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享范
摘要:作为基础人文学科的初中历史学科,包含着丰富而又系统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初中历史课堂不能只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历史的人文思想和精神传递给学生。在这方面,中学历史考纲中也明确了培养学生认知历史人文精神的要求,然而,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传授知识成了首要任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被无情的忽视了。这样的结果自然导致了学生对历史人文思想和精神的领悟缺失,不利于对学生从历史学科中培养必要的人文精神。以下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对初中历史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几点做法做一个分享。
关键词: 历史;人文精神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1-0074-01
Abstract: as a basic humanities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discipline, contains rich and systematic humanistic thought and spirit,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can not only teach students the knowledge of history, more important is to pass on the humanistic thought and spirit of history to students. In this respect, middle school history examination outline has also made clear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gnition of historical humanistic spirit.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implanting knowledge has become the primary task, whil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has been ruthlessly ignored. Such a result naturally leads to student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humanistic thought and spirit,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necessary humanistic spirit from the history discipline. The following author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training practice to do a share.
Keywords: history; humanistic spirit; exploration
1 從关注“人”本身开始
历史是有人类创造的,“人”是历史活动和事件中的核心,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应该重点关注人的活动及影响。爱因斯坦论及教育时主张“仅仅关注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注“人”的本身才是主要目标。”历史教学是阐述过去的人,而要面对的是渴求知识的现在的人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兴趣、爱好。因此,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才是主要目标。像“上课不准学生小便,导致尿裤子”、“让迟到学生站在教室后面上课”、“没做作业的学生到办公室做上下蹲”这些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忽视“人”,不把人当“人”的现象忽视了对学生应有的尊重。
中国传统的课堂是神圣的,那种上课吃东西,睡觉的事绝不允许的,而外国人的课堂,学生饿了可以吃,累了可以睡,怎么坐舒肥就怎么坐,不想听这个老题师的课可以出去,喜欢听哪个老师的课就可以进去,只要不妨碍他人的事,你尽可以去做,虽然这样对学生无尺度的“宽容”并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环境,但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关注“人”本身,也就是要尊重人的发展和进化规律。未来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孔田曾说过“性相近,习相远也”。人们的本性虽然存在差异性,但只是个性的不同,共性占主体,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不同,才是导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这就说,人的潜能主要是靠后天挖掘的。人的潜能挖掘的程度大小,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但并不是任何环境都有利于潜能的发挥,只有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使教育实现最大的功效。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人类创造了历史,,整个历史进程是以人的活动为主线和核心的。所以,研究历史人的活动、情感、思想才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内容。现在应试教育中不注重历史人物的生活研究,抛弃历史人物的立场和行为根源,机械地把社会地分成几个区域板块讲解的作法,只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空洞的理论、概念和毫无生气的历史“死人”,严重缺乏对历史人文思想的有机理解和历史人文价值的探究、传承。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教育来说,学问式的研究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核心价值没有得到挖掘和培养,是历史基础教育的失败。因此,发掘历史长河中“人”的因素才是最有意义的。如,在讲中国近代史的篇章中注重分析历史进程中人与环境互动所体现的精神,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到面对民族危亡之际,那些仁人志士为什么会不断探索,奋斗,反对暴政,追求美好生活和向往理想社会。
如果把历史进程比喻成一根线,那么鲜活丰富的历史人物就是线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现实历史教学中只注重的是用时间的先后梳理历史事件,分阶段划分重点,分析背景、结论和意义,而轻视历史人物人文精神的分析。把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变成了死记硬背的“符号”。历史人物在事件中的核心作用和主体地位荡然无存,历史人物不是明珠,而是几个斑驳的小点。如,讲《虎门销烟》这一章节,林则徐这个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书中只讲到禁烟的一个方面,却没有全面展现林则徐这个爱国英雄饱满的人物形象。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补充人物生平,历史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体会林则徐发配新疆后,在那兴修水利,屯田固边,大胆地进行土地改革的这一历史创举和意义。还有,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的大无畏,无私的鲜活形象;这种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的人文思想精髓,为国尽力的人文精神都是历史课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受到感染,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3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课堂上或课外活动中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制约。通过老师组织、指导学生采用灵活、自由的活动方式去探索教材,是学生非常有兴趣参与的教学方式。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眼、耳、口、脑、手的各項功能,全面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切实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如:在教《清朝文化》时,有边听边议,有的列表归类,有的识图释疑,有的可以在室外构建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演示火车怎样减缓坡度……在空间上,充分借助校园室内外空地及校外无限广阔的社会实践基地,在手段上,充分借助挂图、插图、地图、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构建传统与现代互融互补的立体网络手段。教师放弃权咸观念,广泛深入到学生中的自学、商讨、参观、访问、调查等各个环节中去,与学生一道在室外,室内“传道、授业、解惑”,并有效地组织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精神,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有半生不熟的社会经验,有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有尚待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生活,他们渴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这些特点,使历史教育既可以成为个人发展的有力手段,也可以成为个人发展的巨大障碍。在中学各学科中,历史学科是能在课堂中更多展示社会生活的学科,是能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生活教育的学科。而且,这种生活教育是活生生的。当学生随着教师穿越时空,进入过去时代,他们也就进入了生活。在这里过去的时代的人们在思考,在选择,学生也在选择,在思考。因此,他们不仅会同教师一道对历史作出判断,而且能默默地发展出自己的生活观念。这既是历史主义的,也是社会主义的;既是学习,也是创造。
所以,中学历史教育必须改弦更辙,走出所谓“学科教学”的死胡同,恢复历史教育“人文素质养成的学科”性质,还历史课堂以生气,还学生教师以生气。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倍受学生冷落的境地,在素质教育的天空唱出大风的歌。
参考文献:
[1]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 张锐. 考试周刊. 2019(97)
[2]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J]. 陈彩玲,闫肃忠. 中华少年. 2018(01)