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禾
“创新券”让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可以资金抵扣,推动长三角范围内科技资源的互认,加速各类创新要素跨区域开放、共享和流动。
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都伴随着科技创新领域的协同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周六傍晚,在上海的汽车站、火车站和轮船码头,人们常能看到身着蓝卡其布衣服、拎着人造革包的“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利用休息日奔赴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县市,给大批乡镇企业带去技术和理念,更带去了技术红利。
“星期日工程师”的历史事实,验证了一个朴素的发展理论:要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必须加强创新合作。
长三角各地有着不同的资源优势,上海的投融资机构和投资人比较多,江苏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而浙江民营企业比较有活力,各地资源流动,才能实现优化配置。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之下,三省一市抓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政策红利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赋予新的动能。
点:一张创新券通用长三角
去年,随着创新名城建设的深入推进,南京发布了“科技创新券”发放及兑现工作的通知。凡在南京市注册的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按符合国家法定研究开发费用范围实际支出额的20%给予兑现,每家企业兑现额度不超过10万元。
事实上,“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地区已经不是新鲜事物。这是一种政府提供的财政补助,主要用于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向服务机构购买专业服务,以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2012年,江苏宿迁最先提出“科技创新券”,但早期针对的是本地化的政府服务,是当地政府对当地企业使用当地科技服务资源的财政补贴;2013年,浙江省长兴县到上海第一次提出跨省使用“科技创新券”,帮助当地企业对接上海优质科技资源的需求;2015年上海正式发放“科技创新券”;2017年嘉兴首张跨区域“科技创新券”兑现;紧接着,上海陆续与浙江的海宁市、慈溪市,以及江苏的昆山市、无锡市国家高新区、南通市等地合作,探索“科技创新券”的跨区域通认通用机制。
创新券让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可以资金抵扣,推动长三角范围内科技资源的互认,加速各类创新要素跨区域开放、共享和流动,尤其能让一些“小地方”的企业享受中心城市的科技资源,提高当地科创能力。
2017年5月,安徽省首张“科技创新券”也在铜陵发放。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首批“科技创新券”申领现场,铜陵葡萄软件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跃成功申领到两张总计1万元的“科技创新券”,成为铜陵在全省率先推出“科技创新券”政策的首个获益者。同年10月,浙江省率先打破省际壁垒,在嘉兴推出首张跨区域科技创新券兑现,此举尚属全国首创。这也是浙江省首张跨区域使用的“科技创新券”。
小小创新券,不仅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提升科研创新活力,更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让“小地方”的企业能享受中心城市的科技资源辐射,提升当地的科创能力。比如,位于嘉兴科技城的禾润电子,为改进产品性能,企业与上海多家相关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做新研发项目的各类检测,每年光检测费用就高达几十万。
截至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共有41个城市,其中30个城市推出了“科技创新券”,上海实现了与苏浙两省8地(嘉兴、长兴、海宁、慈溪、南通、宿迁、苏州、无锡)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用。
“科技创新券”已逐渐成为很多企业寻求高端科研服务的“通行证”。
线:共享服务平台赋能区域内企业
科越医药(苏州)有限公司曾经尝到过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的“甜头”。
科越医药成立于2017年,聚焦免疫补体通路抗体药物的研发,新药研发周期长,涉及多项测试试验,成本投入很大。通过研发资源共享平台对接,他们找到了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为其提供抗体、化合物等测试试验和相关实验数据。两者的合作有效缩短了新药的研发周期,并且降低了研发和投入的成本。此外,科越医药还因此获得了苏州市研发资源开放共享服务用户费用补贴近30万元,费用进一步用于新药研发,形成了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促成双方成功“牵手”的“功臣”之一。该平台于2019年4月26日正式开通上线,集聚长三角地区各类优质科技资源,旨在通过政府管理与市场运营的双轮驱动模式建立科技资源服务运营体系,该平台以需求为导向,共建为手段,共享为核心,打破长三角各省市的区域界限,實现长三角科技资源从信息共享向服务共享跨越,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的资源,包括长三角区域重大科学装置、仪器设备、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新园区、服务机构、科研人才、科技政策等,建立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数据池,为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推进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长三角平台已集聚包括上海光源等在内的重大科学装置19个,科学仪器31165台(套),总价值超过361亿元;各类科技人才20万;国家级科研基地387家;加工梳理了2422家服务机构的15700余条仪器检验检测的服务项目;整合国内外标准160余万条。
总而言之,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打破了地域界限的“壁垒”,将长三角科创资源“一网打尽”,尤其是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创新地图,让企业和科研单位纵览相关科技资源“一目了然”。
面:优势叠加协同创新
今年二季度,华虹集团营收跻身全球晶圆代工厂前十。
去年9月,无锡华虹七厂实现建成投片,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华虹生产规模,也提升了无锡通用半导体制造的竞争力。作为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龙头企业,华虹集团一直在“中国芯”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规模对于芯片产业意义重大,要进一步提升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华虹必须走出上海,融入更广阔的空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此提供了最佳机会。
事实上,走出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背后,还蕴含着深层次的协同效应。华虹无锡基地聚焦物联网芯片制造,这使得沪锡两地的产业链形成了完美衔接。未来,华虹集团在上海将以追求芯片极致微小化为目标,努力追赶世界一流工艺;而在无锡,则更强调靠特色工艺提升芯片性能。如此一来,长三角区域内的芯片产业布局,不仅有对接,更有错落,而上海则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不少科创企业都在积极寻找机遇。
打开江苏地图,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与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仅一巷之隔,素有“南北丹阳”之称,可谓“一脚踏两镇,鸡鸣闻两省”。丹阳河、横山跨境而过,将两地自然联系在一起。
2019年10月15日,南京市与马鞍山市共同签署《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作为我国跨省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从签订共建框架协议,到成立联合指挥部,再到年度《工作计划》的敲定,半年多时间,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启了跨省协同发展的“光速之旅”。
1月份考察,3月份签约。南京腾亚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博望精密工具研发与制造基地项目火速落地。“地域相邻、产业政策好、地块条件符合公司需求……”谈及迅速敲定合作的原因,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德斌一口气罗列了不少,“我们2019年底得知政府要打造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消息,今年1月份就到博望考察,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类似于此,今年,三省一市就在产业合作方面密集行动。2020年开工第一周,长三角就正式发起成立人工智能发展联盟。1月9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工信部门又签署《共同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今年6月,三省一市启动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眼下,中心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
总而言之,长三角地区正在织就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方位要素融合的“科技资源共享网”,依靠这张网络,区域间壁垒被打破,企业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协同发展、组团创新”,合力推动长三角经济进一步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