含食物消费系统,并由此引出了大食物安全观。食物安全已经不仅是控制农残的问题,而且是与营养、健康连接起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把健康元素主流化,意味着未来将逐步走向实施基于营养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在此背景下,改善土壤条件和环境、全面普及良种良法是基础中的基础,金沙河合作社现在正是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地努力着。
从宏观看,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到底怎么走,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个题还没有真正破解,金沙河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实现初级产品生产者的职业化,解决了谁来种地、种什么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化解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后,农业兼业化带来农业副业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冲击问题。
郭娜英:采用村社互动的办法,发挥村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三方优势,不仅解决了土地流转中面临的难题,降低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还带动村集体增收,实现了合作共赢。
具体做法:金沙河合作社与所在地的村委会加强合作,村委会为合作社提供前期土地流转整合、种植过程中的村民矛盾调解、水电路设施监督和维护、防火防盗等综合性服务,降低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合作社根据该村入社托管的土地面积,给村委会每亩地50元/年的服务费,服务费直接支付给土地所在村的“村财乡管”集体账户。2018年,合作社共支付服务费76.58万元,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其中有6个贫困村、97户贫困户、181名贫困人口。例如土地规模最大的闫里村入社管理的土地面积达5000亩,仅服务费的年收入就达25万元。2019年,合作社支付服务费115万元,涉及30个行政村。
特色分析:土地流转特别是大面积流转,往往需要与大量分散的农户对接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又会牵涉矛盾调处、设施管护等较为复杂的事务。处理好这些事务,离不开村里的参与和支持。金沙河合作社采用村社互动的办法,发挥村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三方优势,解决土地流转中面临的难题。一是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力和组织力优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得到村党支部的支持。二是发挥村集体组织农民和协调监督的优势。通过合作社按亩支付服务费的方式,由村集体提供土地流转整合、村民矛盾调解、基础设施维护、防火防盗等综合性服务,解决了合作社与大量分散农户打交道的难题,有效降低了合作社逐一协调千家万户的成本。三是发挥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村集体获得的服务费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社互动的方式一举三得,在“统”的层面对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诠释。
于占海、苑鹏:成立职业农民学校,聘请一线农技专家担任师资,建立实训基地,边学习边种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招收有意愿、有能力种地的学员,培训期间发放工资,毕业合格提供就业岗位,提高了培训的吸引力、黏合力。
具体做法:面对规模化经营对种植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合作社不等不靠,2015年建成集住宿、餐饮、学习、会议为一体的合作社培训基地,成立合作社职业农民学校,开辟3000亩的现场教学试验田,采用全日制的职业化学习管理模式,对“种地老把式”成员开展职业培训。
特色分析:职业学校有5个特色:一是有过硬师资。学校聘请了邢台市农技推广站原站长、土肥站原站长等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熟知当地农情的专家为学员授课。二是有专业学员。学校设置招生门槛,培训年龄26岁至40岁之间,有种地意愿,并且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农民。三是有实践基地。合作社将3000亩土地作为学员实训基地,培训期间每个学员管理一定面积的土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四是有固定工资。以3000亩土地的田间实践收益为基础,参加培训的学员每月可以领取1万元的工资。五是有就业出路。培训结束后,成绩合格的学员可以应聘金沙河合作社,成为金沙河合作社的职业农民成员负责管理一定面积土地,自负盈亏。目前,合作社通过职业农民学校培养出100多个职业农民。
金沙河合作社通过创办职业农民学校这样一种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条加速推进小农户现代化转型的有效路径,这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有着重大意义。它通过培训农民做专业化、职业化的事,努力打造一支现代农业经营队伍,促进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我们一直在强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应突出藏粮于能,即要拥有一支具备现代生产经营技能的高质素农民队伍,与标准化农田建设、先进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相结合,构成建设现代农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而高素质农民群体崛起后,将构成农业生产经营类合作社的成员主体,这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我国未来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道路,一定是以专业农户、家庭农场为主体。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原所长张晓山学部委员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从事农产品生产或营销的专业农户成为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力量,是未来我国农业合作事业走向健康与否的试金石。
李世武:采取“整地、养地、用地”相结合的办法,既提升了地力、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充分发挥了土地的功能作用。
具体做法:金沙河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小麦、玉米两大主粮种植,不断开发适宜该地区种植的优质粮食品种,在闫里基地3000亩试验区种植多个类别的小麦、玉米品种,进行良种对比筛选,从种源上提升粮食品质,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合作社种植的3万亩地全部为高标准现代化农田,全部地块经土质检测,因地施肥进行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肥的比重,提高基础地力,将农户手中的土地改造为适宜粮食种植的绿色高产田。
特色分析:土地是财富之母。只有保护好土地,才能从土地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收益。金沙河合作社采取“整地、养地、用地”相结合的办法,在提升地力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土地产出效益。主要有3个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一是平整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金沙河合作社地处华北平原,农户多以田埂、水沟为界划分地块,这些沟、埂不仅占用土地,还导致地块零散。合作社将农户分散土地集中起来,通过拆埂、填沟:一方面增加了土地面积,每平整100亩就可增加2亩土地面积;另一方面促进了土地规模连片,通过引入现代农业要素,统一作物品种、统一种植管理,统一农技应用、统一农机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率。
二是养护土地,实现绿色化生产。区别于一般种植大户掠夺式经营,金沙河合作社注重养护土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根据土壤检测情况,施用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大幅改善土壤板结和污染状况;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土壤深松深翻,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提升地力;完善机井等基础性设施,购置可移动式喷灌设备,较普通农户,种植1季小麦就可节水60立方米,节电27元,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集约用地,实现多功能经营。金沙河合作社在3万亩经营土地中,专门划出3000亩作为新品种的试验田和职业农民学员的实训田。作为试验田,合作社与科研院所、种子公司等合作,开展小麦、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据此,合作社可以免费获得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技术规范和产量等信息,优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品种。比如,2020年合作社试种的“中麦578”,相比原来品种,不仅强筋、优质,而且高产。作为实训田,合作社为每个职业农民学员分配50亩左右的地块,供其培训期间实践操作。晚上理论学习、白天实践操作的培训方式,极大提高了培训效果。职业农民学员的工资,主要来自于这3000亩基地的种植收益,不足部分由金沙河面业集团支付。
总的来看,金沙河合作社是一家典型的公司领办型合作社。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合作社在股权架构、利益分配、民主管理、财务管理、风险防范、职业农民培育、村社合作、节本增效与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实际、务实管用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合作社规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调研组成员
张天佐,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
张晓山,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赵铁桥,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一级巡视员
唐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苑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郭娜英,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合作经济处处长
于占海,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社发展中心主任
李世武,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合作经济处副处长
(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